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探讨影响后循环脑梗塞溶栓治疗后出现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15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接受静脉尿激酶(80~150万IU )溶栓治疗,根据是否有出血性转化分成出血性转化组( HT)和非出血性转化组( NHT)两组。观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 FDP )、血小板、血糖、血脂等的变化;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以修正的Rankin指数评分( 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价后循环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并对可能与出血性转化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HT的发生率为24%;HT组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NHT组(P<0.05);HT组NIHSS、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D-二聚体高于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TC、LDL-C、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P<0.05)。尿激酶输注后6h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HT组明显,24h后再次升高。尿激酶输注后12h两组患者FDP 水平均下降,而HT组降低最显著。溶栓后90d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溶栓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NIHSS评分、FDP、D二聚体、TC、LDL-C是后循环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且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与脑梗死患者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5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为同期的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患者112例,取两组患者的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对血?血脂的水平进行测定,分析对比测定结果。结果:研究组糖尿病史比对照组高,研究组溶栓时间窗及血脂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栓塞、糖尿病史、溶栓时间窗为HT独立危险因素,且LDL-C属保护因子。结论:低水平LDL与脑梗死患者脑出血转化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溶栓时间窗、糖尿病史、LDL-C为影响H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时要有效预防患者出现出血转化,降低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局,并根据预后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SUA及Hcy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SUA及Hcy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预后良好组93例,预后不良组32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史占比、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mRS评分、住院时间、WBC水平、GLU水平、Hcy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SUA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Hcy水平(OR=1.479,95%CI:1.168~1.872,P=0.001)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UA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267、-0.248、-0.275,P=0.003、0.005、0.002);Hcy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r=0.526、0.496、0.555、0.433,均P<0.001)。SUA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AUC为0.700(95%CI:0.595~0.806,P=0.001),在最佳截断值328μmol/L时,灵敏度为0.844,特异度为0.484;Hcy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AUC为0.902(95%CI:0.827~0.976,P<0.001),在最佳截断值12.1μmol/L时,灵敏度为0.813,特异度为0.935;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905(95%CI:0.830~0.979,P<0.001),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892。结论SUA及Hcy水平与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及出院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后临床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寻求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试验组(即采用尿激 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和对照组(即单用尿激酶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脑卒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TT)、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7 d内发生出血、系统性出血、出血性脑梗死1型(HI-1)、出血性脑梗死2型(HI-2)、脑实质出血1型(PH-1)、脑实质出血2型(PH-2)的例数,入院3个月内死亡例数,以及治疗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以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进行预后判定,≤1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整个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因素。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PSM前,对照组57例,试验组32例。PSM后,对照组26例,试验组26例。两组患者PSM后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OTT、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采用PSM后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Z=-2.754,P=0.006)。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21、-4.121,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7 d内均无HI-1、PH-1发生。试验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20,95%CI(0.848,1.000),P=0.049〕、入院时NIHSS评分〔OR=0.538,95%CI(0.362,0.798),P=0.002〕、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OR=11.271,95%CI(1.833,69.317),P=0.009〕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给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的出血转化情况;对性别、年龄、既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溶栓时间窗、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血压、启动溶栓后的收缩压变异系数和舒张压变异系数、溶栓前24 h血糖、溶栓前24 h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溶栓前24 h血小板计数(BPC)、溶栓前24 h的NIHSS评分、溶栓前24 h颅脑CT变化等相关因素进行筛选;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危险因素。结果 (1)房颤组HT多于非房颤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多于非房颤组(P0.05);(2)溶栓时间窗、溶栓前24 h收缩压、溶栓前24 h的NIHSS评分、溶栓前24 h颅脑CT变化、溶栓期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溶栓期间的舒张压变异系数等均对于HT与非HT有显著差异(P0.05);(3)溶栓时间窗、溶栓前24 h收缩压、溶栓前24 h的NIHSS评分、溶栓前24 h颅脑CT变化、溶栓期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溶栓期间的舒张压变异系数是房颤组静脉溶栓后HT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选择静脉溶栓治疗的时候,应当尽量回避可能导致HT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年龄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小,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短,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高,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年龄、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卒中分型与溶栓治疗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68-7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酸和胱抑素C 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8 年1~12 月间收入院的8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组及按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面积分为大、中、小面积脑梗死三组,并于入院后24 h 完善尿酸、胱抑素C 检测,将各组尿酸及胱抑素C的水平进行比较;通过入院及治疗2 周后两次NIHSS 评分变化情况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的高低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分析尿酸与胱抑素C 指标的内在相关性。结果 (1)高NIHSS 评分患者的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均高于相对低NIHSS 评分患者(P<0.05),且NIHSS 评分与尿酸、胱抑素C 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2)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中面积脑梗死患者也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的患者。(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随预后不同存在差异,但仅尿酸表现为疾病预后越良好(NIHSS 评分改善),尿酸水平越高。结论 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尿酸升高可能预示着神经功能有着更良好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张超  李勇昂  刘宣  叶军强 《浙江医学》2022,44(21):2305-2308,232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与预后不良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EVT后90d时随访收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再灌注成功率、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小于预后不良组,FPG、NIHSS评分、Tan评分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VT后90d,预后良好组颅内出血和sICH发生率低于预后不良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PG、NIHSS评分及Tan评分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FPG、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能力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90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章立  刘小利  金友雨  厉向  章小新 《浙江医学》2016,38(20):1675-167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27例初发CI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以CIS复发或因病死亡为研究终点,分为预后不良组(达到终点事件者)58例和预后良好组(未达到终点事件者)46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改良Rankin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蛋白/肌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RS、NIHSS、ADL、尿蛋白/肌酐比、血肌酐和糖化血红蛋白为CI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入院mRS、NIHSS、ADL、尿蛋白/肌酐比、血肌酐和糖化血红蛋白为CI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抽取72例作研究对象,并参考临床结局Rankin评分分预后良好组(n=36)、预后不良组(n=36),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估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之间糖尿病病史、起病到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以及年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2)本病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与其溶栓前收缩压、糖尿病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溶栓前血糖水平相关(P0.05)。结论年龄、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等均可作为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而缩短患者溶栓时间窗、改善其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55例)与预后不良组(46例)相比,年龄较小(P=0.029),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较少(P=0.012),溶栓前血糖较低(P=0.012),溶栓前收缩压较低(P=0.00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低(P=0.002),起病到治疗时间较短(P=0.044),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者较少(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与溶栓预后好显著相关。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的溶栓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患者90 d时电话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HR、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良好76例(69.09%),预后不佳34例(30.91%)。预后不佳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HR、NL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4.125(95%CI:1.409,12.068)]、NIHSS评分[■=4.860(95%CI:1.662,14.218)]、高密度脂...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患者被归为预后良好组,54例患者被归为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浆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8,95%CI 1.277-3.281, P<0.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临床筛查预后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15.
许超  王鹏  李冬辉  任倜  刘新林  周颖  黄华栋 《浙江医学》2020,42(5):469-472,47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87例在溶栓治疗窗内的AIS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近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溶栓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远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结果溶栓后2周140例(74.87%)患者神经功能好转,溶栓后6个月97例(51.87%)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溶栓后2周神经功能好转和未好转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肾小球滤过率(eGFR)、基线NIHSS评分、开始溶栓时间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溶栓后6个月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和非良好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eGFR、基线NIHSS评分、开始溶栓时间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开始溶栓时间和梗死部位均为影响静脉溶栓近期和远期临床预后的因素(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可较好改善AIS患者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而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基线NIHSS评分、开始溶栓时间及脑梗死部位均是影响AIS患者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不伴感染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应用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于静脉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 Scale(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60)和预后不良组(n=40)。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史(包括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入院时NL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NLR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吸烟比例、有高血压史比例、有卒中史比例、有糖尿病史比例、有心房颤动史比例、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比例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年龄[比值比(OR)=1.044,95%置信区间(CI):1.009~1.082,P<0.05]、NIHSS评分(OR=6.966,95%CI:2.801~17.327,P<0.001)和NLR(OR=1.165,95%CI:1.018~1.333,P<0.001)是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LR评估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6,最佳界值为 3.3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7.5%、75.6%。结论 入院时NLR是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评估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07例,根据溶栓后24h内随访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是否发生HT,将入选患者分为HT组(n=32)和非HT组(n=75),对可能的HT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其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预测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与非HT组AIS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7(1.028~1.171)、4.238(1.002~17.928)、1.061(1.009~1.114),P<0.05]。ROC曲线显示,总胆红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698、0.769。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相关,可作为HT的风险预测因子,联合吸烟、入院时NIHSS评分可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12例,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房颤、吸烟、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12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HT 22例.HT组溶栓后1h收缩压高于无HT组(P<0.05),HT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房颤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与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 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组,接受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10 d后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血管再通评分,FIB和HCY水平,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 结果2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呈降低趋势,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呈升高趋势,观察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血管再通率,降低FIB、HCY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孟桃  刘骅  蒋萍  郑丽华  夏坤伟 《四川医学》2017,38(8):906-90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例临床资料,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阿替普酶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21例,预后不良组16例,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