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Planning》2016,(2)
目的 研究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射治疗及内分泌治疗对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患者132例,其中局部高危患者97例,局部中、低危患者35例。通过门诊随访,监测患者术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记录患者出现生化复发、进展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或肿瘤远处转移、死亡等事件,了解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iochemi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bPFS)、疾病特异性生存率(cause-specific survival, CSS)及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结果 132例患者bPFS、CSS、OS分别为83.3%、91.7%、84.8%,局部高危患者为81.4%、88.7%、81.4%,局部低、中危患者为88.6%、100%、94.3%。局部高危患者bPFS及OS与局部低、中危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0.098);而局部低、中危患者CSS明显高于局部高危患者(P=0.037)。按不同Gleason评分、TNM临床分期、术前PSA水平分别分组,各组患者间b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4,0.537,0.850)。结论 对于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射治疗或内分泌治疗可有效控制PSA水平并延缓生化复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4)
目的 探讨靶向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远处孤立转移病灶行手术切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12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16例对远处孤立转移灶予以手术切除。患者均有明确的肾细胞癌病理诊断,口服靶向药物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或依维莫司,直至孤立转移灶稳定且评估为可切除。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接受远处孤立转移灶切除术的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中位年龄51岁(37~72岁);其中肾透明细胞癌14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例;肺转移5例,骨转移2例,肾上腺转移5例,脑转移2例,肝转移1例,腹壁转移1例。患者围术期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肿瘤相关症状明显缓解,一般情况有所好转。16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3.8%和31.3%。无手术相关的死亡。结论 经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有远处孤立转移灶时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取得较长时间生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0):140-141
目的:观察同步加速调强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本院45例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保留乳房手术切除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3例采用全乳放疗并同期加量放疗,1.82.4 Gy/d,每周5次。全乳腺照射45 Gy/25F,瘤床区总剂量60 Gy/25 F;对照组22例采用全乳放疗后局部瘤床加量,2 Gy/d,每周5次,全乳腺照射50 Gy/25 F,瘤床区局部加量10 Gy/5 F,总剂量60 Gy/30 F。按RTOG标准评估放疗反应,复发转移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中位随访18个月,研究组23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骨转移,复发转移率为8.70%。患者的放疗反应为12.4 Gy/d,每周5次。全乳腺照射45 Gy/25F,瘤床区总剂量60 Gy/25 F;对照组22例采用全乳放疗后局部瘤床加量,2 Gy/d,每周5次,全乳腺照射50 Gy/25 F,瘤床区局部加量10 Gy/5 F,总剂量60 Gy/30 F。按RTOG标准评估放疗反应,复发转移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中位随访18个月,研究组23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骨转移,复发转移率为8.70%。患者的放疗反应为12级,中位住院放疗时间为30 d。对组照22例患者中1例肝转移,其余均未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复发转移率为4.55%。放疗反应为12级,中位住院放疗时间为30 d。对组照22例患者中1例肝转移,其余均未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复发转移率为4.55%。放疗反应为12级,中位住院放疗时间37 d。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8)。结论:同步加速调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缩短了治疗时间,临床疗效良好,放疗反应轻微,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受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预后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术后放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65例,中位年龄53岁,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226例,85.3%)。根据病理结果是否有子宫下段受累分为两组:子宫下段受累组和子宫下段未受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结果,并对其中的高危和高中危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不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所有Ⅰ期内膜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8%和89.7%,5年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分别为4.5%、6.4%和7.8%。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 0.015,0.03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子宫下段受累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更低(P=0.041, RR=0.346, 95% CI: 0.125~0.959; P=0.041, RR=0.411, 95% CI: 0.175~ 0.963)。亚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治疗失败率的相关因素(P=0.034)。结论 子宫下段受累可能是影响Ⅰ期内膜癌辅助放疗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子宫下段受累主要与治疗失败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
目的 探讨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病例,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患者中,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47岁(38~57岁);既往均无腺样囊性癌病史,1例患者既往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史。镜下检查4例均为筛状/管状型腺样囊性癌,3例累及甲状腺组织,3例累及神经组织,未见淋巴结受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P16、CD117、BCL2、P63、SMA均阳性,Ki67指数平均8%,TTF1和P53均阴性;4例中基底膜样物胶原Ⅳ阳性;组织化学染色示AB/PAS阳性。术后均接受总剂量为48~56 Gy的放疗,随访6~120个月,平均72.5个月,1例术后96个月复发,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原发于气管的低度恶性肿瘤,肿瘤生长缓慢,就诊时多数已侵及甲状腺组织,需要与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相鉴别,特别是在甲状腺穿刺及术中冰冻检查时。结合电子喉气管镜下表现、典型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准确诊断。手术难以切除干净,术后放疗对延缓疾病复发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3)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27(HSP27)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75例前列腺癌和3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HSP27的表达,分析HSP27表达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分化程度)、转移、临床分期和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PSA水平之间的关系;Western blot检测HSP27在不同转移潜能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siRNA降低前列腺癌细胞中HSP27的表达,Transwell检测HSP27表达下调后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HSP27阳性表达率为23.3%,75例前列腺癌组织中HSP27阳性表达率为65.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Gleason分数分别为2~4分、5~7分和8~10分的三组不同分化程度的前列腺癌组织中,HSP2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68.8%和94.4%,三者之间HSP27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血清PSA水平分别为<10 ng/mL、10~20 ng/mL和>20 ng/mL的三组前列腺癌患者中,HSP2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9.5%和92.3%,三个不同PSA水平的组别之间HSP27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HSP27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TNM分期有关(P<0.05);与低转移潜能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相比,在高转移潜能前列腺癌细胞系C4-2B中HSP27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下调HSP27表达能低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P<0.05)。结论 HSP27表达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转移、临床分期和血清中PSA水平相关,HSP27可作为判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和靶向治疗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8.
《Planning》2019,(18):26-29
目的:分析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内分泌耐药型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31例本院乳腺科接受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内分泌耐药型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情况、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结果:31例患者治疗时间为1~22个月,其中2例患者仅治疗1个月;费用难以承担、不能耐受停药各2例;PR 5例(18.52%),SD 18例(66.67%),PD 4例(14.81%);mPFS 1~21个月,中位mPFS为7.0个月;ORR为18.52%,CBR为40.74%;内脏无转移、一线治疗的患者mPFS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受体状态阳性高、转移部位数目少、既往姑息治疗有延长mPFS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口腔溃疡最为常见,发生率为96.30%。结论: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内分泌耐药型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延缓病情进展,但是对患者可耐受剂量、疗效影响因素及如何控制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4)
目的 比较胰腺癌患者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与容积调强放疗(VMAT)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分别根据其同一CT模拟定位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处方剂量50Gy/25次。分析分析DVH曲线,评估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并统计二者跳数(MU)和治疗时间的差别。结果 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均无有统计学差异。与FF-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中肝脏、胃、小肠、Body的V5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而肝脏的V10和V20,胃的V10,小肠的V10、V20、V50,左肾的V20,右肾的V30、Dmean、Dmax,以及Body的V10、V20、Dmax有不同程度下降,脊髓的Dmax升高1.85Gy。另外,VMAT计划的MU数减少了126.9MU(20.48%),治疗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胰腺癌患者选择VMAT计划,可以在不降低计划水平上的剂量分布的前提下,大大减少跳数,减少每次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
目的 探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thymus,NETT)的临床特点、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经验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ETT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就诊时中位年龄为46岁(13~75岁),中位病程为3.5个月(1~84个月)。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特异,7例合并库欣综合征,1例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胸部增强CT可见胸腺区占位。所有患者均接受开胸手术切除治疗,22例肿瘤大体完整切除。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3例。16例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术后病理类型为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20例(典型类癌8例,不典型类癌12例),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6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Masaoka-Koga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12例,Ⅳ期7例。长期随访结果示中位生存期为51.0个月,3年、5年生存率为71.0%和44.6%。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肿瘤分化程度(P=0.039)及分期(P=0.01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NETT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极强的恶性病变,临床表现不特异,早期诊断及治疗存在很大难度,早期行增强CT有助于发现病变及评估手术可行性。肿瘤分化程度及分期可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分析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发生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4例NSCLC患者(非脑转移399例,脑转移65例)的临床资料.生存期定义为患者确诊的时间至死亡或随访结束的时间.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确诊为肺癌脑转移后的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并描绘生存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脑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采用Cox模型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 Logistic回归显示,TNM分期、治疗前CEA水平、有无其他远处转移和是否放疗为NSCLC脑转移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是否手术和颅内转移数是NSCLC脑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TNM分期较晚、治疗前CEA水平较高、存在其他远处转移和未经放疗的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概率较高,单发脑转移的患者和经手术治疗的患者生存期较长.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
目的探讨经会阴途径穿刺确诊的前列腺癌大体病理的病灶空间分布特点。方法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经会阴前列腺穿刺阳性且阳性区数≤6区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标本61例,根据大体病理分为前、后半区为主肿瘤并比较肿瘤阳性率和肿瘤特点。进一步以尖部、中部和基底部为分区,比较各部分的肿瘤分布情况。结果 61个主要肿瘤中,前半区为主肿瘤有32个(52.5%),后半区为主肿瘤有29个(4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5,P=0.587)。对于切缘阳性率和Gleason评分,前半区为主肿瘤与后半区为主肿瘤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部、尖部和基底部的肿瘤阳性率分别为96.7%、80.3%和29.5%,平均单位体积肿瘤负荷分别为105.17、130.62和69.81μl/ml。其中,尖部与基底部相比有更高的肿瘤阳性率(χ2=31.816,P<0.001)和单位体积肿瘤负荷(P=0.028)。结论经会阴前列腺穿刺阳性的前列腺癌大体病理前、后半区的肿瘤阳性率一致,肿瘤特点相同。前列腺尖部比基底部有更高的肿瘤阳性率和单位体积肿瘤负荷。  相似文献   

13.
彭湘萍  谭亚林 《矿产勘查》2011,(7):62-64,69
目的探讨顺铂注射液与顺铂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注射液化疗方案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顺铂联合放疗组)和B组(顺铂和多西他赛联合放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放疗治疗,包括体外照射和腔内后装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顺铂注射液40 mg.m-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周-1,治疗6周期。B组采用顺铂注射液70 mg.m-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第1天;多西他赛注射液70 mg.m-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第1天,3周后重复1次。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生存率、复发率、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变态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顺铂注射液和多西他赛注射液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可提高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一种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最佳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4)
目的 探讨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0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的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疗效及结局。结果 患儿年龄为8个月~12岁,中位年龄11个月。25例患儿中阴道内胚窦瘤16例(64%)、胚胎型横纹肌肉瘤7例(28%)、透明细胞癌2例(8%)。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76%),其次为阴道口肿物(24%)。所有患儿均行保守手术,仅1例患儿术后行放射治疗。小儿阴道恶性肿瘤对化疗多敏感,术后根据组织类型及高危因素,分别给予PEB(顺铂、依托泊苷、博莱霉素)、PVB(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IVA(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更生霉素)或VAC(长春新碱、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6个月~18年),22例存活,生存率88%;3例患儿(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透明细胞癌)死于疾病进展,病死率为12%,复发和死亡大多发生在治疗后2年内。结论 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内胚窦瘤是阴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次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和透明细胞癌。阴道内胚窦瘤和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多对化疗敏感,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好。阴道透明细胞癌对化疗不敏感,治疗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预后较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顺铂联合长春瑞滨(NP方案)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随访57例NP方案同步放化疗病例.NP方案为长春瑞滨25 mg·m-2,第1、8天;顺铂25 mg·m-2第1-3天,21 d为1个周期.放疗采用适形放疗,总剂量为60~70 Gy,6~7周完成放疗.同步放化疗于放疗第1天开始,放疗期间共行2个周期化疗,放疗结束后继续接受2个周期化疗.观察治疗后1、3、5年的无复发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晚期毒副作用(肺毒性、食管毒性).结果 同步放化疗后客观缓解率为80.7%,1、3、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1.8%、22.2%、16.7%,相应的总生存率为80.5%、37.3%和21.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2.8和29.9个月.1级、2级、3级晚期肺毒副作用分别为14例、12例、5例,无4级和5级晚期肺毒副作用,26例(45.6%)未见晚期毒副作用.晚期食管毒副作用3例,均为1级反应,无2级以上食管晚期毒副作用.结论 顺铂联合长春瑞滨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