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抗体检验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配型到阴性或弱阳性供者标本纳入相合亚组,多次配型均为阳性供者标本纳入不合亚组。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首次输注后,相合亚组与不合亚组本次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校正增高计数(CCI)及血小板回收率(PPR)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1 h、24 h血小板CCI及PPR与血小板抗体检验、交叉配型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合亚组(P<0.05)。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结果与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关系较为密切,临床需积极开展上述试验以避免不必要的血小板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配型,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1例,1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明显差异(P<0.01),配型后输注的1h、24h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5.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 ,对 87名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 ,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 ,并计算 1h和 2 4h血小板增值 (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 ,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 6 0 .9% (5 3/ 87) ;5 3名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 ,再次输注血小板时 4 6名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长期反复输血患者 ,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HLA抗体的变化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orrect count index,CCI)无效患者体内HLA抗体的变化对临床血小板(platelet,PLT)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对90例CCI无效患者进行HLA抗体强度检测;同时观察输注行交叉淋巴细胞毒试验(CDC)配型血小板后患者CCI的改变。结果 (1)90例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阳性率为63.3%,强度在10%~92%之间;(2)未成年组与成年组之间HLA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后,57例HLA抗体阳性患者中CCI有效52例(91.2%),33例HLA抗体阴性患者中CCI有效15例(45.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动态观察5例长期输注CDC配型血小板患者,其HLA抗体强度随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逆转。结论 当患者出现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应首先检测其HLA抗体并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如HLA抗体阴性应同时考虑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非免疫因素;对于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动态观察HLA抗体的变化,预测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配合性输注的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比较24例患者随机输注及配合性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的配合性输注后其有效输注率为91.67%,其24h CCI平均值为4764.08±429.91;而12例随机输注组的有效输注率及24 h CCI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335.08±1084.82。两个组别间的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并提高其输注效果,从而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对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输注相合血小板的无效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1 h和24 h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结果 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39例,阳性率为43.2%。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8.7%;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3.8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P0.05),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1.3%。不同疾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能够改善患者的输注效果,尤其是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及配合型输注血小板疗效,以探索临床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对策。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并在血小板输注前行交叉配型试验,筛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进行输注。结果观察组10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者18例,阳性率17.6%。对其中的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有8例能筛选到配型试验阴性的相容性供者进行输注,观察血小板校正增高指数(CCI)值达到了预期效果。另1例患者未能筛选到相容性供者,因病情急,只能选取配型试验反应较弱的供者并加大输注剂量,观察CCI值仍然低于预期值。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无效输注(platelet transfusion resistance,PTR)与血小板抗体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作为PTR的量化的判断依据,观察207例的血液病患者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PTR发生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及血小板抗体阴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及1hCCI、24hCCI值。结果PTR发生率为43.0%,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2%;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1hCCI及24hCCI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前需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有效地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379-3380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中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与配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站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集的262例无偿献血者和7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的血小板,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供血者和患者的HPA1-5系统进行等位基因分型,同时采集与患者ABO血型及HPA基因型相同的血小板制剂并加以固相凝集法配型,配型结果相合后给予输注。结果 70例需输注血小板患者经血小板基因配合后,相吻合的血小板有31例(吻合组),未配型者39例(对照组),其中吻合组血小板输注后CCI1h和CCI24h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在血小板输注中应用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与配型可防止血小板免疫性抗体的产生及输注无效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输血疗效和安全性,安全便捷,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临床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福照 《临床医学》2010,30(7):28-30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竞争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对临床确认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ITP)10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23例及正常对照80例进行检测,同时检测104例ITP和80例正常对照的网织血小板(RP);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部分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阳性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相少症相比,前者阳性率及各项指标增高不明显,104例IT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RP分别为(13.6±5.2)%、(3.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0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中25例相合,有效率为83%。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对临床确认的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10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7例、甲亢4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23例及正常对照80例进行检测,同时检测104例ITP和80例正常对照的网织血小板(RP);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部分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阳性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相比,前者阳性率及各项指标增高不明显。104例IT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RP分别为(13.6±5.2)%、(3.8±1.1)%,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30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中25例相合,有效率为83%。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与配合性输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主要原因,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用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对多次输血患者于输血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值,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者,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对配合性输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78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共88例(31.7%);88例PTR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67例(76.1%);67例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成功3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32例,有效率达86.5%。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免疫性因素,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及其血小板配型,对比随机输注组患者和相合输注组患者的血小板治疗效果,进一步评估此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固相凝聚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460例肿瘤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者58例,阳性率为12.6%(58/460)。其中,将5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按照血小板输注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血小板配型相合后再进行血小板输注共98次,随机输注组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共138次,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1h、24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以及血小板有效输注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前1h,其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输注组患者与相合输注组患者输注血小板1h、24h后,其CCI和PPR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配型,进一步了解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情况,有效的改善了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状,同时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避免了血小板输注无效而引起患者病情加重恶化和血小板滥用等情况,从而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9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分为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计算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的1、24hCCI分别为(6.34±1.82)、(3.05±1.42)×109/L与(15.58±3.12)、(8.13±2.5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81%、83.33%与14.29%、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配型血小板输注、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便捷方法。方法对92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液病患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的检测,研究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关系及血小板抗体的性质,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病人建立档案,与血站固定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血小板配型实验,建立一个患者尽量与多个献血者配合相合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存档。对需要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给予相合的血小板。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7.2%,其中HLA抗体19阳性例,HLA和HPA同时阳性4例,KPA阳性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对1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共进行了35例次交叉配型血小极输注,CCI无效率分别为:配型前69.0%,配型后22.9%(x2=18.46,P<0.01)。结论在92例患者中,对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及时进行血小板配型并建立档案,加强医院与血站的信息沟通,可明显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解决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 对60例正常对照无偿献血员和87例反复输注血小板三次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关系,并比较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疗效.结果 87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8.74%,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抗体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统计邢台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患者疗效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配型相合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比较100例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患者(试验组)和100例仅进行ABO同型输注血小板患者(对照组)的输注有效性,并对配合组的患者进行疗效随访。结果配合组患者经过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计算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及CCI,统计出配合组和盲输组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7%(67/100)和19%(1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临床上的白血病、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等需长期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成功后再输注,可达到临床治疗的预期效果,避免输注无效。固相凝集法重复性好,费用适中,所需时间短,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