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体温与脑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199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北京市七家三甲医院ICU收治的院内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超过20min的患者,收集复苏治疗相关数据和其他临床资料,使用脑功能分级(CPC)评估脑功能结局,分析治疗期间体温与脑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4例患者,其中68例(37.0%)存活至出院,36例(19.6%)出院时脑功能良好(CPC≤2)。35.5℃入ICU后第一个24h内最高体温38.4℃是脑功能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8.986,95%CI 1.156~69.882;P=0.036)。结论对于院内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入ICU后24h内最高体温维持在35.6~38.3℃有利于脑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早期心肺脑复苏中的治疗效果。方法45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予纳洛酮治疗及常规复苏治疗,对照组(22例)仅予常规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意识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48h存活率。结果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19例(82.61%)、自主呼吸恢复13例(56.52%)、意识恢复时间(35.0±12.5)min、复苏成功12例(52.17%)及48h存活12例(52.17%),与对照组[分别为11例(50.()0%)、6例(27.27%)、(48.0±11.8)min、5例(22.73%)、4例(18.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早期应用于心肺脑复苏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对于许多心脏骤停患者二期复苏(ACLS)并不能使其恢复自主循环(ROSC),因此在心跳停止现场对未能恢复ROSC者,是否应决定终止ACLS,有必要进行探讨。在Memphis,心肺复苏(CPR)以及院外心脏骤停的体外自动除颤均由消防人员提供。抢救工作由准医  相似文献   

4.
收治1例心脏骤停后继发腺垂体功能减退和尿崩症两种致命的并发症的病例,报告如下。 1病历简介 患者男,70岁,因意识模糊4 h,呼吸心跳停止3.5 h,于2013年3月29日入院。急诊来院途中出现颜面青紫,呼吸停止,继而心脏骤停。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心肺复苏10 min后自主循环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39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快速静脉输注4℃林格液(20 mL/kg,30~50 mL/min)诱导降温,使患者核心体温降到目标温度(32~34℃);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降温法(如头部冰帽,颈部、腹股沟冰敷)诱导降温;两组均用亚低温治疗仪维持24 h后开始缓慢复温.记录两组从开始降温到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结果 观察组未发生快速输液引起的肺水肿;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3个月后大脑功能级别评分良好的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 快速静脉输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防肺水肿,降温过程中防治寒颤、缓慢复温是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对预测脑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将接受心肺复苏的75例患者分为轻度脑损伤组、中度脑损伤组和重度脑损伤组,各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个时间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脑损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2 h、4 h、8 h、12 h、48 h血清脑钠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组伴随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可有效预测患者脑损伤程度,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则表明脑损伤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9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快速静脉输注4℃林格液(20mL/kg,30~50mL/min)诱导降温,使患者核心体温降到目标温度(32~34℃);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降温法(如头部冰帽,颈部、腹股沟冰敷)诱导降温;两组均用亚低温治疗仪维持24h后开始缓慢复温。记录两组从开始降温到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未发生快速输液引起的肺水肿;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3个月后大脑功能级别评分良好的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快速静脉输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防肺水肿,降温过程中防治寒颤、缓慢复温是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8.
心搏停止超过4min患者的脑复苏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低温、冬眠、高压氧和脱水疗法对心搏停止超过4min患者的脑复苏效应。方法与结果:回顾性分析了18例心搏停止超过4min患者的脑复苏效应。以心搏停止时间、脑功能恢复的时项变化、脑缺氧后全身性抽搐的治疗反应及脑复苏结局等作为指标,8例早期采用低温、冬眠、脱水治疗及5例同时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患者12例恢复了意识,1例因心搏停止时间过长而遗有脑缺氧后遗症。而5例心搏停搏时间相似者,因未适当采用上述疗法4例脑死亡。结论:及早采用低温、冬眠、脱水和高压氧为主的脑复苏疗法,对较长时间心搏停止患者有良好的脑复苏疗效。  相似文献   

9.
1例单肺通气超长时间心跳骤停脑复苏成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心肺复苏主要指心脏骤停及伴随其发生的呼吸停止和脑缺氧的复苏,其目的是尽快恢复心跳及自主呼吸,以及脑部功能恢复。相对而言,心脏复苏较易,肺复苏次之,脑复苏最为困难[1]。因为心脏停搏3~5min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因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2]。常常导致病人死亡或者成为植物人。我院ICU于2009-06收治1例呼  相似文献   

10.
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是指在传统心肺复苏后仍未恢复持续自主循环的心脏骤停患者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以提供更高的心输出量及有效气体交换,保证器官灌注。近年来ECPR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ECPR常见适应证包括年龄<70岁,有可电复律的初始心律,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5 min内旁观者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后15 min内未恢复持续自主循环。准确判断ECPR应用指征、迅速安装体外生命支持设备以及高质量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就ECPR的开始时机和患者选择、近期结果、影响因素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