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8岁。因右胸背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干咳2个多月来就诊。X线胸片示:右中下肺野占位性病变;右胸腔积液。B超检查:在右前胸第二肋以下的胸腔内见大片状的液性暗区。暗区中可见一18cm×20cm椭圆形的囊性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内外侧壁与外侧壁层胸膜及纵隔相连,囊内透声差,充满点状的回声,并夹杂有斑点状和线条状强回声,随体位改变而飘动。B超诊断:(1)右胸腔巨大囊性肿物(皮样囊肿?)(2)右胸腔中量积液,CT诊断为右纵隔巨大占位性病变(皮样囊肿)。手术所见:右前纵隔囊性肿物,大小22cm×20cm,与周围粘连。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11例手术证实的纵隔良性畸胎瘤的实时超声表现做了回顾性研究。8例超声表现为囊性畸胎瘤,其中2例为典型的囊肿,1例为厚壁的、内表面不规则的囊肿,另1例为多房囊肿,4例为复合的、不均质回声囊肿;其余3例表现为含有小囊肿的实性肿物。病理检查11例都是囊肿或囊性病变,5例内有浆液,4例是脂肪、2例内有棕色坏死物质。作者认为,多数的实性畸胎瘤声像图上表现复杂回声,实性部分回声不均质,可有强回声、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为男性,60岁。因发现颈部肿物1周来院检查。查体显示:颈前正中舌骨水平可触及一1.5 cm×1.0 cm肿物,边界欠清,表面尚光滑,质地软,无触痛,随吞咽上下运动。临床初步诊断:甲状舌骨囊肿。超声检查:双侧甲状腺及峡部甲状腺大小形态正常,颈前正中舌骨水平见一囊实性占位(图1),大小为1.1 cm ×1.2 cm×1.4 cm,以实性为主,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实性区内可见3~4处点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提示该占位实性区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超声提示:颈前囊实性占位伴钙化,甲状舌骨囊肿伴感染?其他占位性病变?随后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颈前囊实性占位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镜下于玻变纤维组织中见增生的甲状腺滤泡结构,部分上皮呈乳头状增生活跃,建议手术切除送检。遂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喉头上方肿物)结果:异位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7岁。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加重1天就诊。B 超检查:子宫呈倒置形状,宫体测值正常,宫颈厚6.0cm,呈局限性增大,其前壁可见一团块,大小约为5.7×4.3×5.1cm,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均质,为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团块内部血流丰富,动、静脉血流数量均可探及,动脉阻力指数、脉动指数分别为0.5,0.79。团块使宫颈向膀胱内凸入。宫底、体部及双附件未见肿物回声。子宫及左附件周围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大小约为1.0×1.0×1.0cm,边界清,有包膜,内回声均质。B 超诊断:1.宫颈前壁实性占位,内部血流丰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 1999 0 9~ 2 0 0 0 0 8经X线胸片、CT及病理证实的 3例胸腺瘤的超声声像图。1 病例资料例 1 男 ,46岁。因胸闷、明显消瘦伴咳嗽 1个月余就诊。超声示胸骨后实质性低回声欠均质团块 ,大小约 5 .6cm×4.6cm ,形态不规则 ,边界欠清 ,未见包膜回声  相似文献   

6.
1 病历简介患者 ,男 ,5 0岁。胸闷、心慌 ,左背部持续性钝痛半年 ,加重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 :胸廓对称 ,呼吸动度均匀一致 ,双肺叩诊呈清音 ,呼吸音清晰 ,心尖搏动不弥散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检查 :在大动脉短轴切面上可见肺动脉左外上方有一约 10 4cm× 6 7cm× 6 5cm囊实性混合性回声团块 ,包膜完整 (附图 )。其中实性病变范围约 4 4cm× 4 9cm×4 5cm ,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 ,囊性病变范围约 6 0cm× 7 6cm×7 0cm(附图 ) ,彩色多普勒于其内和周边均未录到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 :纵隔囊实性占…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左冠状动脉造影用的Judkins 导管,对17例呈现纵隔异常阴影而疑为与胸腺有关的肿瘤者,进行选择性胸腺静脉造影。参考手术所见,根据造影所见胸腺静脉的分布和肿瘤阴影的关系,分为四型。Ⅰ型,血管向肿瘤被膜分布,其中有良性胸腺瘤(2例)、胸腺囊肿、畸胎瘤、皮样囊肿、胸腺扁平上皮癌。Ⅱ型,接近肿瘤存在胸腺静脉,见到肿瘤引起的压迫像,其中有恶性肿瘤3例。Ⅲ型,肿瘤阴影内见到胸腺静脉分布,其中结核性肉芽肿性纵隔炎2例。Ⅳ型,肿瘤阴影和胸腺静脉分开,两者无关,其中纵隔型肺癌3例,纵隔海绵状血管瘤、升主动脉瘤、右肺动脉缺损所致之纵隔异常阴影,没有与胸腺有关的  相似文献   

8.
1 病历简介女 ,3 7岁。既往体健 ,体检行B超检查 :肝、胆、脾、胰、右肾均未见异常。于左肾区域反复扫查未探及肾脏回声 ,遂仰卧位扫查盆腔、髂窝等处 ,在左中腹脐上处探及一 6 6cm× 2 5cm×3 7cm大小椭圆形实性低回声均质团块 ,有光滑完整的包膜 ,其内隐约可见稀疏  相似文献   

9.
纵隔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纵隔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囊肿36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CT表现均为边缘清晰、囊壁菲薄、内为不强化的水样密度肿块。其中神经肠源性囊肿1例、支气管囊肿12例、食管囊肿2例、心包囊肿5例、皮样囊肿7例、淋巴管囊肿4例、胸腺囊肿4例、非特异性囊肿1例。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上特征性表现,可较正确地作出纵隔囊肿的诊断,并与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及其对病变定性、定位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24例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患者(男12例,女12例,年龄23~67岁,平均29.1岁)均经PHILIPS 1.0NT型MR仪行常规T_1WI、T_2WI磁共振成像,其中6例又经Gd-DTPA增强扫描。全部病例的椎管内占位病变均经病理证实,并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的病变经病理证实,18例为胚胎源性肿瘤(10例表皮样囊肿,4例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4例为神经源性肿瘤(3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以及脊膜瘤与脂肪瘤各1例。各种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随其不同的组织学来源而有很大差别。表皮样囊肿多为均质长T_1长T_2信号。皮样囊肿以短T_1,长T_2信号为主。畸胎瘤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囊壁均匀强化,偶见强化附壁结节。神经纤维瘤呈均质长T_1、长T_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异常对比增强。脊膜瘤呈长T_1、稍长T_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异常对比强化,并见局部硬脊膜增厚强化而形成的硬膜尾征。结论:各种病变的MRI表现随其组织学来源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它们在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诊断准确性优于X线椎管造影与CT。  相似文献   

11.
HRCT鉴别诊断结核性和癌性胸水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CT(HRCT)对结核性与癌性胸水影像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例经病理证实的结核性与癌性胸水HR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 :5 2例结核性胸水均为少量到中等量 ,并 3 9例出现包裹 ,无 1例纵隔胸膜受累。在 3 4例癌性胸水中 ,无 1例出现包裹 ,2 1例出现大量胸水 ,13例为少到中等量胸水 ,19例出现纵隔胸膜受累。结论 :在HRCT上对结核性与癌性胸水的鉴别诊断中 ,纵隔胸膜受累对于确定癌性胸水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随访中影像变化规律。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0例PLAM患者的HRCT随访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并讨论随访结果。结果 10例HRCT像上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于肺中心及周边区域、大小不等的边界清楚的薄壁含气囊腔,以中等大小囊肿为主。在对10例患者随访中,6例肺囊肿数目增多伴随囊肿直径增大,1例在随访过程中先后行左右肺移植术,2例肺部囊肿数目及直径无显著改变,1例连续间隔1年后随访出现进展,再次随访6个月后无改变。伴随征象中间质增生及类结节影无显著改变。并发症3例肺不张中2例复张、1例范围缩小;2例胸腔积液,1例吸收、1例减少;2例气胸,1例吸收、1例吸收后复发;2例液气胸均吸收。合并症有腹腔淋巴管扩张,右肾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左前纵隔血管平滑肌瘤,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各1例。结论肺部囊肿的数目及直径改变,液、气胸改变是随访过程的主要观察指标,HRCT检查是PLAM有效的诊断及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3.
肺韧带对下胸部疾病螺旋CT表现的影响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肺韧带对下胸部疾病螺旋CT表现的影响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4例尸体横断面标本的肺韧带形态及附着点,并搜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下胸部疾病57例,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螺旋CT图像上,观察肺韧带对下胸部疾病的影响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合实体标准,分析其解剖学基础。结果 尸体横断面标本上,肺韧带位于下肺静脉下方,为连接肺下叶与纵隔的胸膜反褶,右侧附着于食管,左侧附着于食管或降主动脉,螺旋CT上,40例胸腔积液和7例气胸压迫肺下叶致肺不张,肺韧带固定肺下叶,使压缩的肺下叶不向上达肺门;40例胸腔积液中,肺韧带将胸腔积液分隔成前,后两部分;7例下叶肺癌及3例炎性病变直接累及肺韧带,使其呈结节状或鸟嘴状增厚。结论 肺韧带固定肺下叶,影响下胸部疾病(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等)的影像学表现;邻近肺下叶和纵隔病变可直接累及肺韧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日至25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106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06例COVID-19患者首次肺部HRCT均发现病灶,单侧肺分布11例(10.4%),双侧肺分布95例(89.6%);肺外周分布65例(61.3%),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41例(38.7%);1个病灶8例(7.5%),2个病灶5例(4.7%),多发病灶93例(87.8%);结节状病灶12例(11.3%),磨玻璃状病灶94例(88.7%),条索状病灶7例(6.6%),2种及以上形态共存病灶15例(14.2%);累及一个肺叶10例(9.4%),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96例(90.6%);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22.6%)(>60岁患者19例,占79.2%),胸腔积液3例(2.8%),心包积液1例(0.9%),胸膜受累/增厚2例(1.9%)。>60岁患者多表现为多病灶,多形态,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累及多个肺叶,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 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检查能发现肺部病灶,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HRCT扫描检查在NCP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DHTC)寻找CT未能发现原发灶的胸腔积液或肺不张患者的肺癌原发灶,及其对肺癌伴有胸腔积液的患者胸腔积液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110例CT未发现肺部原发病灶但疑为肺癌及肺癌转移可能的胸腔积液或肺不张患者(其中胸腔积液8.4例,肺不张26例),进行^18F-FDG DHTC检查。结果38例患者最终确诊为肺癌,其中伴有胸腔积液30例,伴有肺不张8例;另72例为肺部良性病变。^18F-FDG DHTC对CT未能找到原发灶的胸腔积液或肺不张患者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78%和85%。30例伴有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中,21例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18F-FDG DHTC对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为86%,特异性为8/9例。结论^18F-FDG DHTC是寻找胸腔积液或肺不张患者肺癌原发灶灵敏可靠的方法,并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损害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5例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包括抗MDA5抗体、抗Ro-52抗体、肌酸激酶等。胸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SCLC)的CT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78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SCLC的CT影像特点.根据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大小,将78例周围型SCLC分为2型:Ⅰ型孤立病灶型、Ⅱ型肺内病灶+淋巴结型;又将Ⅱ型分为2个亚型:Ⅱa型,肺门、纵隔淋巴结短径<10 mm;Ⅱb型,肺门、纵隔淋巴结短径≥10 mm.结果 Ⅰ型7例,Ⅱ型71例,其中Ⅱa型8例,Ⅱb型63例.78例SCLC均为实性病变;圆形、类圆形52例,纺锤形、蠕虫状9例,其他形状17例.71例行CT增强扫描,9例呈均匀强化,58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见大面积不强化坏死区.边缘光整65例,毛糙12例,模糊1例.支气管充气征3例,空泡征4例,钙化4例.分叶征46例,毛刺征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结节41例,胸膜凹陷6例,边缘磨玻璃影5例,血管集束征1例;肺气肿42例,阻塞性肺炎4例;支气管与结节边缘截断1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63例,纵隔淋巴结大于肺原发灶42例.少量胸腔积液9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肺滑膜肉瘤(PPSS)的CT表现并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PPSS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4例行CT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其中3例进行了STY-SSX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所有病灶均位于肺上叶,病灶多呈类圆形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肿块,边缘光整,增强后3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呈环状厚壁强化,实质部分强化较明显.1例伴有钙化,3例伴同侧胸腔积液,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CD56、CD99、Bcl-2、Ki-67阳性,仅1例EMA个别阳性.3例检测到SYT-SSX融合基因表达.结论 PPS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SYT-SSX融合基因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呈类圆形结节、不规则形肿块、斑片状影,病灶大小不一,大部分较大,肿瘤密度不均,内出现散在坏死灶5例,未见钙化病例,增强后肿瘤不均匀轻一中度强化,坏死灶无强化。边界清楚2例,周边浸润5例,累及心包致心包增厚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3例;1例侵及邻近胸膜;无肺部及心腔侵犯病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无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产生。结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20.
微创电视胸腔镜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微创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胸外科诊疗中的应用,重点研究胸外伤VATS的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并发症、方法 总结1995年1月-2005年1月应用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324例,主要病种包括胸外伤205例,自发性气胸43例,肺肿瘤32例,纵隔肿瘤或囊肿22例,以及巨型肺大疱、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脓胸等22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6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d,手术效果满意,中转开胸完成手术25例(7.7%),非致命性手术并发症32例(9.9%),手术后死亡5例,无术中死亡。主要并发症为肺漏气、呼吸道感染、肺不张、复张性肺水肿、出血等。结论 VATS及辅助小切口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使胸外伤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手术机会,对胸外伤、自发性气胸、肺周围型肿块或结节、纵隔良性肿瘤、早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纤维素期脓胸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熟练掌握VATS技术能减少手中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