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其客观必然性。分析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因素 ,提出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组织服务和消除体制障碍等四条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于志明 《理论界》2011,(9):49-5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随着经济结构转变而转移的过程,农业生产水平的大步提高是转移的动因和前提条件,而且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对转移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目前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应科学分析国内外快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着力谋划转移路径和,快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科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3.
张平 《青海社会科学》2007,(5):54-57,46
在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转移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诸多难点 ,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也居全国首位。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企业倒闭、停产,南方各地区"双转移"政策的实施与推进,使河南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形势更为严峻。要有效地实现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扩大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就业;发展适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胡海平  张艳  周园 《理论界》2005,(11):24-25
文章主要阐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意义、当前辽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转移应该采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以及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对下一期的收入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当期的收入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认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我国现有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既包括因劳动、就业制度不合理而累积形成的存量,又包括因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而形成的增量。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和发展模型并以此来分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长效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缓解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增加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全面繁荣国内市场等,因此,如何积极通过体制创新从而更快、更多、更顺利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课题。本文通过对南靖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功经验的总结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剖析,进一步探寻了诸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非农化人口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完善求职用工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等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当前部分省区实施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移的战略,农村富余劳动力出现就地转移的新趋势出发,将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了农村地区基于地域资源优势开发的四种经济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四大对策和建议:出台并切实贯彻执行改变城乡分割,扶持农村回乡人员创业的系列政策,创造有利于农业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环境;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构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打造地域经济的样板,发挥其示范教育作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等。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大多以西方发展经济学为基础,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不相吻合。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小城镇道路也未能担当起转移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力发展农业,走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延长农产品的经营链条,对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农村工业化才是解决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温泉县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转移体系,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维权保障,有力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县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37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955万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58%、57%;新增长期性有组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0人,其中疆外78人;有组织的转移人数达3230人次,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必须把握趋势和规律,突出重点难点,创新城乡经济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向转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由农劳向非农劳转移的大潮,如何加强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山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从六个方面探讨了电大远程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进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李琳桂 《云梦学刊》2006,27(2):83-85
农家乐民俗旅游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能够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必须把握趋势和规律,突出重点难点,创新城乡经济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向转移.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相配套的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仍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至关重要。据预测到200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上升至两亿。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收入不高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要实现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和城镇相配套的制度改革不可避免,这不仅要提高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