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春兰 《传媒》2006,(5):10-12
从利用中新社第一报号而创办的《中国新闻》的周末版到具有正式刊号的《新闻周刊》,再到《中国新闻周刊》,几经周折和坎坷,它终于成为国内唯一一本国字号的时政周刊.  相似文献   

2.
时政报道的现状和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伊莎 《青年记者》2007,(14):32-33
时政报道无疑是各种新闻题材中的“王者”,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有业界人士预言这是中国新闻界最后一块蛋糕。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南风窗))和《中国新闻周刊》大约在1999年末率先明确地打出了时政牌,随后许多市场化新闻周报、杂志都开始在靠前的版面设“时政”板块,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凤凰周刊》为代表的媒体走在这个潮头的前列。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新闻时政类期刊主要有创刊于80年代初期的《半月谈》和《瞭望》杂志。1993年以后,《南风窗》(创于80年代中,90年代中以后定位于新闻时政评论)、《视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一大批综合新闻时政类期刊跃然出世,形成了一个新闻时政的刊群,若干年风雨历炼之后,这批刊物已各具风姿,气候大显。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正式发行日文版《中国新闻周刊》的日文版——《月刊中国新闻》已于5月26日在日本正式出版发行。5月23日,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在东京会见了《月刊中国新闻》的主编张一帆和副主编赵允,对这本进入日本主流社会的首家中国时政杂志寄予厚望。张一帆介绍说,虽然目前日本各大媒体不乏有关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和新闻改革催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市场化的政经类杂志,如《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小康》、《决策》等。它们大多以深度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进程、报道转型时期的重大政治和经济事件,深度解析和整合社会主流民意,提出合理性、建设性的意见为己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周刊的时代正在来临。10月21日,《中国新闻周刊》创刊200期座谈会暨庆祝酒会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隆重举行。这是出席《中国新闻周刊》创刊200期暨“中国新闻时政周刊的定位与发展”研讨会的专家、学们,经过探讨后的一致共识。  相似文献   

7.
硬新闻题材和时政话题,是《中国新闻周刊》长期坚持而形成的操作特色,要理解它需要从其传统沿革和价值追求的双重因素下考量。  相似文献   

8.
封面反馈     
@李航:作为时政类周刊能够保持自己的品质,不流俗,不媚世,实为难得。《中国新闻周刊》评选的人物有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姚纳新:我参加过很多评选,只有《中国新闻周刊》的评选让我从内心感到公平、公正,站在领奖台上的每个人都令人信服,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竞相登场 色彩纷呈——90年代中国新闻周刊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背景下的新期刊新闻周刊是以报道时事为主要内容、刊期为一周的期刊。它以报道和解释新闻为主 ,集时效性、深度性于一身 ,图文并茂 ,印刷精美 ,堪称现代期刊市场上的“宠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起源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望》(初为月刊 ,1984年改为周刊)。其他新闻周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的事情。其中 ,《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 ;《新周刊》创办于1997年 ;《深圳风采周刊》由《深圳风采》月刊1997年改版而来 ;《新民周刊》创办于1999年 ;《中国新闻周刊》创办于2000年。…  相似文献   

10.
苏钰婷  张原  郑洪南 《传媒》2019,(3):37-38
《中国新闻周刊》自创刊已经走过18载春秋,曾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2013年以来,其充分利用既有平台,深耕时政、党建、文化、生活、科技等垂直领域,并以视频、漫画等形式创新,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交媒体内容供应商。在传统广告断崖下滑的今天,年收入逆势增长,超过了1.1亿元。2018年营收中新媒体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9年新媒体营收有望占总营收的二分之一。《中国新闻周刊》已经转型为一家依托新媒体引擎的融媒体。  相似文献   

11.
报纸的变化,其最外在的表现就是报纸版面的变革。报业市场的竞争,同样也是以“改版”为其重要的外在表现方式。2000年以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一批发行和广告收入居国内报纸领先地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报纸不约而同地进行改版,推出了在版面总体风格上非常接近的版式。出人意料的是,这两年新创刊的一些市场表现良好的“新锐”报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都市快报》等,选用的版式也同上述报纸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一)放眼望,中国报刊大战于今尤烈。据新闻出版署数据,国内现有报纸已近2200种,期刊8000多种;仅广东省内就有报纸126种,期刊323种。几乎每年都会有报刊中的新锐出现,再加上广播、电视的不断“改版”、扩张,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入侵,激起一轮又一轮的争战。这是报刊业空前的“繁荣期”,亦是空前的“恐慌期”。作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产业结构中重要一环的新闻周刊,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加盟到了群雄逐鹿的格局中去。在目前中国报刊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亦形成了由《瞭望·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羊城晚报·新闻周刊》、《深圳风采周刊》等周刊的竞争。为求生存和发展,《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一直在顽强地找寻和调整自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2月6日,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与世长辞,在这以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TIMEUSA、NEWSWEEK等新闻时政类杂志都以曼德拉的黑白肖像作为杂志封面,刊发了一系列深度报道来评述这位政治人物。本文选取了《中国新闻周刊》"宽恕"系列的8篇深度报道和《三联生活周刊》"南非的圣人与现实,宽容与代价"系列的6篇深度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主题、性质、报道方式、叙事风格和组合逻辑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其亮点和劣势,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政治人物封面报道的几个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周刊,一般是指单周或隔周发行,以报道和评述时事新闻为主的期刊。大众新闻周刊,则是区别于以《半月谈》、《瞭望》等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周刊.以前卫、新锐、时尚的大众文化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新型新闻周刊,如《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新周刊》、《新民周刊》等就是其成功的代表。在中国纸质媒体(主要是报纸、期刊)大众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大众新闻周刊是继晚报、都市报之后媒介市场的新生“宠儿”。究其风行的原因,人们大多从传播特色、受众定  相似文献   

15.
王莉 《新闻知识》2006,(7):41-43
信息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媒体的受众市场也开始从“大众”向“分众”演进。时政类新闻期刊因而迅速崛起。其间虽然几经起伏跌宕,但最终以丰富的信息,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及深刻精要的评述,凭借权威信息和独家发言,漂亮地完成市场版图上的开疆拓土与重新分割的使命,被喻为中国期刊业第四次浪潮的主角。诸如《南风窗》、《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环球》、《嘹望东方周刊》均纳入其列。在信道过剩、信息同质化泛滥的时代,不做简单的重复、不做大量冗余信息的堆砌,发掘深度,体现真知灼见,是培育并向公众昭示媒体时政风格的关键。时政新闻特…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周末去街边溜达,与神交已久,赫然置放在报刊零售架上的《新闻周刊》不期而遇。匆匆浏览一遍封面文章《切·格瓦拉在中国的遭遇》,没经多大踌躇,爽快地掏钱买下它。梳理已往阅读贵刊的记忆,印象中封面文章和主题策划,多半以时政社会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7.
林晖 《编辑学刊》2006,(3):18-21
在任何一个国家,以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主的时政新闻周刊都应该是该国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涌现出面向社会主流群体、主导社会精英精神生活、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18.
2004年6月16日,《南方周末》报系下的第二份杂志《南方人物周刊》印着张曼玉阳光灿烂的笑容,走上了大街小巷。这份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己任的新闻时政类杂志的诞生,预示着我国纸质媒体市场上此类周刊的进一步细分。《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新民周  相似文献   

19.
余婷 《青年记者》2009,(17):78-79
2009年,报业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全球一些著名的新闻周刊也面临重重危机。美国三大新闻周刊——《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遭遇广告和发行量双下滑,《时代》被迫推出网络定制服务;《新闻周刊》拟转向高端读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变为月刊。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和发行业绩独树一帜,成为当今世界少有的依然立足于以出版纸质杂志为主的新闻周刊。本文拟探讨新闻周刊困境下《经济学人》的突围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瞭望>和<半月谈>的创刊拉开了中国时政类期刊发展的序幕,这两本期刊由新华通讯社主办,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时政类期刊,如<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它们紧密关注国际国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热点新闻事件,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给出独立和客观的评论,为读者提供丰富而又厚重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