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相关法规的调研,在深入分析当前辐射环境监测法规框架结构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法规体系,重点关注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核与辐射监督性监测及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需求,提出完善部门规章、健全核安全导则及规范性文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作者:为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转型发展,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引领作用,《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决定开展优秀论文年度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选范围发表在《中国环境监测》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二、评选比例不超过本年度《中国环境监测》刊载论文总数的10%。三、评选标准(1)具有学术创新性和专业实用性,获重大基金或国家专项经费资助,探讨环境监测技术中的重  相似文献   

3.
目前使用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 2 52 3 -90 )标准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 2 52 4 -90 )标准和当前的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工作已不相适应 ,需重新修订。以利于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168—2020) 2021年4月1日起实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168—2010)废止。《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168—2020)规定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的基本要求、技术路线以及标准文本和相关技术文件的技术要求,适用于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制订工作。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发展现状,指出由于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环境监测服务市场低价竞争、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环境社会检测数据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督管理制度、健全环境监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提升环境监测人员能力水平、规范信息公开范围4方面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监管工作建议,从而持续提升环境社会检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6.
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噪声。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对宜宾110kV吊黄楼变电站进行电磁环境监测,将监测所得结果对照国家规定的限值,对电磁污染水平进行评价。通过仪器的选择,监测点位的确定以及执行标准等方面的内容,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现行电磁辐射的环境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国外核事故应急监测策略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在核应急监测法规标准、应急监测方法、应急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从海洋核动力平台的法规标准、应急监测方案、应急辐射监测项目和应急监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制定核应急监测政策及标准规范、建立应急监测预案库、加快研发应急采样与监测方法、建立海洋放射性监测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博山地区的整体环境监测能力,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变化动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管理规定》、《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于1996年1月19日率先在省内成立首家地区性环境监测网,即博山地区环境监测网(以下简称博山网)。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国外核事故应急监测策略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在核应急监测法规标准、应急监测方法、应急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从海洋核动力平台的法规标准、应急监测方案、应急辐射监测项目和应急监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制定核应急监测政策及标准规范、建立应急监测预案库、加快研发应急采样与监测方法、建立海洋放射性监测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辐射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监管基础,提出了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体系以及评估指标,并对全国省级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为提高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掌握目前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和核与辐射应急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与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适用配套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美国替代方法检验机制和欧盟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效性验证的管理和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适用性评估的需求和国外相关管理及技术体系的可参考借鉴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明确我国...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中国生态环境监测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此,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标准方法体系等方面,举例浅析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监测业务的发展现状,并从法律制度、业务体系、方法标准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及不足,总结归纳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先进经验与启示.在此基...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期间,中国初步构建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并开展了监测工作。当前,国家层面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和运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选取土壤环境监测开展较为成熟的瑞士土壤环境监测网(NABO)作为研究对象,综述了NABO的技术体系及多年来的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并结合中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现状进行讨论,认为NABO在监测网络建立、指标选取、数据分析等方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未来中国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可在此方面借鉴瑞士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新形势下土壤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任务和要求,"十三五"期间,中国亟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确定国控监测点位,以说清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潜在风险状况及变化趋势。通过梳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和经验,针对国内土壤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布点尺度和点位优化方法研究,提出了国家尺度上适宜布点尺度,建立了统一的历史点位优化筛选规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点位的布设思路、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了阶段性的布设结果,最后提出了后续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酸雨pH变化幅度较小,但酸雨量减少,酸雨污染减轻;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Ⅰ~Ⅲ类水质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比例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交通道路声环境质量均比较稳定;生态质量为良,农村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较重,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全部达标,交通噪声与生活噪声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等问题,给“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6.
分析总结了美国在比较风险评价研究、环境风险评价指南、环境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交流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开展比较风险评价研究,完善环境风险评价指南体系,减小环境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建立有效可行的环境风险交流体系的建议,从而完善我国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是评价、考核空气质量状况的基本依据。为了保证在不同时空、不同环境状况下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各个国家或组织在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标准状态(温度和压力)进行了定义。但是,由于标准状态定义不同,即使是同一环境状况下的同一实测结果进行标化计算后的污染物浓度也不相同,达不到可比性的基本原则。因此,建议中国在未来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所采用的标准状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8.
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及其替代物监测是科学评估履约成效的重要基础。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大气中ODS及其替代物开展了长期的网络化监测,中国相关监测起步相对较晚,基础比较薄弱。该文总结了发达国家大气中ODS及其替代物的监测经验,分析了中国的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大气中ODS及其替代物监测的建议:明确监测目标,推进国家大气中ODS及其替代物监测网络建设;加快相关监测设备研发及方法研究进程,形成规范统一的监测技术体系;定期开展监测数据质量评价,加强综合分析利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形成中国履行保护臭氧层国际环境公约的监测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9.
自动监测站第三方运维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自动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连续、稳定的监测优势正在逐步代替手工监测,各地监测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建成了大量的空气、水质自动站,在灰霾监测、河道水质监管、大环境预警方面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自动站数量多,工作任务复杂繁重,因此大部分地区都采用第三方托管模式进行自动站日常运维管理。如何有效的进行权责分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摩擦等成为业主方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实际管理实践,结合一些实用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Given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China,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become major constraints that hinder it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China's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ave been severely affected by pressures coming from domestic environmental appeal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By using integrated data from the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 and the Chinese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Survey and Reporting databas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of pollutant discharge intensity and carbon emissions index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and uses the panel fixed effect model, Kaya identity, and mediation effect model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collaborative emissions reduction from the micro-perspectiv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regulations can abate the pollution emissions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These regulations can also efficiently reduce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enterprises through pollution abatement. In other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facilitate a collaborative emissions reduction of pollutant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enterprises. Such collaborative emissions reduction effect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resent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system and achieving coordinated progress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