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12种常见中药免煎颗粒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96孔板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酒黄连免煎颗粒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为15.63mg/ml,黄芩MIC为31.25mg/ml,黄连片及大黄MIC均为62.5mg/ml,连翘抑菌作用弱,MIC为250mg/ml,黄柏、苦参、黄芪、牛膝、昆布、牡蛎、当归无抑菌作用。结论 :酒黄连、黄芩、黄连片、大黄免煎颗粒剂对大肠埃希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连翘抑菌作用弱,黄柏、苦参等无抑制作用;酒黄连的抑菌作用大约是普通黄连片的4倍。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24味中药中筛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剂。方法以微孔板置片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倍比稀释法测定24味中药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微孔板法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与清除作用。结果体外培养24h时形成成熟生物膜;五倍子MIC最低,为0.39 mg/ml,其次为苏木12.5 mg/ml,黄芩50 mg/ml,丹参100 mg/ml;黄芩、毛冬青、五倍子提取液在1/2 MIC时对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倍子、黄芩、蜂房、毛冬青、蒲公英在2MIC时对生物膜清除作用效果显著。结论五倍子和黄芩两味中药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对其生物膜的形成与清除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连等6种中草药对都柏林念珠菌抗菌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黄连、知母、七叶一枝花、黄芩、大黄、五倍子对都柏林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出芽实验法、肉汤微量稀释法和传统的琼脂扩散法。结果都柏林念珠菌对黄连、知母、七叶一枝花、黄芩敏感,抑菌固直径在23~28mm之间,MIC分别是:0.06~0.125,0.06~0.125,0.125~0.25,0.25~0.5g/ml。黄连、知母、黄芩、大黄抑制出芽效果更好。结论黄连、知母、黄芩对都柏林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抑制都柏林念珠菌出芽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新的中药抑菌实验方法进行五倍子对22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观察。方法:用琼脂稀释方法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结果:五倍子对MRSA、MRSE、MSSA和MSSE的MIC50均为0.051mg/ml,其MIC90分别为0.102、0.203、0.102、0.102mg/ml。结论:五倍子对MRSA(84株)、MSSA(28株)、MRSE(84株)和MSSE(28株)的抑菌效果均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黄连、黄芩、黄柏、知母、甘草等5种中草药单独或两两配伍情况下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5种单味药及两两配伍药物的提取液,按倍比稀释法将药物提取液进行稀释,体外测定黄连等5种中草药单独及等比例两两配伍情况下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黄连、黄柏和黄芩单药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其MIC分别为6.25 mg/ml、50 mg/ml和100 mg/ml。在配伍药物组中,黄连配伍其它药物的药物组均显示出了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以黄连+知母(MIC为6.25 mg/ml)和黄连+黄柏(MIC为12.5 mg/ml)两个药物组抑菌效果最强。[结论]黄连、黄芩和黄柏三种中草药具有直接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其中尤以黄连的抑菌作用最为显著;而知母和甘草对白色念珠菌不具备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两两配伍的中药提取液中以黄连配知母的药效最好。  相似文献   

6.
左玲  胡国华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99-3000
目的 测定7味中药对解脲脲原体(Uu)临床分离株及乳酸杆菌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柴胡、蛇床子、苦参、黄连、槐花、野菊花、夏枯草对Uu临床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以及体外抑制乳酸杆菌的抑菌圈直径.结果 黄连、夏枯草对Uu较高敏感,MIC90均为7.81 mg/ml;蛇床子、槐花、野菊花中度敏感,MIC90为31.25~62.5 mg/ml;柴胡、苦参不敏感.黄连对乳酸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8 mm,其它中药均为0 nm.红霉素对Uu敏感率为29.41%,对乳酸杆菌抑菌圈直径为22 mm.结论 7味中药体外对Uu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时乳酸杆菌无影响.红霉素体外对Uu及乳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新的中药抑菌实验方法进行五倍子对252株临床菌株的抗菌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五倍子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抑菌效果很好,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MIC50分别为0.107mg/ml、0.107mg/ml和0.43mg/ml,其MIC90分别为3.43mg/ml、0.214mg/ml和0.43mg/m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0种中草药体外对耐青霉素淋球菌(PPNG)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平板打孔法、微量稀释法检测中草药对耐青霉素淋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生大蒜汁抗菌效能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625mg/ml;黄连、千里光、七叶一枝花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MIC为1.25mg/ml;苦参、一口钟、地榆、黄芩抑菌作用较好,其MIC为2.50mg/ml;金银花、马齿苋抑菌作用较低,其MIC为5.00~10.00mg/ml。对11株耐青霉素淋球菌(PPNG)和三株标准淋球菌作抑菌作用比较,发现中草药对淋球菌标准株与PPNG株的抑菌效能基本一致。结论:耐青霉素淋球菌(PPNG)株对敏感的中草药仍然有效果,中草药具有治疗淋球菌所致的感染,但需进行药物配剂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五倍子及其复方对痤疮致病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出外用治疗痤疮效果最佳的五倍子复方。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9种中药提取物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对痤疮致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中药配伍。结果:9种中药提取物对2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五倍子单宁酸的抑菌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12.5、0.02mg/m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黄连、五倍子、牡丹皮、蒲公英、赤芍和黄芩这6种中药分别以1.25∶1.0∶0.75∶2.5∶3.6∶5.0的比例配伍时对2种致病菌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结论:以五倍子、黄连、牡丹皮、蒲公英、赤芍和黄芩提取物配伍的复方对痤疮致病细菌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生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试管对倍稀释法测定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平板改良体外复制假单胞铜绿杆菌生物膜模型,并检测五倍子醇提液的不同MIC浓度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生物膜的影响作用。结果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的MIC为31.25mg/ml,1.5倍的MIC(46.8mg/ml)能使生物膜活菌数明显减少,但不能完全清除生物膜上的细菌,2倍的MIC(62.5mg/ml)对细菌生物膜有完全清除作用。结论五倍子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清除效应,但还需要进行临床用药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苦豆子总碱、苦参碱、苦参素、槐定碱、槐果碱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作用.方法 选用5种苦豆子生物碱,纸片扩散法粗测抑菌浓度范围;依据粗测范围,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5种生物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苦豆子总碱的MIC为32 mg/ml,在体外对Hp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苦参碱、苦参素的MIC为64 mg/ml,槐定碱的MIC为128 mg/ml,体外抑菌活性微弱.槐果碱在体外对Hp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苦豆子总碱有可能成为替代抗生素的抗Hp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12种中草药对耐药与非耐药菌株抑菌活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五倍子等12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4种菌株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中药抗菌试验试管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五倍子、黄连、大黄、黄柏、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五倍子、黄连、黄柏、白头翁、大黄、败酱草对肠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结论:12种中药对各菌株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耐药菌株和非耐药菌株抑菌活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黄抗无芽胞厌氧菌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大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无芽胞厌氧菌药敏实验的肉汤微量稀释法。结果:大黄对脆弱类杆菌,多形拟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MIC值为0.3125-2.5mg/ml,MBC值为1.25-10mg/ml,对产黑素普雷活氏菌的抗菌活性较强,MIC值为0.625-5mg/ml,MBC值为5-10mg/ml,对其他的无芽胞厌氧菌也是一定的抗菌活性,结论:大黄是一种有效的抗无芽胞厌氧菌的药物,但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数种中药饮片对多重耐药菌(MDROs)的抑菌作用,总结抑菌中药饮片筛选经验。方法:收集临床感染患者血液标本、冲洗液、尿液、伤口分泌物中获得并培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0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500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300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150株,取黄连、黄柏、大黄、金银花、野菊花、鱼腥草、黄芩、雷公藤、赤芍生药饮片,进行药敏鉴定,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按照对MRSA抑菌效果MIC、MBC大小从小到大排序前分别为黄芩(MIC=20ng/ml,MBC=20ng/ml)、黄连、黄柏与赤芍、大黄、野菊花鱼腥草、雷公藤、金银花;按照对MRCNS抑菌效果MIC、MBC大小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黄连(20ng/ml)、黄柏、大黄、黄芩、赤芍、金银花、野菊花、鱼腥草、雷公藤,MBC从小到大分别黄连(20ng/ml)、黄柏、黄芩、大黄、赤芍、金银花、野菊花、鱼腥草、雷公藤;按照对CRAB抑菌效果MIC大小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黄连(MIC=20ng/ml)、黄柏、黄芩、金银花、大黄、金银花、鱼腥草、雷公藤、赤芍,MBC从小到大分别为黄连(MBC=20ng/ml)、黄柏、野菊花、黄芩、大黄、金银花、鱼腥草、雷公藤、赤芍;按照对CRPA抑菌效果MIC、MBC大小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黄连(MIC=80ng/ml,MBC=80ng/ml)、黄柏、黄芩、大黄、金银花、野菊花、鱼腥草、雷公藤、赤芍。结论:不同中药饮片煎剂对不同类型MDROs抗菌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黄连总体抗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应用微量McCoy细胞培养法,检测了蒲公英等7味中药体外抗沙眼衣原体的活性。结果显示,大黄、黄芩、蒲公英和鱼腥草抗衣原体作用较强,其0.61 mg/ml≤MIC值≤2.26 mg/ml,未发现这7味中药对McCoy细胞的生长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大黄乳酸菌素的体外抑菌试验,为其生理功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抑菌试验,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规则进行操作及结果判读。结果单味大黄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0mg/ml,乳酸菌素对大肠艾希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0mg/ml,大黄乳酸菌素制剂的最低抑菌浓度为大黄62.5mg/ml,乳酸菌素50mg/ml。结论大黄及乳酸菌对大肠艾希氏菌的生长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传统大黄药理相符;大黄乳酸菌制剂治疗与肠道细菌感染密切相关的肝性脑病,有科学实验依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疱疹病毒药物黄芪A6 组分(A6)和无环鸟苷(ACV)联合抗 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 )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竞争PCR检测A6 和ACV联合抗HSV1 的协同作用 ,并与细胞病变(CPE)抑制法进行比较。结果 :竞争PCR测定A6、ACV和A6 ACV对HSV1 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 1 88mg/ml、3 3 7μg/ml和 0 47mg/ml 0 84μg/ml;CPE抑制法测定A6、ACV和A6 ACV对HSV1 的MIC分别为 6 2 5mg/ml、5 0 μg/ml和 0 94mg/ml 1 2 5 μg/ml;联合抑制指数的分数(FICI)均小于 0 5 ;显示明显的联合协同抑制作用。结论 :定量PCR是筛选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方法 ;结果还表明A6 和ACV对HSV1 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病毒增殖周期的复制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从中药黄芩干燥根中提取分离药效成分黄芩苷体外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琼脂扩散法、液体稀释微孔板法检测黄芩苷对MRSA的抑菌环大小、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96孔酶标板结晶紫法检测黄芩苷对MRSA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与DMSO比较,黄芩苷与氯霉素(阳性对照药物)对MRSA的抑菌环半径显著增加(P0.01),与氯霉素比较,黄芩苷对MRSA的抑菌环半径显著缩小(P0.05);黄芩苷对MRSA的MIC为0.5mg/ml;MBC为1mg/ml;黄芩苷对MRSA的MBEC为0.5mg/ml。结论黄芩苷对MRSA有一定的抗菌、抑菌作用,其效应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开发具抗感染作用的中药。方法:采用新的中药抑菌实验方法对五倍子等5种中药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结果:五倍子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其MIC90为0.203mg/ml;然而其它4种中药对表皮葡萄球菌抗菌作用亦较好,其加‰分别为2.38、1.44、1.288和3.45mg/ml。结论:五倍子等5种中药对表皮葡萄球菌有良好作用,具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12种抗阴道毛滴虫中草药对乳酸杆菌生长及产酸的影响。方法:以嗜酸乳酸杆菌作为实验菌株,测定白头翁、青蒿、百部等12种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再将各中草药原液(以原生药含量计1g/mL)按倍比稀释法配制1∶2;1∶4;1∶8和1∶16浓度的含药MRS液体培养基,调定其初始pH为7.4,接种乳酸杆菌,厌氧培养48小时后测定其终末pH。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大部分所选中草药在0.5g/mL浓度下对乳酸杆菌的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和乌梅对乳酸杆菌的产酸能力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白头翁、仙鹤草、苦参、百部、花椒、远志、青蒿和常山对乳酸杆菌的产酸能力无显著影响;蛇床子和补骨脂的加入甚至能增强乳酸杆菌产酸能力。结论:所选的大部分中草药对乳酸杆菌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无显著抑制作用,蛇床子和补骨脂甚至能增强乳酸杆菌产酸能力,这就为进一步研发中药和微生物合剂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