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全身转移率高、对常规治疗不敏感以及容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随着对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机制及TNBC免疫特点的不断探究,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但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就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他具有不同机制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TNBC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的增效减毒效果。方法 收集陕西省镇安县中医医院和陕西省人民医院88例TNB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及参芪扶正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TAC(紫杉类+蒽环类+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参芪扶正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治疗后比较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自然杀伤(NK)细胞、CD3+、CD4+、CD4+/CD8+]、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参芪扶正组治疗后临床受益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470,P=0.034);治疗后,参芪扶正组NK细胞、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参芪扶正组血清IL-6、IL-8低于对照组,TNF-α高于对照组(P<0.05);参芪扶正组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l... 相似文献
3.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neu基因的乳腺癌.由于大多数激素疗法针对这三种受体中的一种,这使得TNBC治疗更加困难.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雌激素受体(ER)、孕激受体(PR)和HER2/neu受体状态,这些受体中的一个或多个阳性表达表明靶向这些途径的治疗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术前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60例三阴性乳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在术前应用TAC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对照组30例患者,在术前应用TP新辅助化疗的方案。比较两种不同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6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结论术前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人数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类侵袭性较强且具有明显异质性的乳腺癌亚型,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差。多项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目前已有多种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部分药物显示出较高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基因组不稳定的乳腺癌亚型,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治疗方法有限,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差,亟须创新性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大量非临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溶瘤病毒单一疗法可显著抑制原位和转移性TNB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一疗法在TNBC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初显疗效,但因为TNBC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浸润水平低,疗效并不理想。溶瘤病毒可改善肿瘤微环境,上调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免疫检查点联合溶瘤病毒疗法比单一疗法可显著提高疗效,为TNBC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从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2个方面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溶瘤病毒治疗TNB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PD-1抑制剂联合GP方案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78例,根据晚期TNBC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接受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GP化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卡瑞丽珠单抗注射液静脉注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胸苷激酶1(TK1)、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153、CA125)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ORR(57.9%)和DCR(78.9%)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2.4%和54.1%)(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FS分别为7.00个月(95%CI:6.17~7.83)和4.50个月(95%CI:4.00~5.00);OS分别为9.40个月(95%CI:8.95~9.85)和6.50个月(95%CI:5.79~7.21),观察组的P...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TEC)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3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方案为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3周方案,术前化疗2-6个周期,观察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38例患者接受2-6个周期TEC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86.8%;9例达CR(23.7%),24例PR(63.2%),另有3例SD(7.9%),2例PD(5.3%)。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本组有7例(18.4%)达到p CR。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别占39.5%和28.9%,5例(13.2%)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常见的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为脱发、恶心或呕吐、腹泻或便秘、肝肾及心脏毒性等,但多呈轻、中度反应。结论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是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新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TAC与TP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行TAC化疗,对照组行TP化疗,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郁程度明显低于常规(P<0.05),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房性前期收缩,对照组中4例患者出现2级肾功能损伤;观察组患者的34级脱发率及学毒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34级脱发率及学毒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34级胃肠道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新辅助化疗TAC与TP方案对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表柔比星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选择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86例,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96例,给予表柔比星100 mg/m2静脉滴注;小剂量组患者90例,给予表柔比星75 mg/m2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给予表柔比星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结果 大剂量组中,完全缓解68例,比例为70.83%,小剂量组中,完全缓解43例,比例为4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87.50%,小剂量组总有效率为7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Ⅲ级比较,大剂量组VS小剂量组为35.42%VS 18.89%;骨髓移植Ⅱ级比较,大剂量组VS小剂量组为32.29%VS 13.33%;肝肾功能损害Ⅱ级比较,大剂量组VS小剂量组为37.50%VS 15.56%;心肌损害Ⅱ级比较,大剂量组VS小剂量组为31.25%VS 8.89%;以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中,1年无病生存率为90.63%,3年无病生存率为82.29%,5年无病生存率为72.91%;小剂量组中,1年无病生存率为91.11%,3年无病生存率为77.78%,5年无病生存率为67.7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中,1年总生存率为94.79%,3年总生存率为90.63%,5年总生存率为84.38%;小剂量组中,1年总生存率为92.22%,3年总生存率为86.67%,5年总生存率为82.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给予表柔比星静脉滴注联合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更好,但毒副反应比较大,2组患者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以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在可手术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肿瘤大于2 cm,经穿刺病理确诊的ER、PR、Her均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治疗:A组为紫杉醇175mg/m2 D1,表阿霉素100mg/m2D1 q 21天;B组为紫杉醇175mg/m2D1,顺铂30 mg/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网状蛋白1C(RTN-1C)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154例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受试者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和Ki-67表达>30%情况、肿瘤直径。抽取TNBC患者化疗前(T0)、化疗7 d(T1)、化疗14 d(T2)和化疗21 d(T3)的空腹肘正中静脉血,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RTN-1C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TN-1C判断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效能,Logistic回归分析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回归模型预测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效能。结果 根据新辅助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n=47)和未完全缓解组(n=107)。在T1和T3完全缓解组的RTN-1C均低于未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蒽环类联合多西紫杉醇(ET)新辅助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AC)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对患者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CA15-3进行测定发现,观察组在1~3个疗程内转阴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同时,在进行三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乳腺B超检查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57.78%,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蒽环类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三阴性乳腺癌,能够取得比不含紫杉醇的方案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予以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研究组予以紫杉醇、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化疗后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消化道和血液学毒性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卡铂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三阴性乳腺癌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i-67和乙醛脱氢酶1(ALDH1)联合检测对判断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T)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NACT的52例TNBC患者资料,分析化疗前Ki-67和ALDH1的不同表达情况与NACT后病理完全缓解(pC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2例中,20例(38.5%)NACT后获得pCR。Ki-67阳性表达组pCR率65.2%(15/23),高于Ki-67阴性表达组的17.2%(5/29)(P<0.05)。ALDH1阳性表达组pCR率15.6%(5/32),低于ALDH1阴性表达组的75.0%(15/20)(P<0.01)。Ki-67阳性且ALDH1阴性表达组pCR率为93.8%(15/16),高于Ki-67阳性且ALDH1阳性表达组或Ki-67阴性且ALDH1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 TNBC组织中Ki-67阳性且ALDH1阴性表达患者对NACT效果好,Ki-67阳性且ALDH1阴性可作为预测TNBC的NACT疗效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特征的乳腺癌亚型.具有高度的肿瘤异质性,进展迅速、侵袭转移能力强、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遗传多样性及药物耐受性差,内分泌及抗Her-2治疗均无效,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亦是临床诊疗上的难点.肿瘤免疫疗法是采用各种手段激活身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最后杀死、...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比较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3月高安市人民医院接收的76例乳腺癌患者,均为Ⅱ~Ⅲ期浸润性导管癌,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化疗方案(TEC方案),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和表柔比星化疗方案(TE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病理疗效,以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病理学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保留乳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都有较高的临床和病理学有效率,毒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探讨化疗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总结临床进行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经验。方法将60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结合患者本人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内分泌治疗,放疗和手术治疗,观察组加用辅助化疗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和1,3,5年的预期总生存率相比也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经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依次是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复发转移后是否成功接受化疗及化疗疗效。结论对晚期胃三阴性乳腺癌,在内分泌治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辅助化疗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