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诊心理治疗和住院心理治疗在治疗应激障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连续病例33名随机分为两组,1组采取门诊心理治疗,另1组采取住院心理治疗,记录治疗时间,并且在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和1年4个时间点上测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在后两个时间点上测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砰量表(PTSD)的发病率。结果HAMA和HAMD在两组间差异不明显,在纵向时间轴上差异显著(F=47.896,76.552,P〈0.01),1年随访时门诊组焦虑症状较3个月随访时改善明显(P〈0.01);住院治疗时间明显长于门诊治疗时间(t=2.149,P〈0.05);门诊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1年随访时明显低于3个月随访时(P〈0.05);1年随访时住院组PTS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门诊组(x^2=5.543,P〈0.05)。结论规范的门诊认知暴露疗法对于缓解应激障碍的症状,降低从急性应激障碍到PTSD的转化有着艮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暴露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导致的PTSD患者的数量庞大,需要科学有效而简单易推广的心理干预方法.国际创伤应激研究学会在制定PTSD治疗指南中指出,针对PTSD获得最多实证研究支持有效的方法是暴露疗法.文章介绍了PTSD的行为理论模型和治疗框架,以及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对于其他疗法,暴露疗法理论及操作简单,容易推广.结合此次四川地震的严峻形式,PTSD暴露疗法值得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旨在了解经历精神创伤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症状特征与述情障碍的关系。方法:试验组为35名经历过精神创伤发生PTSD的患者,对照组为35名经历过精神创伤未发生PTSD的创伤暴露者,在不影响测验症状的情况下分别完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筛查表平民版量表(PCL-C)及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TAS-20)中文版。结果:PTSD患者述情障碍的发生率(57.14%)高于未发生PTSD的创伤幸存者(11.42%),PTSD患者的TAS-20总分(t=-5.271,P0.001)、因子1(F1:情感辩别不能)(t=-6.113,P0.001)及因子2(F2:情感描述不能)(t=-4.660,P0.001)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分及因子分与PTSD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PTSD患者的症状特征与TAS-20总分及F1、F2因子显著相关。结论:精神创伤暴露者中PTSD患者与未发生PTSD的创伤幸存者的述情障碍表现明显不同,TAS-20量表在临床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目的 :研究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 :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中的急性应激障碍 (ASR)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诊断标准 ,对因车祸住我院治疗的 81例患者进行诊断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 ,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及症状记录表等进行测评。结果 :车祸后 3个月 ,81例中有 33例 ( 4 0 7%)曾经符合ASR诊断标准 ,31例 ( 38 3%)符合PTSD诊断标准。与非PTSD组比较 ,PTSD组SCL -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它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 (P <0 0 5~ 0 0 1)。PTSD组情绪稳定度倾向不稳定型 ( 38 71%)的比率高于非PTSD组 (P <0 0 1)。与PTSD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为EPQ问卷中神经质、L量表及性别。结论 :车祸事件后PTSD并非罕见 ,与性别及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参加汶川地震中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1590名男性救援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问卷(PLC-C)测量,并将其分为PTSD组和非PTSD组,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地震暴露初期个体心理特征问卷(SRQ)和灾后个体认知特征调查问卷(PTCI)测量结果,并利用Log 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SD危险因素。结果 PTSD患者与其它男性救援者相比较在SRQ(10.75±3.75/3.29±3.31)和PTC I(104.72±29.13/55.94±20.16)上的得分明显较高(P0.001),其PTSD症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男性救援者(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因素包括运送炸药(OR=2.76)、排除危房(OR=0.47)、PTCI(OR=0.97)和SRQ(OR=0.77)。结论汶川抗震救灾6个月后男性救援者的PTSD患病率与执行任务种类如运送炸药、排除危房以及第1个月地震暴露时的应激反应和对地震的认知评价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舟曲泥石流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的发生率,为灾区居民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293名灾区居民进行自填式调查问卷调查,按照有无PTSD分为PTSD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在社会人口学资料和受灾程度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SD的危险因素。结果 1灾区居民PTSD症状群筛查总阳性率为34.47%,创伤经历反复重现组阳性率最高(86.35%);2两组在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有无亲人死亡、房屋是否倒塌、有无伤残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6,0.000,0.000,0.000,0.017,0.026);3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PTSD的预测因素,分别为女性、未婚、亲人死亡、受教育程度相对低和有房屋倒塌者(OR=2.34,0.34,0.45,0.77,0.71)。结论舟曲泥石流灾区居民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不同特征的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灾区1960名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汶川大地震灾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以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96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分B、C、D三组症状群),进行自填式调查。结果:(1)PTSD症状群筛查总阳性率为78.3%,B组阳性率最高(68.9%)。(2)女性、高年级、少数民族、来自农村、地震中受伤、家庭财产受损学生PTSD症状总体阳性率及三组症状群阳性率均分别高于男性、低年级、汉族、来自城镇、地震中未受伤、家庭财产未受损失学生[如,PTSD总体阳性率:女82.2%,男73.9%,P0.05]。(3)女生和农村学生重度PTSD症状发生率高于男生和城镇学生(27.9%vs.19.9%,26.7%vs.21.4%,均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是地震重灾区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目睹火灾对初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距某特大火灾现场200米某中学六年级及初一、初二3个年级全体387名学生为研究组,抽取另一区与研究学校性质、等级相匹配的某中学六年级及初一、初二3个年级全体48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全体被试施测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ETI-KJ)中文版、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结果:研究组PTSD及疑似PTSD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SCARED量表广泛性焦虑及躯体化/惊恐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DSRSC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SCARED总分≥23分)、抑郁(DSRSC总分≥15分)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1.90)、既往经历创伤(OR=5.67)及来自目睹火灾学校(OR=1.61)者更易出现PTSD症状。结论:目睹特大火灾的初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惊恐等症状,在进行灾后心理支持及危机干预时需重视目睹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玉树震后半年时灾区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状。方法:玉树灾区某小学845名4-6年级的小学生完成了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 Reaction Index)和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CES-DC)。结果:①PTSD的筛查阳性率为12.5%,闯入症状表现最明显(67.3%)。②抑郁症状阳性率达61.7%,主要表现为积极情绪缺乏。③女生的PTSD检出率高于男生;5年级学生的抑郁阳性率高于4年级和6年级;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PTSD检出率和抑郁阳性率都高于未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结论:玉树地震后灾区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检出率都较高,应特别关注女生、5年级学生和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30人,正常对照组30人,所有被试均接受自传体记忆(AMT)、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TSD-SS)测验。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SD患者PTSD症状量表各症状及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总分上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TSD症状的重复体验、回避功能、社会功能与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呈高度的正相关性,分别为(r=0.59,0.53,0.71,0.59;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TSD症状及过度概括化的自传体记忆明显,且过度概括化的自传体记忆水平越高,PTSD患者的重复体验、回避功能、社会功能问题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支持性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治疗)33例,对照组(单用抗抑郁药治疗)34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67例进入结果分析.HAMD、HAMA量表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显效时间是在4周末,明显优于对照组(t=3.14,P<0.0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显著好于对照组(t=4.38,2.86,5.10,2.53,P<0.05~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支持性心理治疗不仅能促进患者的治疗,而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焦虑抑郁共病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31例)和氟西汀组(30例),进行开放式临床对照研究,疗程均为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疗效,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氟西汀组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05)。治疗1周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较氟西汀组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显著性。艾司西酞普兰组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氟西汀组出现4例药物副反应。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抑郁共病患者较氟西汀起效快,药物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24)、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 I)与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结果①治疗8周末两组HAM 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5.12,P<0.01);②两组G I评分治疗6、8周末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2,2.65;P<0.05),E I评分治疗8周末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95,P<0.05);③研究组治疗8周末除物质生活维度外,其他3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2.24,3.34,2.46;P<0.05)。结论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综合心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6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药物治疗和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并给予简单常规介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HAMD、HAMA总分、NOSIE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干预2周时,两组间HAMD、HAMA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6周时,HAMD、HAMA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6周后NOSIE与干预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改变患者的抑郁症状和退缩行为,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Systematic clinical examination, 7 rating scales for severity and the Newcastle Anxiety Depression Scale were applied in 117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anxiety or phobic neurosis. “Endogenous” (autonomous) depressions were exclud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ndromes c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each other. With the aid of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separation of the 2 groups was achieved in the full sample and in 2 randomly derived sub-samples. The most powerful discriminators in all analyses were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Newcastle Anxiety Depression Scal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items from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show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o allocate 90% of the patients to the groups to which they had originally been classified by clinical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6.
舍曲林合并奎硫平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舍曲林合并奎硫平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舍曲林合并奎硫平,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疗程6周。结果在治疗2、4、6周末,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11.67,P0.05)。两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24,P0.05)。结论舍曲林合并小剂量奎硫平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起效快,疗效好且不增加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46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 4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电针加麦普替林组 (简称合并组 )和电针组 ,治疗 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HAMD)、抑郁自评量表 ( SDS)、焦虑自评量表 ( SAS)评定疗效。结果 第 2周后两组的 HAMD、SDS、SAS评分的降低均显著大于治疗前 ( P<0 .0 1 ) ,其中 ,合并组HAMD的降分率显著大于电针组 ,但第 4、6周降分率无明显差异 ,用传统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的显效率分别为 77.3 %和75 %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 ,但合并组的副反应多于电针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米氮平对神经性厌食症的疗效。方法:42例符合CCMD-3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米氮平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12周,而后随访1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共38例患者完成治疗全过程,其中米氮平组20例,SSRIs组18例。在治疗6周时,米氮平组的体重增加大于SSRI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12周时,两组体重增加值差异没有显著性。治疗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均明显减低(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SSRIs组为胃肠道不适,米氮平有嗜睡、体重增加等。结论:米氮平能明显提高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食欲和体重,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依从性好,起效时间早于SSRIs,值得在临床上选用。  相似文献   

19.
头痛是焦虑、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Zung[1] 报道焦虑、抑郁性神经症中 56 %~ 75%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头痛。而头痛又是焦虑、抑郁性神经症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相互促进 ,导致恶性循环 ,迁延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本研究采用黛安神加尼莫地平治疗伴有头痛的焦虑、抑郁性神经症。报道疗效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与分组1.1.1 病例  50例患者 ,男 18例 ,女 32例 ,年龄18~ 4 4岁 ,平均 31.4岁 ,病程 3.9± 2 .4年。其中焦虑性神经症 2 4例 ,抑郁性神经症 15例 ,焦虑 -抑郁性神经症 11例 ,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Ⅲ的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米氮平组和米氮平组,分别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连续观察8周。结果在治疗第1周,2组HAMD和HAMA评分均下降,但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周末开始2组间HAMD和HAM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第8周末2组显效率分别为93.3%和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P>0.05)。结论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期抑郁症起效更快,病人的满意度和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