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各自以自身为中心,使得资源的分配利用不能统一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所以生态文明应在城乡统筹中实现。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是人类经历生态危机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反思。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确立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功能要求,形成倡导"生态政绩"、"低碳消费"、"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3.
孙佳  汤晓俐 《科技信息》2010,(25):I0184-I0184,I0199
随着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提出,破解城乡二元人才对立难题,形成城乡人才资源开放互动的新局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这方面的重大决策,对于加快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深远战略意义。本文将大学生村官计划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行对比,探索城市农村人才流动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齐齐哈尔市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该市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政府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该文探讨了该市目前社会保障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了该市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和思路。希望可以有助于该市城乡居民早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贫有所扶"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5.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是该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生态智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精神在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呈现。西江流域生态文化作为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重要文化成果,具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功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好类似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在环境保护的法制化方面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大众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不同手段化解气候风险,从而顺应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适应气候的变化。从现实的角度看,把"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结合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生态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本内涵。合理规范人的行为成为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平性和生态道德,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受到当今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部分地区城乡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城乡二元分离的特点.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生态脆弱地区如何有效进行生态移民成为政府和城市规划者的主要任务.本文以兰州市榆中县为案例,研究榆中县生态移民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和城镇化进程,因地制宜提出梯度移民等具体措施,为实现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济源于2005年被确立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之后,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实行了城乡统一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济源在工作中还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济源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高质量快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了探索苏南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通过对江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提升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要在全社会做好生态文明教育,完善生态文明法制与监管机制,拓宽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正确的政绩评估和绩效评估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和统筹城乡生态一体化六大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体系建设重要的一环,需要与之对应的战略框架,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工作和科学实践。基于此,通过文献梳理,讨论了生态文明建设、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凸显了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属性。在明确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形成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综述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核心要义,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谋划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3.
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为:调整环境政策,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政策方针;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转移环境保护支付,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k;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为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突破城乡分隔,开展城乡统筹环境综合整治;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引入绿色GDP理念,着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认真解读儒家文明的精髓——天人合一,反想我们所走过的路,有助于我们在人类文明建设的征途上走得更为平坦和顺畅。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生态文明城市理论,以广州黄大仙街区为例,分析生态文明下城乡结合部城市更新设计。分析认为,生态文明城市理念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生态文明城市理论分析城市更新的背景环境,有利于把握城市更新发展存在的问题。确定生态文明城市更新设计理念、设计手法,有利于彰显生态文明下城市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金寨县被《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金寨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荣获了"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华环境提名奖""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十佳环境优美县"等荣誉称号。要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凌艳 《科技资讯》2013,(2):216-216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好乡村,淮北市在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和特征,按照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崇左市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目标可达性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及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桂英  刘晨 《科技信息》2011,(24):48-48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加快了科技发展观的变革,促使着绿色科技观的形成和发展。尽管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和解决中,对科技的作用存在两面性,但毋庸置疑的是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既离不开科技进步又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绿色科技的建设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诸多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通过确立绿色的科技价值观、加快绿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建生态化科技体系、构建完备的绿色科技法律体系、加强相关知识的全民普及力度,寻求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技发展之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