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建平 《江苏陶瓷》2013,46(4):19+22
清代紫砂壶艺大家陈曼生开拓了这样一种极具创意的紫砂壶制作——"十八式壶"。"十八式壶"得天然之机趣,树立了一座紫砂陶刻艺术的创意丰碑。茶味与壶味相关,壶艺与陶刻创意相融合,使人们在茶里品味到了紫砂壶陶刻艺术的韵味,并深刻影响着后代紫砂壶陶刻艺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紫砂陶刻是集器型、文字、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装饰技法.由于历代文人、书画家的参与,使紫砂壶"壶随字贵,字以壶传",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紫砂陶刻有"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用毛笔或蜡纸印刷等方法在壶坯上起好稿,再按壶坯上的图画或文字用刀将它们刻去."空刻"是直接用刀如笔在壶坯上写字作画,空刻需要打下较深的书画功底方能胜任.陶刻的刀法主要有"双刀"、"单刀"、"碎刀(戳沙地)"等.  相似文献   

3.
在紫砂壶的设计款式中,"牛盖莲子壶"颇具个性。在"牛盖莲子壶"上进行紫砂陶刻装饰,蕴含着独特的文人气,以及它的文化蕴涵。"牛盖莲子壶"作为一件兼具实用功能的艺术品,内外兼修,让持有者用着惬意,看着养眼。  相似文献   

4.
正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在壶坯上打好墨稿,然后用特制的陶刻刀把墨稿部分刻除。"空刻"是指作者有较高的书画功力,直接用刻刀在壶坯上镌刻书画。在"刻底子"的陶刻技法中,又分阴刻和阳刻。阴刻是直接在  相似文献   

5.
《陶瓷》2020,(6)
四方壶是紫砂方器中的经典之作,端庄大气的造型实际包含着巨大的创作空间。此件"四方叠恋"紫砂壶在表现传统造型之上结合了陶刻装饰,彰显壶的艺术个性与主题思想。笔者将对此壶造型以及装饰的结合进行剖析,以此来说明四方壶在发展中的突破,感受紫砂壶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紫砂壶以造型美与装饰美赢得了世人的赞赏,这与陶艺人的巧思妙想是分不开的,紫砂"陶刻百子壶"以"圆珠壶"为造型,以陶刻"百子"为装饰,体现了制壶艺人高度的艺术水平和对紫砂壶艺术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7.
紫砂陶刻是紫砂壶的主要装饰形式,书画陶刻的装饰,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档次,"壶随字贵,字以壶传"。  相似文献   

8.
陶刻作为紫砂壶的装饰需要适应壶的意境和神韵,并在结合了壶体的造型特征进行格局的安排和设计。以壶为主,以陶刻为辅,让紫砂壶在陶刻的装饰下锦上添花。一件好的紫砂作品,加上诗书画意的修饰,用文学的精髓来彰显紫砂艺术的文化本质,使得紫砂壶的文人味愈加的浓厚。"壶随字贵,字随壶传"这是文人和紫砂艺人的合作成为历史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9.
<正>紫砂陶刻一直以来,伴随着紫砂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陶刻与紫砂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在古时候,做壶的多为工匠,刻字的多为文人,陶刻的存在为紫砂孕育了文化的土壤,吸引了更多的读书人参与到紫砂中来,留名刻款,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鲜明的民俗特性,可以说壶上的铭刻伴随着紫砂文化的兴衰走过了风风雨雨。自陈曼生以后,许许多多的书画名流为紫砂的繁荣添砖加瓦,使得紫砂陶刻迅速得到了发展,越来越多的做壶人不单做壶,还  相似文献   

10.
紫砂陶刻艺术更好的体现出了紫砂器皿的精神内核,使得紫砂器皿本身的文人气韵愈发凸显。"集思壶"不仅造型优美,其壶身的陶刻艺术结合了陶刻书法和陶刻绘画两种艺术手法,更是使其有了独特的内在气质,展现了紫砂壶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值得珍藏。  相似文献   

11.
提起宜兴紫砂壶,可谓人尽皆知,但知道宁国紫砂壶的人寥寥无几。笔者素来喜爱紫砂陶器,特此介绍两把宁国紫砂壶。其一是佩华刻野竹图壶(图一)。通高9.8厘米,口径8.1厘米。壶身一面刻着竹子,另一面刻行草:"河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佩华刻。"壶底钤"宁国紫陶"白文小方印,此外壶底和盖内还钤有器物号数"27"(图二)。其二是赖少其梅石图壶(图三)。通高7.7厘米,口径8.1厘米。壶身一面刻有梅石图以及"冷香"二字,一面刻隶书"己未,冰清玉洁,赖少其"及"少其"印。壶底钤"宁  相似文献   

12.
壶身刻字,把陶刻艺术与紫砂壶相结合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以简练的字句刻于壶上,融书法、篆刻和文学于一体,蕴藏着无数哲理,足见令人自省,又平添几分情趣。这便是好的陶刻装饰,达到了壶与陶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紫砂陶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笔墨气韵"和"金石味道"是紫砂陶刻的重要美学特质。具有高文学素养的金石书画家的介入,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方尊壶》的壶面刻画气韵无穷,再加上书法之功力、布局之高雅,是真正的中国书法纳于壶体,是壶、字、情、景皆适宜的完美组合。  相似文献   

14.
<正>宜兴紫砂自明清以来,其装饰技法层出不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1)材质运用。明代早期的制壶大家时大彬,常在紫砂泥中杂以砂土,成陶后壶面上闪现出浅色的细小颗粒,产生"砂粗、质古、肌理匀"的奇妙效果。鉴赏家称之为"银砂闪点",还赞美它"珠粒隐现,更自夺目"。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的绞泥装饰,选用泥质相近的不同颜色的泥绞在一起,烧成后产生如云纹、大理石纹等斑斓多彩的效果;(2)线面装饰。纵向的线面装饰即筋纹壶,如供春的"六瓣圆瓤壶"、时大彬的"玉兰花瓣壶"等,横向的线型装饰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等。如徐友泉的"仿古虎錞壶",壶的肩部就采用了灯草线装饰;(3)雕漆装饰。这是宫廷装饰的技法,在紫砂壶外通体髹十几层红漆,四面开光,内雕刻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陶刻高手,书画金石家们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过程,提高了壶器的艺术水平,使紫砂壶名震一方。本篇以邵宏俊的段泥"竹节提梁壶"为例,探析清末民初时期的陶刻作品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16.
"掇只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素有"千金之壶"的美称,历来为诸多紫砂壶制作名家所关注。此件"掇只壶"在传统器型之上结合了独特的陶刻装饰,是手工艺人创作个性的表达。本文将围绕此壶谈谈"掇只壶"的经典演绎以及在发展传播中产生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17.
正紫砂,作为宜兴一张绝美的城市名片,受到越来越多藏家、茶人、壶友乃至寻常百姓的追捧。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文化艺术与养生之道的追求,而伴随着紫砂文化的广泛传播,紫砂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紫砂艺人的手工技艺日益成熟,"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情况广泛存在,陶刻作为紫砂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紫砂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升了其文人气息,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门类融入紫砂陶刻。现从自己的紫砂陶刻实践中阐述对书  相似文献   

18.
紫砂陶刻是指用刻刀在紫砂坯体上刻划文字或图案的一种装饰技法。这种装饰技法是有着早期文化传承的,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紫砂陶刻会选在一整个块面上进行刻画,所以一些带有宽阔壶面的紫砂光素器就常常使用紫砂陶刻来进行装饰或意蕴的补充,而随着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紫砂陶刻具有独立发展的潜力,且跨越块面结构上的刻划方式亦显现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宜兴紫砂壶以技术精湛、雕镂兼长、富于创新而闻名于世。历史所流传的经典紫砂壶品无不精美绝伦,尤其是仿拟自然器物的紫砂壶,如"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等,均是极具自然生趣的自然型壶,更把紫砂壶艺推向艺术化的高度。自紫砂壶问世以来,文人、学士争相参与制作紫砂壶。至今留存于世的紫砂作品,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才子佳人的诗词也被引入刻绘在壶器上。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紫砂壶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上诗铭、书款的书法雅健娟  相似文献   

20.
紫砂"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传承,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看到许多精致美观的陶刻艺术作品,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金石味道,仿佛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的深处,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产生的深远影响.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汉鼎壶》,作者在深入地研究了汉代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之后,采用了最为具有代表性的鼎器作为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