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不规则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四条水平肌肌延伸术对38例不规则先天性眼球震颤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38例不规则先天性眼球震颤肌延伸术后正前方眼震值平均减代3.5mm,正前方平视残留0.5-1mm眼震值。术后随访半年,无明显回退。结论 采用肌延伸术治疗不规则先天性眼球震颤,可明显减低正前方眼震值,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焦贵昕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7):20+22-20,22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0年9月本院收治的35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在改善代偿头位的基础上改善斜视。结果:术后患者视正前方,单、双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行者23例,提高4行者9例,无变化者3例。手术后随访3~12个月,头位消除,外观满意者29例,占82.9%,所有患者双眼正前方眼球无震颤或眼颤很轻微。结论:合理的手术设计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曹嵘 《中国医药》2012,7(3):362-363
目的 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2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中间带移位术,合并有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18例代偿头位消失,明显改善4例;合并水平斜视者16例,14例术后眼位正常,2例欠矫;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好转.结论 合理的手术设计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不仅能改善原在位视力,矫正代偿头位和斜视,还有利于双眼视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梁玲玲  幸正茂 《江西医药》2021,56(1):90-91,96
目的 观察单纯水平面转型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收治的13例伴有单纯水平代偿头位但不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术前分别检查代偿头位、头位扭转角和三棱镜耐受试验,手术方式根据头位扭转角为15°-25°者采用改良Anderson法,头位扭转角为25°-40°者采用Parks法.结果 13例患儿术后第一眼位双眼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正前方眼球震颤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均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双眼视功能,代偿头位明显改善,头位扭转角均小于10°,无斜视和反向代偿头位出现.结论 根据不同的头位扭转角选择合适的中间带转位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眼球震颤患者的水平面转型代偿头位,同时减轻正前方眼球震颤和提高双眼视力,改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应用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59例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均应用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效果。结果 经手术治疗,本组59例患者术后第1眼位视力均比治疗前提高至少2行,原在位眼颤消失或显著改善,代偿头位消失54例(91.53%);代偿头位明显改善5例(8.47%),存留于原方向≤10°的面转角。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分析,其中恢复Ⅰ级视功能患者23例,恢复Ⅱ级视功能患者8例。结论 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复杂 ,术中往往涉及到双眼的两条甚至多条眼肌 ,术后反应重 ,加之术后明显的震频和震幅改变 ,一些病人出现明显的术后反应。因而 ,对手术后的治疗和护理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总结近年来对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后的护理工作 ,体会如下。1 临床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4 8例 ,男 31例 ,女 17例。小于10岁者 2 2例 ,占 4 7% ,10~ 2 0岁 18例 ,占 37% ,大于 2 0岁者 8例 ,占 16 %。 4 8例中水平眼震 4 4例 ,垂直眼震 4例 ,钟摆型 12例占 2 5 % ,跳动型 36例 ,占 75 %。1 2 手术方法 水平钟摆型眼震行四条水平直…  相似文献   

7.
吕学森  张慧 《黑龙江医药》2011,24(1):127-128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Parks法手术,合并水平斜视时,手术量同时计算在内.结果:在21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第1眼位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14例代偿头位消失,明显改善7例,同视机检查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行中间带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有代偿头位、中间带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方法统计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有代偿头位、中间带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48例。根据患者不同的代偿头位、中间带、扭转角、主导眼以及合并斜视的性质,实施了不同类型的手术,对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例眼球震颤中有42例具有水平代偿头位,6例具有垂直代偿头位,经过不同类型的手术治疗,均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结论有代偿头位、中间带的先天性眼球震颤,通过不同类型的手术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手术效果与处理好代偿头位、中间带、扭转角、主导眼以及合并斜视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应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效果。方法对1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病例应用压贴三棱镜移动中间带减轻眼球震颤。结果16例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正前方注视视力均有提高。结论压贴三棱镜应用是一种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眼球震颤又称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简称先天性眼颤,是一种原因不详,表现复杂,危害严重而且难以治疗的眼病。当眼球震颤合并某种斜视时,处理就比较困难,若治疗不当,反而会带来严重后果。对我院24例合并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头位均能消失,眼位均能矫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臧立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788-2789
目的 比较提上睑肌缩短术和额肌瓣悬吊术矫治不同程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1例(86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分别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和额肌瓣悬吊术进行矫治,观察手术4周后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矫正效果、疗效满意率.结果 缩短术组有轻度上睑下垂16眼、中度上睑下垂9眼及重度上睑下垂7眼,轻度、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组疗效满意率明显高于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组(x2=7.889、7.413,均P<0.05).悬吊术组有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18眼、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13眼及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23眼,重度、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组疗效满意率明显高于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组(x2 =7.069、6.998,均P<0.05).结论 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优于额肌瓣悬吊术,而对于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则使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邢枫 《医药论坛杂志》2011,(11):108-109
目的探讨全角膜遮盖联合外眦开大术治疗先天性小眼球的手术效果。方法河南省眼科研究所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先天性小眼球患者59人59眼,男21人21眼,女38人38眼,年龄13~39岁,平均年龄25.87岁,均为萎缩眼球略小于对侧眼患者,采用板层角膜切除并全角膜遮盖联合外眦开大术治疗,术后3周配戴义眼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结膜无退缩及开裂,外眦角尖锐,睑裂延长3~8mm,平均5.62mm,术后3周配戴义眼片后无不适,患眼较术前眼窝饱满,术后随访3个月~3年,眼窝饱满无回退,双眼基本对称,义眼片活动自如,形态逼真,患者容貌得到极大改善,满意度高。结论对眼球略小于对侧眼的先天性小眼球患者,全角膜遮盖联合外眦开大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36例儿童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内斜视36例.内斜视20△单眼内直肌后徙5 mm;+40△~60△双眼内直肌后徙4~6 mm;少数大龄患儿且斜视角较大者采用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外直肌截除术.术后同视机训练三级功能.结果:术后眼位正位28例,欠矫7例,过矫1例.术前斜视角在+30△~+50△,术后眼位正位率91.67%(33/36);术前斜视角大于+50△,术后眼位正位率61.11%(22/36).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应早期手术治疗,双眼内直肌后徙术为首选术式,术后的随访对于远期眼位正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4例先天性眼球震颤(简称眼震)患者治疗前后的双眼视机能变化作了比较,并观察了影响视机能恢复的有关因素。对象和方法:1988~1991年间在本所确诊为先天性冲动性眼震,并经手术(Anderson 与Keslenbaum 氏法)或三棱镜治疗后的54例患者,男45例,女9例,年龄4~20岁,发病年龄为出生后7天~11岁。经治疗后眼震消失或偶而出现眼震为治愈;震频减少一半以上为有效。54例中治愈59.25%,有效40.75%。54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月,用浙江产TSI-3型同视机测量Ⅰ~Ⅲ级视功能,用颜氏立体图查近的立体视锐度,≤60″为中心立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术式。方法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31例(52眼),直视下分离睑部皮肤与轮匝肌、额肌止端,钝性分离眶部轮匝肌,吻合额肌与睑板,结果31例52眼均取得满意效果,12例19眼重度上睑下垂术后眼睑闭合不全,明显眼睑迟滞现象,3个月后消失。结论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眼球震颤(以下简称眼颤),过去治疗方法不多。自1953年Anderson和Kestenbaum报告可用手术治疗后,才相继有报导。1976年张方华报导六例。我院眼科1975~78年先后行此手术9例,7例为先天性跳动型眼颤,2例为钟摆型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弱视眼或主斜眼上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对符合手术适应证的32例32眼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行外直肌后徙8~12mm,平均10mm,再根据残余斜视度行内直肌缩短6~9mm,平均8mm。随访6~18个月,内容包括视功能、眼位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视力均与术前相同,有5例术后建立了同时视,22例基本正位,7例欠矫,3例过矫,11例眼球运动正常,18例和3例轻、中度外转受限,4例出现轻度眼球突出和睑裂加宽,无复视等其他特殊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式简单、安全、有效,使原来一些必须在两眼上行3~4条直肌的手术可以在一眼上行2条直肌手术就能取得成功。既满足了患者的心理要求,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1987年7月底以前,作者随访了我院近17年先天性白内障住院病例的103例187只眼。其中148只眼有眼部异常,主要是眼球震颤、小眼球和斜视。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术式有多种,但多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的恢复取决于多种因素。并提出对先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手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正矫30眼(79%),欠矫7眼(18%),复发1眼(3%)、复发者为3岁患儿,无过矫病例。大部分患者均能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眼睑,最迟者为1年。随访时间半年~1年,无一例发生暴露性角膜溃疡。结论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安全、可靠,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下直肌嵌顿的眶下壁骨折的治疗方法、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某医院眼科收治的256例合并下直肌嵌顿的眶下壁骨折患者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术前复视情况,及术后通过眼肌功能训练复视恢复情况。结果 184例患眼复视消失,63例患者正前方阅读位无复视,周边残留少量复视,9例患者正前方阅读位残留复视。结论对合并下直肌嵌顿的眶下壁骨折患者及时手术治疗,配合术后功能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