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这种批评文体由于借用诗的文体形式和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方法来品评诗人诗作,因而在点破诗学要妙、总结诗学规律的同时,具有浓郁的诗性意味。但是,从根本上决定“论诗诗”之诗性特质的则是诗论家有意择取的与逻辑推论、抽象言说相悖的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论诗诗”的形成,从客观上看,是中国古代批评文体之“文学”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使然;从主观上看,则是中国古代诗评家一身二任的特殊身分所致。在理论界普遍不满中国文论“失语”的今天,“论诗诗”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诗性批评文体理应经过更新和重铸而整合到我们当今的文学批评体系中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维柯提出的“诗性”,意指人类一种“感觉的和想象的”认识本性.这是一种由熟悉事物到陌生事物的认识方式,与使用“实在替代物”的理性认知相辅相成.海登·怀特则在看似理性的历史创造、历史记述和历史认识中找寻出了诗性行为,并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维柯“新科学”意义的“历史诗学”,彰显了历史的诗性之维,为历史美学的出场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系统地梳理历史诗学的诗性之维,厘清这一理论的学术渊源、运作机制、内在逻辑、价值指向、外部样态和文本呈现,以期深化对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学是西方诗学传统之外的另一种理论阐释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与古代诗论家认识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诗论家看待事物不是一对一的直线关系,而是一对二、对三甚至对无数的复线关系,这就决定了中国古典诗学在建构中不可能采用西方诗学所惯用的那种直言其事、就事论事的逻辑推演手法,而是在更为灵活多变的譬喻性话语体系中寻求发展,形成一种既能把“意”很好地抒发出来,又决不能被“意”所束缚的“睹影知竿”的理论谱系和传意传统。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诗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诗学则是指诗歌创作的技巧。诗学概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了重要性和必然性 ,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关注。 2 0世纪以来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借鉴西方文学理论 ,对中西比较诗学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理论 ,促进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与道为一"、"忘"与"游"的人生诗意栖居理想和大量涉及"言"意"关系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言不尽意"论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它影响到中国诗学,就逐渐形成了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突出了中国诗学的超越精神.它强调,一般的言语,不是从胸臆流出,是非本真之言说,是不可取的,是必须要超越的.同时,它提倡大道之言、本真之言、从胸臆自然流出之言.它主张超越非本真言语而达于"微言"妙象"的本真言说以尽意.同时,它准确描述了中国之"诗"的语言与深层意蕴之间的虚实互补的审美特征,并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之"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彰显了中国诗学的独特性,揭示了中国诗学言说的总体特征整体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的实质,概括了中国之"诗"的创作观念、创作实绩及审美接受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诗学在语言构成上与现代汉语的形成是一致的,它主要由古汉语中的经典概念和术语、现代白话和西方诗学话语及其言说方式构成。在性质上既不同于中国古代诗论,也不同于西方诗学。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现代诗学存在二元对抗思维、诗学概念边界模糊、具有泛意识形态色彩等局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重诗,在人的生存境遇层面上发现了诗既是人之镜,又是人之灯.中国古代诗学关注的焦点不是形而下诗艺、诗法,而是形而上的诗心、诗魂;换言之,在言说诗作品层面的同时,充盈着深沉的哲学内涵和人文情怀;与其说是对诗作的品评,毋宁说是对人的诗化活动和人生境界的哲学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1.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有西学背景,却放弃了西方文论的学理言说,从直观出发,整体把握,致力于开掘批评者与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用隐喻与象征的形式表达生命体验,以艺术通达真理,呈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其文论的诗性品质正是中国诗学传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土壤之中的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格和思想体系的人生美学。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及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突出特征 ,传统士大夫们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去实践人生的诗化。艺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精神家园 ,艺术是士人们于有限之中把握无限、于短暂生命之中追求常存不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梭罗算不上杰出诗人,但他具有诗人气质,诗意地劳作,诗意地欣赏自然。这种诗意的生活使他诗意地创作,在散文式的自然写作中既大量引用古今优秀诗篇,也适时自然地插入自己的一些诗作,开创了一种散文与诗歌交融的写作模式。即使没有诗行出现,他的散文作品也富含浓浓的诗意。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注意诗歌形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既隐藏在诗行的音步和韵律等要素之后,也显现于诗节的整体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哈代的诗歌是音乐美与建筑美的有机结合.但在现有三个哈代中译本集子中,我们发现,这种形式上的美学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和有效的传达.在诗歌内容传达上,三个译本各有千秋,却没有一个译本显示出绝对的优势.我们认为,好的译者必须在整体上把握哈代诗歌的风格及内涵的传译.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诗学中的诗歌意境理论为参照系,对诗歌意境作进一步阐释,从而揭示其关学特征和传译策略。认为,所谓诗歌的优美意境:即取之象外,超乎意象而得乎意境;意与境浑,情景相生而契合无间;音意相生,音谐韵美。诗歌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原文的意境,完美再现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陆游不仅是一代诗豪 ,其词、文亦卓然成家 ,尤其是他的散文 ,在当时就曾为他赢得巨大的声誉。作为敢以“放翁”自号的文人陆游 ,其诗性思维却更能突破传统保守文人在文体上的故步自封 ,在诗和其散文中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和谐、一致。本文从陆游散文的诗人情调、诗性思维两个方面 ,探寻诗人身份对他散文创作的影响 ,及其“诗人之文”所呈现出的主要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诗体进化论是刘勰《文心雕龙》形式本体论及诗本体论的重要内容 ,主要由“诗有恒裁”说与“随性适分”说构成 ,是传统与个人才能、自由与法则对抗与和解的结果。诗有恒裁也是刘勰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反映 ,是使诗人的自然情感伦理化的手段。在现代诗学视野中 ,“诗有恒裁”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刘勰的诗体进化观对当前现代汉诗的文体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拜伦以一种反叛的姿态登上文坛,他借助诗歌创作挑战整个旧世界,其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强大的封建势力和污浊的社会现实;在这一挑战过程中,拜伦才情横溢,所向披靡,逐渐形成了其情感大胆热烈、主观色彩浓厚、批判讽刺倾向辛辣和艺术上讽喻夸张的浪漫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它为何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呢?本文试图通过“诗意结构”理论的提出和阐释来回答。唐传奇的诗意结构主要体现在其“幻设的诗性”、“存在的诗根”和“人性的诗魂”这三个意蕴层面上。三者和谐统一在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诗意美”是唐传奇艺术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