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辉  艾则孜 《采.写.编》2021,(11):103-104
智媒体时代,媒介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区隔正在被逐步弱化.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个主要媒介平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朋友圈发布动态不仅是用户展示自我的方式,也为用户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另外,朋友圈由于自身属性特殊,也会形成舆论场.本文旨在研究朋友圈用户发布动态的行为特征,从而探究智媒体时代用户社交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
微信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社交媒体之一,随着大量的内容生产和信息创造,越来越多用户将微信视为日常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大量信息的涌入和输出,用户无法对自身与他人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维护.因此,在处理和分享信息过程中,用户需花费更多精力来处理信息,甚至出现了从社交媒体中退缩的倾向.社交媒体倦怠成为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媒介,传统的用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是在媒介营销、销售、技术支持和服务中改进与用户的关系,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属于营销范畴,主要指关系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目的是"为媒介产品找用户"。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用户关系管理在媒介产业中的角色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面临新的挑战和革新。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蝶变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新闻内容生产,以往大众媒体所具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大数据的推动下被无限放大,信息平台可以根据大数据精准挖掘分析用户对信息感知的每个细节,用户也不自觉地将阅读新闻信息的选择权让渡给了数据。随着媒体融合转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媒体将大数据引入对采编工作的考核之中,改变了对采编人员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媒体"的外延,引领我们进入"泛媒体"时代,媒体的质的区别越来越让位于对传播效果的追求.泛媒体时代的这种传播特征至少包含两重意思:一是信息通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二是媒介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媒体"联盟"的融合和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网络媒体中体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张庆 《青年记者》2016,(21):44-45
美国媒介哲学家保罗·利文森认为,所有媒介终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它们处理信息的方式越发像我们普通人一样自然,并且优越于已有的任何媒介.①美国电子出版预言家和先行者罗杰·菲德勒提出,媒介形态演变的关键性原则是共同演进、汇聚和复杂性,而语言的变化是媒介形态变化最强有力的催化剂,数字式语言推动了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同时他指出,媒介的相互整合有着现实的生活基础,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多种媒介形态进行混合交叉使用.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人际传播是媒体的自然属性,大众传媒非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人都拥有发布的愿望,个个都希望有选择的需求,这种变化体现的是交互,是用户主导,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媒体功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董玉芝 《传媒》2015,(12):75-76
微博作为新型的自媒体媒介传播形式,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便利,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谣言的集散地,甚至产生群体极化现象,这就对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微博用户的分类分层特征,针对不同用户提出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和建议,以期受众能更好地利用微博,充分发挥微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媒体"的外延,引领我们进入"泛媒体"时代,媒体的质的区别越来越让位于对传播效果的追求.泛媒体时代的这种传播特征至少包含两重意思:一是信息通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二是媒介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媒体"联盟"的融合和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网络媒体中体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媒体形式,新媒体逐渐出现在我们眼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大力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读者阅读方式也随之改变,少儿图书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不仅阅读人数众多,而且大家对少儿图书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少儿图书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媒介融合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少儿图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核心阅读: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也对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素养既包括公众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也包括新闻工作者对媒介的认知和使用能力,而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高低对我国新闻工作发展的优劣和公众所接收的信息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提升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已成为我国媒体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肇端于互联网、兴盛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技术应用,促进了商业应用模式的多方面变革;在媒体跨界和三网融合背景下,全媒体对“传者为中心”的传统广告思维提出了挑战.媒体在充满变数的环境里,以用户为中心,呈现两种倾向:传统单功能媒介的自我修补和创新型媒介平台的自我完善,不断强化媒介互补性.媒体需要遵循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从用户角度出发,在各自优势中寻找机会,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3G启动引发了媒介内容产重点的新一轮调整,而媒介进入"融媒体"时代又给各类传统媒介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思考背景:在融媒体时代,我们的价值模式何在?对此,国家电台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李书贤 《声屏世界》2017,(10):35-37
当下媒介格局和媒介生态的重构,给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生存空间带来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媒体环境,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以供参考:主持人应培养用户思维、坚持电视节目"内容为王"的理念、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在节目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於流芳 《传媒》2015,(11):71-7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和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社交媒体的博弈最终指向了具有黏性特征、将碎片化的用户串联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全媒体视阈下用户在微信传播中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诸要素,用户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依赖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其提供的模拟情感情境下获得了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在海量多媒介阅读文本的冲击和碰撞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并且人也开始成为媒介,我们正式进入沉浸体验时代.沉浸体验时代的到来使得童书出版也开始跨越图书界限,借助微信、抖音、各大电商平台等,并利用音频、触感、VR、AR等给用户带来沉浸体验感,这在科普童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媒体技术革新、媒体形态的变化自然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方式产生影响.本文试从一些典型的科普童书的营销案例出发,展示沉浸体验时代科普童书的营销现状,进而探析营销困境并寻求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媒体传播逐渐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趋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主动参与传播,传播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政府和官员有关的议题更是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我们的一些官员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地应对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于当代官员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而诞生的新型信息传播形式,短视频就是媒介融合的重要产物.短视频能抓住用户想要快速直观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让用户更乐于花费时间在短视频平台浏览新闻及关注热点信息.因此,主流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将短视频融入到新闻报道中,拉近主流媒体与...  相似文献   

18.
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的终极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需求,技术前导,市场驱动,种种元素风云际会,“移动媒体”概念越来越受重视。“移动媒体”是媒体在数字化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之一,结合越来越普及的手机,移动媒体接收的终极形态渐渐显露。手机媒体是什么?手机的最大特征是贴身移动性、私人性、自主性、交互性。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说手机就是一个流动的家园,它满足人类边移动边交流的双重需求,使人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网络最本质的特征是超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存储、共享、检索。手机和网络融合而成的手机媒体同样融合了以上特点,并具备相应的媒体特性——给用户提供有效新…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中,算法作为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节点,发挥着构造流量入口、捕捉用户黏性的关键作用.在一个媒体和代码无处不在的社会,权力越来越存在于算法之中.文章对算法在新闻环节中的权力体现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考察了媒介和受众的权力变化过程,最后对算法纠正偏差的机制做出了相应的展望式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辉 《大观周刊》2011,(13):109-110
信息时代,随着各式各样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微博凸显许多新媒体特点和传播优势。微博在越来越多的媒介消费者中正变得越来方便和普遍,它给广大用户带来通讯和信息发布便利的同时,也产生许多问题。在新媒介环境中,在二级传播理论视角下,微博需利用其传播优势实现自己正确引导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