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学强 《市政技术》2012,30(4):53-57
针对工梁桥拓宽拼接宽度大、桥梁荷载模式发生变化等特点,提出了桥梁拓宽后活载影响系数修正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证实了以下结论:拓宽拼接的桥梁,新旧主梁的收缩徐变差异影响主要集中于拼接处的旧边粱;收缩效应在新旧主梁的连接面产生纵向剪力和徐变效应而产生轴力和竖向弯矩;桥梁拓宽部分的沉降所产生的附加力主要由旧边梁承受,对其余梁产生的影响较小;加宽后旧桥各盖梁内力降低较少、各墩横向反力变化较小,竖向反力较加宽前降低,顺桥向弯矩在多个墩底位置大幅度增大但在有些位置降低且有反号现象。  相似文献   

2.
新旧混凝土叠合梁存在着较大的收缩、徐变差异,混凝土自身的收缩徐变会在新旧混凝土叠合梁中产生应力重分布,推导了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的新旧混凝土叠合梁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计算公式,为了更有效地计算内力及变形,提出了当量荷载法,将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内力计算转化为当量荷载引起的内力计算,从而为收缩徐变影响下的混凝土的内力计...  相似文献   

3.
钢管混凝土拱桥为超静定结构,温度变化、主梁收缩徐变等会使主梁和拱肋中产生次内力。针对某1~80 m钢管混凝土拱桥,开展了整体温度和局部温度变化分析及后浇带影响主梁沉降和收缩徐变的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及内力效应最小,拱肋温度变化会产生最大的位移效应,而主梁温度变化会引起最大的内力效应;拱肋温度上升及下降时,主梁与拱肋均会产生同步、同方向的位移变化趋势,同时会在全桥范围内尤其是梁体跨中产生更大的内力效应;与升温过程相比,主梁降温会在全桥范围内尤其是梁体跨中及端部产生更大的内力效应,主梁降温15℃时,引起的最大轴力为跨中的–17 448 kN,最大弯矩为梁端的5 434 kN·m,主梁降温15℃时,在拱脚局部出现了大于2 MPa的拉应力,主梁降温对于拱脚受力更为不利;最后,从混凝土初凝时间和主梁沉降、收缩徐变3个方面论证了设置主梁后浇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明一次浇筑主梁所产生的收缩变形等同于主梁降温13℃的变形效应,设置后浇带,减少了结构因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也可起到补偿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几何缺陷、降低结构次内力以及方便施工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深圳长富金茂大厦构件内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总体趋势是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影响越发明显,具体结论如下:1)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框架柱的轴力起增大作用,顶层处增大幅度不超过10%,对剪力墙的轴力起释放作用,顶层处减小最大为27%;2)对一端连接柱子、一端连接剪力墙的梁端弯矩影响较大,其中顶层处近柱端的梁上部弯矩增大接近30%,近墙端的梁上部弯矩减小接近20%;3)对两端连接框架柱的梁弯矩影响最大接近11%;4)一端连接柱子、一端连接剪力墙的梁端弯矩影响主要为最顶部10层,中下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基于该影响规律,对结构设计施工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钢-混凝土结合梁的受力特点,考虑采用有支架施工方法,由力的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分析结合梁中由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内力重分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连续结合梁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两跨连续结合梁算例,计算了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内力重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混凝土结合梁有显著影响,足以使连续结合梁中支座负弯矩区的混凝土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6.
公路桥梁拓宽拼接方式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旧桥梁拼接技术复杂,是公路拓宽工程的关键问题,国内尚缺少系统性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公路桥梁拓宽拼接方式。主要对新旧桥梁的主梁不连接的方式、主梁柔性/半刚性连接方式、主梁刚性连接方式的特点、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对于大跨度的混凝土斜拉桥,收缩徐变效应对其使用性和安全性均产生不利影响。以上海市辰塔公路横潦泾大桥(主跨296 m的双塔三跨混凝土斜拉桥)为例,研究成桥后索塔、主梁及斜拉索在收缩徐变效应下内力、应力等受力状态的变化,分析其对桥梁性能的影响。最后提出改善大跨度斜拉桥收缩徐变影响的合理措施和方法。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的管理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钢-混凝土结合梁的受力特点,考虑采用有支架施工方法,由力的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分析结合梁中由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内力重分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连续结合梁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两跨连续结合梁算例,计算了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内力重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混凝土结合梁有显著影响,足以使连续结合梁中支座负弯矩区的混凝土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9.
对天水藉河大桥运用Midas软件建立杆系有限元模型,分析此类高强混凝土不等跨独塔斜拉桥成桥时刻及成桥若干年后收缩徐变效应对主梁的挠度、梁体应力及预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桥时刻,由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引起的主梁应力最大可占梁体总应力的25%;成桥10年后,由收缩徐变效应造成的预应力损失超过50 MPa。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现役桥梁加宽后,由于横向新拼接桥梁与现役桥梁存在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差异,使得新桥与旧桥之间因此差异产生附加内力,对于桥梁的安全和使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对新旧桥梁在混凝土收缩徐变差异效应下的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南浦大桥大位移伸缩缝更换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位移伸缩缝是连接主桥与引桥的伸缩装置。上海南浦大桥浦东段伸缩缝使用多年后已严重损坏。由于更换新伸缩缝要在不中断正常通车的情况下进行,所以采用切为三段的方案。具体介绍了施工的主要工艺:施工准备和凿除作业;老缝切割,吊离现场;安装新缝第一段和锚固;穿筋盖网,浇筑混凝土;安装新缝第二段、第三段。经实际操作,安装工期由50d缩短到27d,质量指标达到预期目标,为大型桥结构改造提供了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2.
吴玲正 《山西建筑》2007,33(14):323-324
介绍了箱形截面梁的梁格分析法,指出了使用梁格法在建模计算以及分析结果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并采用该方法对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一新旧连续刚构(32+60+32)m跨线桥进行拼接效应分析,论证了对该类型桥实施整体拼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蒋景顺 《山西建筑》2011,37(2):165-166
通过福建省泉(州)三(明)高速公路虎尾大桥大跨度连续刚构主桥合龙施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悬浇桥合龙段施工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可加深和交流悬浇桥合龙段关键技术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焱  张四国  陆华臻 《山西建筑》2012,(33):195-197
以河北大街立交主桥为背景,详细介绍了钢混斜拉桥结合段设计,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此结构的受力状态,为今后钢混结合段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结合梁斜拉桥主跨结合梁和边跨混凝土梁因为材料以及截面形式不同,所以二者在刚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保证应力和变形沿桥纵向顺畅协调地传递,需使主梁刚度在结合段处平稳过渡。该文结合武汉二七路长江大桥,首先建立其结合段空间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大、减小结合段钢梁板材厚度以及加劲肋密度建立结合段刚度匹配优化模型,通过对此5个模型在其最不利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合段最佳的刚度匹配形式。结果表明,增大钢梁板材厚度以及加劲肋密度为结合段最佳的刚度匹配形式,可以改善结合段纵向正应力传递。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上海市浦星公路跨航道主桥拱梁结合段工程,针对钢箱系杆拱桥拱梁结合段的受力特点,建立拱梁结合段板壳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研究边界条件的模拟方式,分析拱梁结合段拱梁整体腹板、支座加劲板和系杆锚箱等关键区域的应力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拱梁结合段最不利受力板件为拱梁整体腹板、支座横隔板及系杆锚箱,应力集中点主要位于整体腹板与支座加劲板顶部相交处,拱梁整体腹板最大应力分布在拱肋和系梁交接线处,不宜在该节段设置分段线进行现场连接施工。  相似文献   

17.
某高架桥最长一跨80m跨下存在一严重老化的待拆老桥,无法在其上直接搭设梁体施工用满堂式支架。笔者提出在老桥中线桥墩盖梁处施做钢筋混凝土地基梁,其上架设加强型贝雷梁片和工字钢,再搭设满堂支架的解决方案。实施结果表明该支架系统在使用期间安全可靠,顺利保障了旧桥和桥梁支架系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黄嘉卫 《山西建筑》2008,34(4):316-317
针对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民庆大桥各部位破坏的特点,介绍了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提出了桥面铺装、伸缩缝、裂缝、主梁及墩台等的维修加固方法,为广大工作者在旧桥改造工作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浅谈连续刚构桥合龙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百林 《山西建筑》2010,36(5):324-325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连续刚构桥合龙段施工技术,进行了合龙段变形分析,总结了该刚构桥合龙段施工经验,以使特大桥合龙后结构受力良好,保证施工成功。  相似文献   

20.
The chief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trust as a new component of the collaborative planning theory and discuss its significance in respect of the newly introduced joint structure plan-making system in Scotland. To achieve this, we briefly discus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theory in the second section as its main protagonists have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 these aspects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theory elsewhere. Then we develop the indicators of trust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fourth section outlines the newly introduced system of joint structure plan making in Scotland. It is in the fifth section that the trust indicators are applied to the system of joint structure plan making in Glasgow and the Clyde Valley, Scotland. The last section sums up the main conclusions. A new system of joint structure plan making was introduced in Scotland after the reorgan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in 1995. While this system exhibits some traces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indications are that this joint arrangement could develop into a high trust partnership among the stakeholders involved jointly in the production of structure plans. Most of the trust indicator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show positive results when applied to the case study. The stakeholders expect that high trust will result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among them leading to sustained collabora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as collaboration matures, trust will further develop. We have thus argued that both trust and collaboration reinforce each other. Collaboration is understood as willingness to work together to attain shared objectives through formalized horizontal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