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5-05-2009-12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心内一科对82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结果 1例患者发生了切口感染,5例发生囊袋血肿,1例电极脱位,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运用前瞻性思维从术前展开一系列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自制“加压固定带”的制作方法及其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切口止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起搏器术后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按常规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对照组术后将砂袋直接置于起搏器囊袋切口上;观察组术后将自制加压固定带将砂袋固定于切口压迫处。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渗血、砂袋移位、囊袋积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对观察组固定带的使用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使用自制加压固定带可显著减少囊袋积血、切口渗血,且制作简单、经济实用、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沈芸 《护理与康复》2011,10(6):493-494
总结202例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预防与护理.预防囊袋感染的护理重点是术前做好皮肤准备,严格手术环境、无菌物品、手术者的手及手术过程的无菌技术管理,术中做好患者护理,减少创伤,注意囊袋制作时大小合适,术后加强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发生囊袋感染1例,201例术后1周拆线,切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沈丽 《护理与康复》2015,14(11):1099-1100
<正>随着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迅速发展,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已成为抢救和治疗危及生命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重要措施[1]。起搏器囊袋血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1%~5.1%[2]。起搏器囊袋切口护理至关重要,国内传统做法是为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术后切口放置沙袋[3],将衣物垫于肩部起到支撑沙袋的作用。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起搏器囊袋切口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使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开展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以来,共为10例病人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11次,其中2例发生囊袋内积血。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69岁,因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四级、三束支传导阻滞入院,由于用强心甙和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矛盾而于1997年1月18日安装美国CPI公司VVI起搏器。术后前8d伤口情况均良好,第9d因原发病而加用口服阿斯匹林50mg1日1次,早上服药后当日下午即出现囊袋肿胀、积血、张力增加、皮肤颜色逐渐变紫、并出现波动感。立即停止服用阿斯匹林,局部给予对症…  相似文献   

6.
章茂顺  黄德嘉 《华西医学》1997,12(3):314-315
永久人工心脏起搏非手术止血不当所致皮囊血肿章茂顺黄德嘉曾智汪国贵文山姜健初宁曾祥琴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皮囊血肿发生率不高,国外报导1~2%,国内报导3%。1983年至1995年3月,我院共安置永久起搏器383例,发生皮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2005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起搏器植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实施防护对策.结果 1070例行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中发生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20例,感染发生率为1.87%.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次数、手术持续时间、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和导管室无菌环境等.20例囊袋感染患者中有12例发生在术后1~6个月,占60%;3例发生在术后0.5~2.0年,占15%;5例发生在术后2年以上,占25%.对所有发生囊袋感染患者的感染创面进行分泌物培养,其中有5例占20.00%患者的分泌物经培养为阳性,真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其他15例患者的分泌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次数、手术持续时间、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和导管室无菌环境等,针对这些因素应积极控制囊袋血肿,加强营养支持及基础护理,加强手术基本功的训练,充分做好原起搏器再安置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降低囊袋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护理方法预防华法林抗凝患者起搏器术后囊袋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华法林抗凝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采用不同预防囊袋出血措施分为两组。 A组患者术前调整INR至1.5~2.0,围手术期不停用华法林,术中应用凝血酶,术后延长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时间至48 h;B组患者术前调整INR至1.5~2.0,术前3 d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治疗,术后恢复使用华法林,术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比较两种方法预防起搏器术后囊袋出血的效果。结果共840例行起搏器手术患者中,有78例为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 A组患者42例,术后发生轻度囊袋出血4例,中度囊袋出血1例。 B组患者36例,术后发生轻度囊袋出血7例,中度囊袋出血3例,重度囊袋出血1例。结论华法林抗凝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风险增高,术中应用凝血酶,而术后延长弹力绷带加压时间对预防囊袋出血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3987-3987
我科2001-10/2007-02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416例,术后合并囊袋感染4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丁岚  丁美舟  樊秋燕 《全科护理》2020,18(3):323-325
[目的]探究永久起搏器术后伤口盐袋固定装置的制作与应用效果。[方法]将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400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为传统压迫止血,观察组为自制盐袋固定装置压迫止血,比较两组出血程度、舒适度、移位次数及操作时间、病人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移位次数、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及医护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盐袋固定装置应用在永久起搏器术后压迫止血的病人中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舒适度、临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单腔或双腔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国内开展得较普遍,而三腔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国内报告却较少,现就我院成功完成1例三腔起搏器植入术术中的临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凝电切术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及更换术中的安全性。方法比较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及更换术中应用电凝电切术与采用压迫止血法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及手术时间,并随访起搏系统的参数。结果电凝电切术组112例和压迫止血组113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2±3.3)、(20.6±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60.2±15.2)、(75.1±1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起搏系统的起搏、感知功能及阻抗等参数均正常,且稳定。结论起搏器植入及更换术中常规应用电凝电切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起搏器植入患者192例,总结并发症及护理对策。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气胸1例;电极脱位1例,囊袋血肿3例,囊袋感染2例,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2例。所有并发症经过针对性护理及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囊袋血肿,应加强对植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认识,加强护理工作,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置于心房及心室的导管起搏电极,向心肌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肌,使心肌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到心脏的其它部位,导致整个心室兴奋收缩,使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常用于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而不能正常搏动的病人。我科自1989年12月至1992年1月,共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其中首次植入29例,占64%,更换植入16例,占36%。植入指征:病窦综合征(sss)22例。占49,<,Ⅲ°房室传导阻滞23例,占51%。起搏类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vI)39例,双腔程控多功能起搏器(DDD)3例,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1例。术后评价:成功43例,成功率96%。另外2例,其中1例因上腔静脉畸形,电极导管不易插入右心室,而迫使手术终止,转外院行心外膜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另1例因术中电极导管插入不畅病人出现休克而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15.
起搏器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电极脱位、囊袋血肿、感染、起搏器功能障碍等,[1]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院近10年48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患者中,发生远期并发症4例,现将其处理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80例患者,男210例,女270例,年龄32~78岁。远期并发症4例,其中起搏器-导线折断1例;反复多部位起搏皮囊感染1例;起搏器皮囊持续性跳痛伴头颈部牵涉痛1例;起搏器术后持续性呃逆1例。2 并发症及处理2.1 起搏器电极-导线折断:本病例安置起搏器术后半年再发晕厥,以起搏器故障住院。心电监测发现平卧位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1例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后观察护理回顾性总结。结果31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为预防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首先要做好患者术后各项观察及护理工作,应用监测手段及早发现并发症的先兆,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发生电极移位心肌穿孔,心包填塞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5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11例次),发生率为20.4%(11/54),其中电极脱位5例次(45.4%),囊袋积血3例次(27.3%),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2例次(18.2%),起搏器综合征1例次(9.1%);所有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以电极脱位和囊袋积血为多见;熟悉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理论知识、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对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自制盐袋简易固定装置在起搏器囊袋切口压迫止血中的效果,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利于患者康复.方法 将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2组,对照组为沙袋压迫止血,观察组为自制盐袋简易固定装置压迫止血,观察2组术后切口渗血、盐袋移位、囊袋积血等情况.结果 自制盐袋简易固定装置术后切口渗血、盐袋移位、囊袋积血等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制盐袋固定装置,可将盐袋固定于切口需压迫处,不影响患者床上活动,并可更换沙袋大小调节压力,临床使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79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结果:27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术前症状很快消失或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随访6个月~8年,并发症为囊袋出血6例,起搏器综合征6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3例,电极移位3例,无囊袋感染病例发生。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疗效确切,应加强随访,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