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胸部进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的对比研究,比较两者的灌注参数值,探讨肺部低剂量灌注成像的可行性。结果: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感兴趣区的BF、BV、MTT及PS值分别为:29.8±13.0ml/min/100g、2.2±1.4ml/100g、10.3±5.7s、8.3±7.3 ml/min/100g和28.0±17.3ml/min/100g、2.4±1.5ml/100g、11.8±6.7s、7.4±6.3ml/min/100g,配对t检验显示两组灌注参数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灌注成像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所有的灌注参数均显示良好的一致性,胸部CT低剂量灌注成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体积测量联合灌注成像评价肝硬化肝功能储备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组30例及正常肝脏组30例均行CT肝体积测量和灌注成像,比较肝硬化组与正常肝脏组之间、肝硬化组肝功能A、B、C 级之间的肝体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体积血流灌注乘积参数值的差异,并将肝功能分级分数与肝体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体积-血流灌注综合参数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A、B、C级肝体积( liver volume,LV )呈逐级递减,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硬化组血流灌注参数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与正常肝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血流量(BF)和肝血容量(BV)呈逐级递减,C级与A、B 级间有统计学差异(0.01);肝体积-血流灌注指数(volume blood perfusion index, VBPI)呈逐级递减,各级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其他指标相比,肝体积-血流灌注指数(VBPI)与肝功能分级具有更高的相关性(=-0.835,0.01)。结论:肝体积及肝血流灌注参数的改变与肝硬化的临床分级相关,64层螺旋CT肝体积测量联合灌注成像能准确地评价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权重对儿童鼻窦CT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最适ASiR重建权重。方法将60例临床疑诊鼻窦疾患的儿童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常规剂量组采用120kV、90mA扫描,图像重建方式为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低剂量组采用100kV、50mA扫描,对原始数据分别采用ASiR算法(20%,40%,60%,80%,100%)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测量噪声值(standard deviation,SD)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radiation dose,ED)。结果低剂量组SD随ASiR权重的升高而降低,CNR随ASiR权重的升高而升高。低剂量组中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最高的权重为60%,其主观评分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CTDIvol、DLP及ED较常规剂量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鼻窦CT检查中,最适ASiR重建权重为60%,其可在获到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图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期老年肝纤维化患者多层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医院收治肝纤维化患者65例作为肝纤维化组,选取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记录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量(ALP)、肝脏灌注指数(HPI)、血容量(BV)、血流量(BF),并与临床病理分期行对照研究。结果肝纤维化组PVP、BF、BV均分别为(92.26±6.25)ml·100ml-1·min-1、(41.09±3.55)ml·100ml-1·min-1、(126.64±8.52)m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PI为(23.18±2.85)%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1期PVP、BF、BV分别为(102.24±3.28)ml·100ml-1·min-1、(45.64±1.36)ml·100ml-1·min-1、(133.75±5.59)m l/L显著高于S 3期、S 4期,H P I为(20.06±2.16)%显著低于S3期、S4期,差异显著(P0.05);S1期、S2期组间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灌注成像参数与老年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肺结节(肿块)MS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三位医师独立对经临床确诊的32例肺结节(肿块)病例的MSCT灌注原始图像进行成像研究,并对三组CT灌注成像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灌注成像参数值受感兴趣区的部位、大小和输出静脉的选择影响较大.恶性肺结节(肿块)的CT灌注成像参数值均高于良性肺结节(肿块),其中BF、BV、PS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评估肺结节(肿块)的血流模式,可为肺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低剂量对于泌尿系结石成像质量的影响,评估16层螺旋CT低剂量结合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泌尿系小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150例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成3组,对成人泌尿系结石患者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16层螺旋CT扫描.运用工作站后处理软件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结果 常规剂量组患者扫描图像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image quality score,IQS)为4.90分;按BMI衡量低剂量组患者扫描图像的平均IQS为4.70分;固定低剂量组患者扫描图像的平均IQS为1.80分.常规剂量组和按BMI衡量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患者扫描图像容积加权CT剂量指数(volume weighted CT dose index,CTDIvol)8.15 mGy;按BMI衡量低剂量组患者扫描图像CTDIvol 4.08 mGy;固定低剂量组患者扫描图像CTDIvol 2.04 mGy.但2个低剂量组的噪声值均大于常规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及BMI联合低剂量组能够满足诊断,10%固定低剂量组能满足诊断需要.结论 螺旋CT低剂量成像结合BMI诊断泌尿系结石明显降低患者辐射危害,且不影响诊断准确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龙群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6):496-497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等参数值。结果:转移癌组与正常肝组比较,BF、MTT、HAI、BV和PS两组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技术对于诊断微小转移癌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等参数值.结果:转移癌组与正常肝组比较,BF、MTT、HAI、BV和PS两组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技术对于诊断微小转移癌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全肝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不成对动脉(unpaired arteries,UAs)、微血管 面积(microvessel area,MVA)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相关性,以进一步了解兔VX2肝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及与灌注成像表 现的本质。方法:在术后2周对兔VX2肝肿瘤模型及假手术对照组兔行全肝CT灌注成像,获得兔VX2肝肿瘤组织、瘤 周肝组织及假手术组的肝灌注血流量(blood fl ow,BF)、肝灌注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灌注量(arterial liver perfusion,AL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liver perfusion,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等参数,并 于检查完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获得肿瘤标本的UAs及MVA值。分析统计在有活力肿瘤边缘区(肝肿瘤组织)与瘤 周肝组织的各CT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各参数值与兔VX2肝肿瘤内的代表肿瘤新生细动脉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 标UAs及代表血窦毛细血管化程度的MVA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瘤组织与实验组瘤周肝组织和假手术组比较,全 肝CT灌注参数BF,BV,AL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瘤周肝组织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肝 CT灌注参数BF,BV,ALP,PVP,H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指标UAs与MVA呈正相关;肿瘤 组织的BF,ALP,BV与UAs及MVA呈正相关,而PVP与UAs及MVA呈负相关,HPI与UAs呈正相关,HPI与MVA无显著 相关。结论:全肝CT灌注可定量评估兔VX2肝肿瘤的肝动脉和门静脉灌注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血管的 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6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行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43例接受肝癌TACE治疗后行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P).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根据各灌注参数值及其各参数伪彩功能图.BI图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基线图像(BI)显示TACE术后肝癌区域碘油沉积形态完缺损型或环形35例,簇集型8例。BF、BV、MTT、HAF灌注图显示肝癌病灶内碘油沉积区为低灌注区,肝癌组织非碘油沉积区为对比背景肝组织为不同程度高灌注区。肝癌在TACE术后,BF、BV和HAP值较肝癌TACE术前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BI图、肝脏灌注参数(BF、BV和HAP)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疑似直肠癌病变患者11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剂量CT灌注扫描,以纤维肠镜检结果分为良性组(80例)与恶性组(30例),分析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直肠癌鉴别的准确性。结果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直肠癌患者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到峰值时间(TT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灌注成像诊断结果与镜检结果相比,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kappa值分别为86.67%、96.25%、93.64%、0.838。结论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直肠癌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直肠癌鉴别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肝CT灌注成像评估兔VX2肝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建立36只兔VX2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A组行TACE(0.4 mg栓塞微粒球),B组单纯口饲强服阿帕替尼50 mg/(kg.d),C组行TACE(0.4 mg栓塞微粒球)+口饲强服阿帕替尼50 mg/(kg.d),D组使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行肝动脉灌注。4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7,14 d后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获取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ure,HA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兔,治疗14 d后行最后一次灌注扫描后处死剩余8只兔。取肿瘤边缘区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各组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的变化,采用多组间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肿瘤边缘区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值,对各组灌注参数与MVD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4组间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BF,BV,MTT,HAF,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B,C组BF,HAF,PS明显降低(P<0.05),D组稍增高。治疗14 d后MVD值分别为A组80.1±16.4,B组50.2±11.2,C组27.4±9.7,D组68.7±12.7,C组MVD值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0.01)。除A组外,其余各组兔VX2肝肿瘤边缘区CTPI参数BF,HAF,PS与MVD均呈正相关;BV,MTT与MVD无明显相关性;A组MVD与各CTPI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全肝CT灌注可定量评估兔VX2肝肿瘤TACE治疗前后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替代MVD评价肿瘤血供生成,TACE联合口服阿帕替尼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SCT灌注(DSCTP)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及FNH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对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及8例FNH的病灶实性部分、边缘部分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分析,研究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结果BF、BV、HAP值在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三组中均较正常肝实质增高:其中BF、BV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HAP在肝细胞癌、血管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FNH(P0.01);TTS及TTP在肝细胞癌组及FNH组低于正常肝实质,在血管瘤组则高于正常肝实质,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管瘤、肝细胞癌、FNH(P0.05);PS值在肝细胞组及FNH组中高于正常肝实质(P0.05),血管瘤组则与正常肝实质无明显差异(P0.05),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结论 DSCT灌注参数反映出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肿瘤结节的血供类型与分布特点,具有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对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52例鼻咽癌治疗前行螺旋CT动态扫描,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计算鼻咽癌和未受侵犯的翼外肌的灌注数据。患者均接受放疗,外照射至放疗剂量DT50Gy时行鼻咽部CT复查,分别测量治疗前和外照射放疗剂量DT50Gy时肿瘤最大截面积,观察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等功能参数与肿瘤消退率(Rs0-50)的关系。结果:52例鼻咽癌的BF、BV、MTF和PS分别为(385.79±39.08)ml·min^-1·100g^-1,(14.49±16.29)ml/100g,(3.34±1.5)S和(65.13±10.02)ml·min^-1·100g^-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F、BV、MTT、PS和肿瘤面积与Rs0-50均无相关关系(P〉0.05)。将Rs0-50≤0.75定为放疗低敏感组,〉0.75为高敏感组,放疗高敏感组的BV和BF均显著高于放疗低敏感组(P〈0.01),而Ps明显低于放疗高敏感组(P〈0.01)。结论:鼻咽肿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BV、BF能预测其对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白萍 《四川医学》2014,(8):1054-1056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前后灌注参数值的改变,评估CT灌注成像在肺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30例,分析其化疗效果和化疗前后CT灌注成像参数值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PR 2例、CR 10例、SD 13例和PD 5例。化疗前有效组患者BF值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BV、MTT及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患者化疗后BF值下降、MTT值升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V和PS值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患者化疗前后BF、BV、MTT和PS值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非小细胞肺癌的血供情况,化疗前高血流量状态及化疗后平均通过时间升高提示其对化疗反应相对敏感,近期疗效好,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Emotion6多层螺旋CT机对22例鼻咽癌,11例鼻咽炎症及20例无鼻咽疾病患者进行鼻咽灌注扫描,用其专用灌注软件perfusion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P)等指数,以评价鼻咽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规律性。结果:鼻咽癌组BF、BV、TP95%可信区间分别为131.29—178.98ml/(min·100g),20.30-27.18ml/100g,19.77-25.60s,鼻咽炎症BF、BV、TP95%可信区间分别为(78.66±29.56)ml/(min·100g),(15.66±11.87)ml/100g,19.01—29.17s,正常对照组BF、BV、TP95%可信区间分别19.02—33.39ml/(min·100g),4.58—7.59ml/100g,18.00—25.2080鼻咽癌、鼻咽炎症及对照组BF、BV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鼻咽癌及鼻咽炎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SCT灌注测量对乳腺肿块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者(28个)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使用Dynamic CT perfusion system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34±15.28)ml/(min·100g),血容量(BV):(14.56±8.43)ml/100g,平均通过时间(MTT):(28.58±13.4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7.23±11.54)ml/(min·100g),良性肿块组BF:(16.63±9.76)ml/(min·100g);BV:(4.95±3.14)ml/100 g;MTT:(26.12±10.18)s;PS:(4.15±2.38)ml/(min·100g),2组BF、BV、P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恶性肿块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良性肿块,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层CT灌注技术对肝肿瘤病变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40例肝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病变22例,恶性病变1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接受320排CT灌注扫描,比较各组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肝囊肿各灌注参数均为0。肝血管瘤、肝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BF、MTT、HPI、HAP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BF、BV、PVP明显高于肝癌(P0.05)。肝癌HAP上明显不均匀高灌注,部分坏死区低灌注,边缘明显比中心坏死区灌注高;PVP上明显不均匀低灌注,大部分病灶和周边肝实质间分界不明显。肝血管瘤HAP上边缘结节性强化区明显高灌注,早期无强化区低灌注;PVP上灌注区部分低灌注,早期无强化区低灌注。结论 320排CT灌注成像各参数对肝脏肿瘤血流状态反映,对肿瘤良恶性判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