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文献所载庸事来看,庸人是商末周初的南方蛮夷大族.庸国为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誓师中称扬的八国之首,一度与周最亲、国力最强、作为最大.庸人的族属,未必像一些学者推断的那样属于濮人或"百濮"的一支.参证相关考古资料、尤其是近年湖北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发现,庸人当是江汉土著--荆蛮的一支,本为古史传说中南方部落集团"三苗"的遗裔.庸之得名,应是筑城立国所致.庸在西周时的衰落大概与庸人驻鄘被胁裹参与"管蔡之乱"而遭到周公打击和斥弃有关.春秋中期,庸人帅土著荆蛮并联合濮人叛楚,被楚联合秦、巴灭其国.于是,庸人大部入了楚籍,庸国疆土纳为楚域.  相似文献   

2.
古罗子国     
罗子国是商代中叶羋部落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羋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受周王朝的压迫,随楚国迁到湖北房县和宣城。春秋初期,为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又被迁至湖南汨罗。一、罗子国的起源和立国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可能是荆楚的一个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属于同姓、同祖。  相似文献   

3.
莱国姓氏与地望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 关于莱国的姓氏问题,历代史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路史·国名纪》谓莱为商后之国;郑氏《通志·氏族略》说莱为“不得姓之国”;马氏《文献通考》云“莱姓未详”;而而顾氏《春秋大事表》则列莱为“姜姓”。近人多宗姜姓说,其主要理由是以《左传》襄公二年“夏,齐姜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偪之”这条材料为依据,认为“莱亦姜姓,故使与诸姜、宗妇送葬。”①然孔颖达疏云:“《世族谱》不知莱国之姓。齐侯召莱子者,不为其姓姜也。以其比邻小国,意陵蔑之,故召之,欲使从送葬诸姜、宗妇来向鲁耳。莱子以其轻侮,故不肯会。”孔氏所见是正确的。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齐之灭莱,已是蓄谋已久,齐侯召莱子送葬,与其姜姓与否并不相干,而完  相似文献   

4.
古邓国、邓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春秋时邓国都城及汉晋宋齐邓县地望的考订邓国是春秋初期以前、上至西周(或更早些),位于汉水以北、南阳盆地南部的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国。关于邓国的都城所在,汉魏六朝  相似文献   

5.
缯、鄫、曾与随国关系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商至西周时代东西方有两个缯(鄫、曾)国,一在山东苍山,一在河南方城,都是夏的后裔之国.姬姓曾国与姒姓缯国在周代同时存在,两国没有任何关系.曾与随虽然同宗,但绝非一国而二名.曾国最早活动于湖北北部,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早期便已依附于楚国.春秋中期,在楚人的帮助之下,曾人势力向北发展,占据了随人的一部分地方,甚至将都城也移至随国原都城所在地随州附近.至春秋后期和战国之际进一步向东发展至河南信阳一带.  相似文献   

6.
陈长琦  周群 《学术研究》2005,(7):95-100
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目前所看到《十六国春秋》,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残本。《十六国春秋》散佚的时间,清代学者多有猜测。王鸣盛认为,“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宋人已无见此书者。”然王、钱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证。其实,《十六国春秋》于宋时仍存。如北宋初编成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即是抄录《十六国春秋》最多的一部类书。北宋中后期司马光编就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亦大量抄录了《十六国春秋》的史料。在南宋还是可以找到《十六国春秋》存在的痕迹。如南宋初孔传的《东家杂记》提到,他读过《十六国春秋》。号称宋代四部目录书之一的《遂初堂书目》著录有《十六国春秋》。甚至明中期学者杨升庵也看到过《十六国春秋》,这比此后万历年间出现的《十六国春秋》残本要早。这说明到明中期,《十六国春秋》仍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 古代名医扁鹊,史载及传说颇多,其中《史记·扁鹊传》记载最详.《传》文说:扁鹊姓秦名越人,少时为客舍长,从长桑君学得医病方法,曾在齐、赵、郑、周、秦等国行医,为赵简子、虢太子和齐桓侯治过病,最后在秦国得罪秦武王,为太医令李醯派人刺杀.这个记载虽详,但疑问很多.除里籍矛盾外,生存年代也难令人置信.赵简子、虢太子和齐桓侯生活时代,前后相差几百年,一个人怎能活那么长时间呢?因此,《史记》之后,歧议百出.有人认为扁鹊是春秋人,故而把齐桓侯说成是齐桓公小白,把虢太子说成郭公之子;有人则据  相似文献   

8.
柏皇氏是上古时期的重要氏族和氏族首领,袭"伏羲之号",其存续时间较长,是伏羲族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身份,在当时被视为道德方面的表率。其族裔在"三皇五帝"时代担任重要职务,并在西平建立柏国。春秋时国灭后,柏姓族群扩大。柏姓的起源可能有多支,柏皇氏为柏姓起源的主支。中华柏姓的始祖为柏皇氏,柏芝为其祖先,祖地在河南西平,西平的"老龙头"有可能为柏皇氏陵寝所在之地。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通鉴补记》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氏族”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相似文献   

10.
五胡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变乱,诸多少数民族建立了数十个政权,其中以太行山为基本根据地的丁零翟氏是影响当时北方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丁零还曾建立统治机构和政权组织形式基本完备的魏国。其后翟魏政权被后燕所灭,其民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其他民族所融合。  相似文献   

11.
陈隆文 《中州学刊》2005,(6):165-168
郐国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小国,处在溱、洧合流之处,其地应在今郑州密县东南曲梁乡古城寨.古郐国在受到两次打击后,被郑国所灭.河南境内保存了丰富的古郐国物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2.
邹县所出取子钺,据形制和纹饰,可知其晚于西周早期;经铭文字体和金文辞例分析,可断定此器时代为春秋早期。与春秋早、晚期邾国国君铜器铭文对比,"取子"定非邾国国君之称,而是另一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13.
邶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武王灭商之后,曾将商王畿进行分区统治,邶国始出现于史籍。然而,其始封者是谁?一说是王子禄父、霍叔,一说是商人同姓戎人,因与其始封者的分歧相关,邶国族姓又有子姓说、姬姓说。至于其封地,学者或认为在河南汤阴县,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王国维在《邶伯鼎跋》中提出邶国在今河北省中部涞水县一带,现代学者多从其说。然细读王文,仍有使人不解之处。有感于邶国几个主要史实认识的诸多歧异,本文欲对邶国史的基本脉络作一探讨,以求正前辈方家。  相似文献   

14.
纪、、莱为一国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山东东部古国中,有几个尚待解开的谜。齐国东邻的纪国,春秋初年为齐所逼“大去其国”,去向何方?清季以来,山东境内不断出土周代(?)国铜器,(?)与纪究竟是何关系?此外还有一个莱国,其都城在何处?莱国与纪、(?)又有何关系?本文准备对上述疑而未决的悬案加以探讨。一、说纪西周时的纪国,史料缺乏,仅知为姜姓,曾与齐国有过纠纷。《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帝王纪》云:“周之纪国,姜姓也。纪侯谮齐哀公於周懿王。王烹之,外传曰:纪侯  相似文献   

15.
万历间兰晖堂所刻《十六国春秋》一向受到清人及后世学者的质疑,清刻本尽删兰晖堂本原序,更掩盖了明人辑佚补订《十六国春秋》的事实,使该书被学界以伪书定论。现存明清藏书目录著录的多个崔鸿《十六国春秋》抄本、残卷,表明原书在明代仍有流传。今存明兰晖堂本《十六国春秋》记录众多嘉兴文人参加了该书的校勘编订,各序也清晰阐述了屠乔孙、项琳之缀遗搜逸之原委。该书是明代江南文人利用民间残本、抄本整理旧籍活动的成果,是明清以来研究十六国历史的基本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施国考     
施国本系黄帝十二姓僖姓之后,因有施氏之女妹嬉嫁与夏桀为妃,成为夏之亲戚.后子姓取代有施氏,成为殷人七姓之一.其后人南迁湖北施州(恩施).《路史·国名纪丁》商氏后:施,本嬉国,纣伐有施,有施以嬉进,今施州.有施氏所在地,当在今安徽合肥市施水,《水经注》: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经合肥县,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又东注巢湖,谓之施口.  相似文献   

17.
袁萍 《家庭科技》2009,(4):10-11
近几年来,网络上频频发起关于孩子姓氏的讨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高峰期,双方都是独苗苗,下一代到底跟谁姓,困扰了一些都市男女."子随父姓,女随母姓."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四年冬,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为配合水利工程建设,在平山三汲一带进行了考古调查,蒐集上来一块刻有文字的河光石,它原是南七汲一位农民四十多年前在村西南挖土时发现的.这块刻石长90、宽50、厚40厘米,在一面刻有文字两行,共十九个字.李学勤同志释为:“监罟尤(囿)臣公乘得,守丘兀(其)臼(旧)(爿酉)(将)曼敢谒后尗(俶)贤者.”其大意是: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敬告后来的贤者.经研究确认,这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守丘刻石.守丘刻石的发现,对后来中山国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因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陶唐氏帝尧,系黄帝之后,姬姓,又说是祁姓,其实姬、祈系古音一音之转,或许是一姓,他立国称唐,在今河北唐县。以后迁徙数地,到达山东定陶县一带;另一支则转迁到今山西翼城县西二十里的唐城,一直延续到周初,才被周成王所灭。成王封弟叔虞于唐旧地,仍立国叫唐。叔虞之子燮,因移居唐城西邻的晋水,才改唐国为晋国。 燮之支子又封于唐,以管理被南徙而来的唐国遗民,另立新国于今河南鲁山县和方城县一带。后又沿着唐河经唐子山迁至湖北随州市西北八十五里的唐县镇,古称上唐乡,成为汉阳诸姬之一。由于楚国的兴起,唐国弱小衰落,到春秋末年,便被楚国所灭。 这前后二个唐国,都是姬姓,延续达二千年之久。但历来史学界并未对唐国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文试图将陶唐氏的来源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宕昌国     
宕昌国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宕昌羌在南北朝时所建立的一个羌国。这个羌国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一百四十年之久。由于国小势弱,多不为人注意。加以其历史资料多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许多通史著作也不屑叙及,仅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略有叙述。考宕昌国的占地方位,据《魏书·宕昌国传》:”其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周书》和《北史》均作“席”,误。)水以南,南北八百里”。按仇池即今甘肃省成县西北的仇池山,也即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