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2岁,因腹痛、腹泻、呕吐4d,便血1d,于2004年3月2913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大便5~6次,d,呈鲜红色,伴有少许黏液。高血压、冠心病史32年,服用降压药及抗心肌缺血药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60/90mmHg,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呜音正常,无腹水征。入院当日肠镜检查结果:回盲瓣呈唇型,阑尾开口未见异常,升结肠、结肠肝区、横结肠、结肠脾区黏膜轻度充血,未见息肉或溃疡、降结肠距肛门约45~50em处见一菜花样病变,表面糜烂污秽,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6岁,因“咳嗽咳痰伴气促3d”于2010年11月24日入院。查体:左颈部可触及2枚肿大淋巴结,约黄豆大小,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可,边界清。两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腹膨隆,肝脏肿大,深达盆腔,双下肢中度浮肿。患者17年前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本次入院后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便血患儿进行成人肠镜检查并电切除治疗息肉,分析息肉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病理特点,评估其安全性。结果:85%便血患儿发现结直肠息肉,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35/35),腹痛(5/35),肛门有肿物脱出(9/35),粪便表面可见沟槽(6/35),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8/35)。35例患儿发现息肉共38颗,单发占91.4%(32/35),多发3例,大小多数在2cm左右。息肉主要在直肠占73.7%(28/38),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共占92.1%(35/38)。息肉均在肠镜下成功微创电切治疗,术中、术后无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电切成功率为100%。息肉病理检查,多数为幼年性息肉占73.7%(28/38),少数为增生性息肉占15.8%(6/38)和炎性息肉占10.5%(4/38)。术后未再便血。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息肉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为单发,病理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电切息肉后未再便血。成人结肠镜对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微创电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张唐山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200-2201
目的 总结小儿便血的病因、检查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我院1996--2011年108例便血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病例中结肠、直肠息肉72例,占67%;其次是肠套叠、美克尔憩室、出血坏死性肠炎、肠重复畸形等36例,占33%.结论 肠套叠是引起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治疗效果较满意.直肠结肠息肉是小儿慢性便血的最常见原因,肠镜检查是慢性便血儿童的首选检查方法,在肠镜下切除息肉可达止血和根治病因的目的,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81岁,因“反复胸闷、气促8年余,加重1周”于2010年1月4日入院。患者于2002年开始出现劳累后胸闷、气促,每次持续约5min,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于2007年4月15日因夜间睡眠时出现气促入院,超声心动图(UCG)示:  相似文献   

6.
查晴  谈剑诚  张天贶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582-1583
女,48岁,间断性下肢浮肿10年,加重1d伴胸闷、气促2h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患者10年前出现间断性双下肢浮肿,伴有乏力、纳差,无颜面部浮肿,无腰酸、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诊断为“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入院查体:呼吸20次/min,脉搏90次/min,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0岁。住院号,88444。4年前慢性腹泻及黑样便,“误诊为肠炎”。治疗3月无效,作肠镜检查提示结肠恶性肿物,经结肠根治术,病理证实为“结肠腺癌”。2年前发现右侧软腭溃疡,病理诊断为“软腭鳞状细胞癌”并作了根治术。1年前又因吐血,胃镜取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为“胃腺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及其不同毒力菌株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关系。方法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入选52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为息肉组,另60例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为对照组;采用生物芯片阅读仪进行Hp及其毒力菌株抗体检测。结果结肠腺瘤性息肉组Hp阳性率为80.8%,较对照组的58.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直、乙、降结肠腺瘤性息肉、多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绒毛状结肠腺瘤性息肉Hp阳性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p血清分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可能是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纤维肠镜是诊断和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最佳方法,镜下摘除息肉,特别是腺癌性息肉可有效地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是大肠癌二级预防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本院用纤维肠镜诊治406例结直肠息肉,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1998年10月~2000年2月本院肠镜室共行电子肠镜检查2649例次,发现结直肠息肉406例次(15.33%)为分析对象。本组病例不包括结肠息肉病病人和同时有镜下明确的结直肠癌表现需限时剖腹手术的病人。 2.仪器:日本富士能200型电子肠镜及其附件圈套器,活检钳,电热活检钳。高…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9岁,因间断性恶心、呕吐,伴发作性抽搐2次于2010年1月11日13时5分入院.入院查体:T 36 ℃,P100次/min,R 20次/min,BP 83/53 mmHg(1 mmHg=0.133kPa),左上腹轻压痛,四肢皮肤发凉,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酶谱测定: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35 U/L,乳酸脱氢酶563 U/L,磷酸肌酸激酶563 U/L,磷酸肌酸激酶786 U/L,肌酸激酶同功酶59 U/L.入院拟诊:(1)急性重症性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1ock,AVB)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2)急性重症胰腺炎?(3)胆囊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大体形态、腺管开口(Pit)类型、病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研究。方法记录所有大肠LST的电子肠镜下病变大体形态,所有病变均行超声肠镜检查,观察病变的Pit类型。结果8例患者共检出9个病灶,病变部位:升结肠2个,横结肠1个,降结肠1个,乙状结肠2个,直肠3个。电子肠镜下病变大体形态:颗粒均一型1个,结节混合型5个,扁平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类型:Ⅱ型2个,ⅢL型4个,Ⅳ型3个。病理形态:管状腺瘤4个,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3个,增生性息肉伴腺瘤样改变2个。8个病灶行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个病灶行外科手术。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EPMR。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于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800例接受胃肠镜检查患者,根据患者胃肠镜检查方法将其分为无痛胃肠镜组与常规胃肠镜组,两组患者均为900例,评估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无痛胃肠镜组患者的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应用情况显示,无痛胃肠镜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显著优于常规胃肠镜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胃肠镜检查中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无痛胃肠镜组明显优于常规胃肠镜组(P<0.05);患者对不同检查方法的满意度比较,无痛胃肠镜组明显优于常规胃肠镜组(P<0.05)。结论:无痛胃肠镜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满意,与常规胃肠镜检查方法相比,无痛胃肠镜的安全性更高,并且解决了患者生命体征剧烈波动的问题,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日,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成功开展六安市第一例结肠息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患者为74岁张姓老人,因“反复大便带血两周”入院;在该院行电子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患者近2周来反复大便带血,主要为鲜红色血液,无大便变细,近期症状明显加重,遂来就诊。接诊的潘主任等考虑到患者息肉体积较大,约2cm×3cm,且为广基,且病理提示为:腺瘤性息肉,部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家人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结肠息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既能完整切除息肉,又能免受“剖腹之痛”。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9月4日下午手术如期进行,历经约1小时,成功将息肉顺利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这也是六安市医院首次成功独立开展结肠息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填补了六安市在内镜微创外科手术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李欣  肖雄斌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2):1724-1724
患者,女,37岁,因“气促3月,气促加重伴食欲差、体重下降1月”于2009年4月入院,患者无粉尘及化学物质接触史,入院查体:张口呼吸,营养较差.舣下肺叩诊呈实音,可闻及捻发音及湿罗音,心律齐。患者3月来一直辗转各院求医。  相似文献   

15.
正肠镜检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检查方式。在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后,肠镜经肛门进镜,依次通过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到达回盲部,通过回盲瓣进入到回肠末端,然后在退镜的过程中逐步观察这些肠段的黏膜有没有炎症,有没有占位性病变,如息肉、腺瘤、结肠癌等等。而且,在这过程中,可以对可  相似文献   

16.
小王近来因大便带血,到医院去看病,医生给他做了肠镜检查,确诊为腺瘤性大肠息肉。 “听人说肠息肉会变成癌的,刘医生,真是这样吗?我该怎么办?”“别着急,听我慢慢讲。”于是,刘医生耐心地向小王讲述起来。大肠息肉分为腺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三种,其中腺瘤性息肉会变成癌,称为癌前病变, 可谓埋藏在肠道里的“定时炸弹”,应引起警惕。大肠息肉早期无症状,息肉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便血、腹泻、便秘等,如合并感染则会出 现脓血便,颇像痢疾。诊断大肠息肉的方法有:肛门指诊、做灌肠造影、纤维结肠镜及病理 学检查等,便血的病人在…  相似文献   

17.
卢竞前  田青  张菡  吕云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7):1003-1004
例1女,40岁,因阵发性心悸1月于2010年3月15日入院,当地医院发现“房缺”而入本院,心脏超声示继发性房缺,缺损大小为18mm。完备术前检查未见异常后介入治疗。术中穿刺右股静脉送入导丝导管,但导丝导管无法进入到右心房,遂在膈下水平造影,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结肠炎诊治探讨(附2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浅谈缺血性结肠炎(IC)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29例IC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结果,X线钡灌检查资料及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IC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左下腹痛及便血,内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充血。坏死糜烂及黏膜下出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钡灌肠检查阳性率低,中西结合及手术治疗均获良好效果。结论 中老年人突发左下腹痛及便血时应警惕IC,肠镜检查是确诊,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中西结合治疗效果良好,慢性型患者必要时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林华  曾卫锋  简新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308-1308
患者,男,61岁,因“粪尿50余年,间断寒战高热1周”于2008年2月13日入院。既往无外伤史,在3岁及10岁时曾有尿内排蛔虫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7.8℃,双。肾区无叩痛。血常规:白细胞16.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9%;尿常规:白细胞6827个/ul,红细胞10个/ul,结晶48个/ul;泌尿系B超、KUB+IVP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0.
覃英姿 《中国校医》2000,14(2):136-137
本人在临床发现1例卵巢肿瘤并发阑尾炎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奶岁,北大教师。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天于1999年3月14日入院,伴恶心,未呕吐,无畏寒发热,大小便正常。既往及家族无特殊病史。月经规律,本次月经lop年2月20日。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触及色块,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结肠充气征(+),肠呜音活跃。实验室检查:Hb126g/L,WBC12刀XI矿/L,N67%,L34%。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于lop年3月15日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咖啡样腹水约15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