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30例中风病患者分别采用头针针剌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头针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均可增加两侧脑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与针刺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均可改善中风患者脑血流,临床上选用头针治疗中风患者可取病灶侧或非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  相似文献   

2.
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失语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以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即“CT”)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简称CT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并与传统头针治疗(即针刺言语一、二、三区)27例比较.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86.67%,后者总有效率为62.96%,提示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疗效优于传统头针疗法(x2=4.31,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以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垂直投射区的周边进行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病灶侧头皮言语区(言语一、二、三区)、运动区(顶颞前斜线)、感觉区(顶颞后斜线)的方法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5天、30天,对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5天、30天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30天和治疗后1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CT定位围针法对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疗效肯定,且优于传统头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头体针治疗对中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55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77),常规体针治疗,主穴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风池、尺泽、委中。治疗组(n=78),在对照组基础上配以头针,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取偏瘫对侧穴位。两组治疗均为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总计治疗30d。结果:头针配以常规体针针刺治疗中风有效率(87.2%)高于常规体针针刺组(71.4%),两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以体针能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常规体针组疗法。  相似文献   

5.
头针治疗中风及对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张红星  张唐法 《中国针灸》2002,22(12):12-20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内皮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治疗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的含量。结果: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0.0%,可以使中风患者血浆中过度升高的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内皮素含量,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建伟  张凡 《陕西中医》1996,17(11):510-511
针刺《标准头针穴名》中顶颞前、后斜线及顶旁1、2线治疗卒中性语言障碍207例,针刺后患者语言、舌瘫评分显著改善,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提示本法有促进脑局部血液循环,使语言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诵 《河北中医》2000,22(6):479-480
中风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蟆下腔出血等多种疾病。针灸治疗中风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良好的功效。兹就近年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临床报道1.1 头针法 王立群[1]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均为瘫痪对侧)治疗中风93例,总有效率为96.55%。贾瑞峰[2]根据《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健侧)、顶颞后斜线(…  相似文献   

8.
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失语症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素霞  杨传彪 《新中医》2001,33(9):47-47
采用头针为主,取头针言语三区,配合电针等治疗中风后失语症5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40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头针为主疗法是治疗中风失语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放血法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取头、胸、背部的穴位及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穴等,常规消毒,刺络放血并拔罐;同时配合针刺头针顶颞前斜线,伴半身感觉障碍者加取顶颞后斜线,伴言语不利者,取言语二区及言语三区.结果:治疗56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07%.提示:以刺络拔罐放血法为主,配合头针治疗偏瘫,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使经络通,气血行,中枢神经生理功能得以恢复,诸症自愈.本疗法操作简便,疗效肯定,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邵诵 《江西中医药》2000,31(4):38-39
中医认为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 ,产生风、火、痰、瘀 ,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疾病。对中风病治疗的研究已经是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课题。针灸治疗中风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良好的功效。1 临床报道1 .1 头针法 王氏 [1]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均为瘫痪对侧 )治疗 93例 ,总有效率为 96.55%。贾氏 [2 ]根据《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健侧 )为主治疗偏瘫 4 6例 ,…  相似文献   

11.
刺络拔罐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英  严晓慧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4-124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放血法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取头、胸、背部的穴位及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穴等,常规消毒,刺络放血并拔罐;同时配合针刺头针顶颞前斜线。伴半身感觉障碍者加取顶颞后斜线,伴言语不利者,取言语二区及言语三区。结果:治疗56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07%。提示:以刺络拔罐放血法为主,配合头针治疗偏瘫,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使经络通,气血行,中枢神经生理功能得以恢复,诸症自愈。本疗法操作简便,疗效肯定,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针结合头皮针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体针根据经络选穴进行针刺治疗,头皮针选用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颞前斜带(对侧)、顶颞后斜带(对侧)为主要治疗带。结果:本组病例69例患者中,治愈46例(66.67%),显效15例(21.74%),有效7例(10.14%),无效1例(1.45%),总有效率98.55%。结论:体针结合头皮针取穴治疗中风偏瘫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刺治疗中风有独特优势,我们总结体针、头针、电针、头体针结合、眼针、针药结合等治疗方法,分析临床取穴治疗特点,发现:(1)头针疗效普遍优于体针;(2)头针常取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体针常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则选用内关、三阴交、极泉等穴,电针疗法常选百会、肩髃、丰隆以及夹脊穴;(3)体针主要用于改善肢体运动状态,头针或头体针合用、针药结合主要用于治疗偏瘫等全身状态,电针明显改善偏瘫患者颅内患侧血管的顺应性和弹性以及下肢功能,眼针也取得一定疗效。总结这些临床取穴经验并推广应用,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头针学派众多,如何确定最有效及取穴最方便的针刺部位很有必要~[1],本研究选取近两年150例中风患者,采用不同的头针疗法进行施治,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研究150例均来自我院针灸科及康复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中风恢复期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三组。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基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与体针治疗。头皮针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2.1国标组:取顶中线前顶至百会、健侧顶颞前斜线即从前顶穴至悬厘穴、顶颞后斜线即百会穴至曲鬓穴,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用头皮针针刺枕下旁线为主、配以双侧顶颞前斜线下2/5,联合腹针针刺引气归元、腹四关及双侧上风湿外点和双侧下风湿下点。结果: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关键在于毒邪损伤元神、残害形体,属于“形神共病”之疾病,治疗上需“形”“神”同调。吾师刘明辉医师在“形神一体”理论指导下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处方,即调神取背部夹脊穴(双侧1、3、5、7、9、11、13、15、17与2、4、6、8、10、12、14、16,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头针(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中2/5、顶颞后斜线中2/5、顶旁2线行针刺;调形取患肢拮抗肌筋节点行小针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刘明辉医师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刺激穴位和运动训练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预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一般资料118例患者,治疗组73例,对照组45例。病人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和神经科住院病人。参照《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和《中医中风急证疗法规范》将临床与CT证实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治疗组男49例,女24例,年龄61.46±10.19;脑梗塞58例,脑出血15例。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61.73±9.59;脑栓塞35例,脑出血10例。2 治疗方法治疗天数均为一个月。两组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再于中风偏瘫后7~25天加针刺按摩穴位和运动训练。2.1 头针治疗 头针选用《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顶颞前斜线(前顶至悬厘)、顶颞后斜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加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异常步态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采用头针两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配合康复训练,同时口服美多巴片;对照组20例,单纯口服美多巴片。分别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5%(P〈0.05)。结论:头针加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异常步态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头针治疗脑血管疾病100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判定《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以下简称标案)之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等治疗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机理,进一步推广运用《标案》。我科于1985年9月至1987年11月对100例脑血管疾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患者100例,其中脑血栓形成71例,脑栓塞4例,脑出血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急性期48例,恢复期44例,后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元针法对脑卒中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咳嗽反射能力、肺部感染情况、吞咽功能及拔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通元针法组,每组37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头针组针刺病灶对侧顶颞前斜线2/5段、顶颞后斜线2/5段、顶旁2线;通元针法组针刺百会、中脘、关元、气海、天枢(双)、肺俞(双)、脾俞(双)。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咳嗽反射评分(CRG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吞咽功能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1周评价拔管成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CRGS、CPI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 05)。治疗后通元针法组CRGS、CPIS评分低于头针组(P<0. 05),吞咽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拔管总有效率均高于头针组(P<0. 05)。结论:通元针法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咳嗽反射能力,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吞咽功能,进而提高临床拔管成功率,总体疗效优于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