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LD-Ⅱ和ADTD型闪电定位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LD-Ⅱ和ADTD型闪电定位资料的准确性,利用安徽省2010年3—9月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到的资料,对比分析安徽省雷电活动规律,结果表明:两套资料在地闪总数、地闪时间变化、地闪空间分布、雷电流极性和强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LD-Ⅱ型闪电定位系统积累的资料时间较长,但ADTD型闪电定位系统在地闪空间分布、雷电流极性和强度的探测方面准确度更高.与雷灾资料对比发现,ADTD型闪电定位仪监测到的闪电记录距离受灾点较近、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我国中部5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经济协作区52个闪电监测站2007—2010年闪电定位资料和1961—2010年雷暴日资料,分析协作区内闪电参数的分布特征的过程中,发现中部5省闪电参数在30.8°N纬度带两侧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36.4~30.8°N,正闪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正闪陡度变化较小,平均值为16.48 kA·μs-1,负闪强度和陡度在32°N附近形成极大值后,在30.8°N附近迅速下降;一天中闪电频数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时间比较分散;初雷日约为4月5日、终雷日约为9月17日.30.8~24.4°N,正、负闪电强度绝对值呈上升趋势,正闪强度上升较快,从52.11 kA上升至77.88 kA,负闪强度绝对值上升较平缓,正闪陡度变化较小,平均值约为14.24 kA·μs-1,负闪陡度呈下降趋势,由12.07 kA·μs-1下降到8.90kA·μs-1;闪电频数最大值出现时间集中在15—16时,闪电频数最小值出现时间集中在8—10时;初雷日约为2月18日,终雷日约为10月17日.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6—2009年江苏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对南京地区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闪电集中发生在6—8月的12—20时,其他各月闪电频数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南京夏季对流活动频繁,且在午后至傍晚的时间段内,气温偏高,较易产生强对流的雷暴天气等原因造成的.南京地区大部分区域的平均雷击大地密度值介于2~6次/(km2·a)之间,平均雷击大地密度极大值中心出现在江宁区,平均雷击强度值介于5~40 ka之间,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出现了平均雷击强度极大值的中心,最大值达75ka以上.地形地貌、下垫面性质、水汽条件等因素可能是导致上述特征的主因.所获得的闪电活动特征闪电参数在雷电防护、雷击风险评估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幅值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雷电防护中重点关心的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引入时间权重法结合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给出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并依此绘制江苏省雷区分布图,对照Anderson经验公式拟合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地闪密度的分布趋势是南部比北部多,西部比东部多;洪泽湖周边、太湖和宁镇丘陵周边是江苏省雷电防护重点区域.江苏省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符合Anderson经验公式,幅值主要在20~40 kA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9年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SHATLE),对一次触发闪电的雷电流资料、近距离地面电场和高速摄像资料进行了分析,3种信号随时间的分布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统计了3种信号中的所有脉冲信息并分析了这些脉冲的光电特征。该次人工触发闪电共包含31个脉冲,根据脉冲参数特点,将所有脉冲分为4类,并对这4类脉冲的电流、电场和光强参数分别进行了统计,总结了它们的光电特性和变化规律;另对该次闪电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寻求合适的闪电灾害风险区划方法,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利用2007—2011年闪电监测数据、1996—2011年雷灾统计资料及基础信息数据等,从闪电灾害发生的特征出发,引入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闪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评价对象的灰色关联系数,进而综合加权得出闪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度,给出闪电灾害的风险区划.结果表明,苍南县闪电灾害风险等级区划由高到低分别是灵溪镇、龙港镇为极高风险区,宜山镇、钱库镇、金乡镇为高风险区,矾山镇、马站镇、桥墩镇、藻溪镇为中风险区,赤溪镇、岱岭畲族乡、凤阳畲族乡为低风险区.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的风险区划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引入的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适合于闪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研究结果为编制闪电灾害防御规划以及重点项目灾害风险评估可行性论证提供了参考,对提高闪电灾害防御的综合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深圳地区2012年6—9月17次雷暴过程的电场观测资料,并结合广东省闪电定位资料,发现当雷暴云移近电场仪测站时,在测站的防护区内(距测站10 km半径范围内),闪电发生前的电场幅值快速增加且伴随有快变抖动的现象,并且快变抖动和闪电的发生具有0-1化对应关系,即当有电场的快变抖动出现的情况下,电场达到一定阈值并维持一段时间后,防护区内发生闪电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根据大气电场的波形特征,提取出与闪电相关性较高的因子,利用多元回归技术建立一套预报方程,根据该预报方程得出最佳预警参数.结果表明:当大气电场阈值达到0.86 kV/m,且在10.73 min内电场能维持在阈值上,并伴随有电场的抖动时,在防护区内发生闪电的可能性很大,预警准确率达53%.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侧雷电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青藏高原东北侧临夏站1980-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陇中地区闪电定位仪2006-2010年的闪电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手段对该地区雷电的年际变化、年变化、日变化、首次发生雷暴方向、地闪密度等进行了分析.基本揭示了该地区雷电的发生特征,发现一年中雷电主要发生在夏季,一天中雷电主要发生在下午及傍晚,地闪密度高于中国平均密度.对该地区雷电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发生过多起由雷击引起燃油箱点燃而造成的灾难性事故,因此FAA针对燃油箱点燃增加25.981(a)(3)条款,要求提供三重防护。然而,条例更改后飞机上一些结构不能直接符合该条款要求。本文针对飞机燃油箱结构闪电的点燃防护开展研究,给出不同情况下闪电防护的适航符合性方法,重点介绍了无法通过设计直接符合时所采取的方法,为飞机燃油箱结构闪电防护符合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11年浙江省雷电灾害事故调查资料、浙江省地闪监测资料,选取地闪密度、灾害频数、经济(GDP)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雷灾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作为浙江省各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对浙江省各市进行雷电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估,并结合GIS方法对浙江省进行了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区划,为有针对性做好防御雷电灾害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在接地研究中提出并研制的一种新的防直击雷设施,阐述了它的作用原理、性能及用途。计算了它用于10kV线路防雷的效果,用击距法对这种线路的击针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7—2010年石嘴山地区雷电探测资料,研究了石嘴山地区雷电活动的分布规律,对该区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雷电的强度以及雷电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石嘴山地区雷电发生密度较高的地区处于平罗县与惠农区之间,雷电活动的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雷暴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7—9月,7月活动最为频繁,一天当中主要在00:00—03:00和13:00—21:00活动频繁,雷电的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雷电活动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傍晚和凌晨时分.这些规律可为当地防雷减灾机构和各个单位防雷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民煤矿处于山岭空旷地带,大气和地理位置均较复杂,其主要建筑物,如副井的天轮架、风机,供配电系统和信息化网络设备等易遭受雷电侵害,时防雷设计工作要求较高.2010年该矿副井天轮架和信息显示屏均遭受过雷击,引起事故.针对利民煤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防雷改造方案,方案实施后运行至今.未出现过雷击事故,防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雷电的形成及其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防雷措施及其方法;纠正了习惯上对避雷针作用的错误解释;讨论了雷击部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08年山东电网输电线路雷击跳闸情况和山东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雷电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两者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防雷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局域网设计中的防雷安全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局域网设计中的防雷安全技术,分析了雷击的危害、雷击的方式;并分析了雷击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几种方式,针对这些入侵方式提出相应的防雷设计方法,结合实际的网络防雷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给出了在局域网设计中的防雷保护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雷电通道负地闪放电过程,借鉴前人研究的动力学模型,并结合磁流体力学方程组提出了雷电通道的磁流体动力学模型并对其径向展开方程进行求解、分析与讨论,得到影响雷电通道径向扩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建立雷电活动专家分析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雷电活动专家分析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点,并展示了应用成果.实践证明,雷电活动专家分析系统能够为调度运行、防雷设计与评估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提高江苏电网安全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金属板屋面的防雷是工程处理上的一个难题,只有在充分了解雷电的形成及其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综合技术,选好屋面的避雷形式,做好引下线工作,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人身、设备有可靠的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型多雷达阵地很容易遭受直接雷击、难以防护特点,分别利用传统避雷针及主动式防雷器,设计了三套防直击雷保护方案.通过对避雷针数量和安装高度的优化配置,较好地解决了多针防雷铁塔对雷达信号的影响.由分析、计算及仿真研究,得出利用主动式防雷器的方案为最佳方案.该方案解决了导弹、电子对抗、技侦等类似大型军事阵地的防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