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重建术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6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盆底重建术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出血量(118.37±36.62)mL、手术时间(85.21±19.42)min、住院时间(4.10±0.82)d、尿管留置时间(3.11±0.79)d,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子宫脱垂、性生活质量与尿失禁治疗有效率91.18%、85.29%、76.47%,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疗效显著,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盆底肌力恢复,提升性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技术对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疗效评价,为临床提供疗效评估。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治疗的盆腔器官脱垂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每组65例。通过盆底超声对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手术前后超声监测的相关指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能有效监测出患者手术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如Valsaval动作:膀胱后壁距离术前(-34.08±15.88) mm、术后(-3.56±10.34) mm等指标的变化。结论盆底超声可用于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器官脱垂疗效的初步评估,可为盆腔脏器脱垂的诊断、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盆底悬吊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50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壁修补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则进行盆底悬吊术.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制作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进行术后恢复调查.结果 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随访,研究组患者复发1例,对照组患者复发2例,无明显差异;于术后3月、6月,研究组PFDI-20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盆底悬吊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显著,明显改善预后,提升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盆底重建术对治疗盆底脏器脱垂的疗效。方法分析25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重建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时间(90±25)min,出血量(50±12)min,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d恢复自主排尿,3~5d出院。术后随访,有1例网片侵蚀,有3例性交痛,有2例发生压迫性尿失禁。结论盆底重建术时治疗盆底脏器脱垂的有效术式,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在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的治疗效果,评价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在我院数据库中选择时间段2015年6月-2018年11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次实验要求录入其中6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作为本次实验样本。对所有患者选用国际随机数表分组法,将两组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方案进行康复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探究生物反馈疗法疗效。结果结果显示,在完成本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相较于对照组患者70.00%来说更优,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对盆底功能障碍进行治疗时,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子宫脱垂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并且还能使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1月江西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定期规定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对照组则实施仅在诊断时及治疗疗程介绍时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规律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膀胱充盈状态下盆底超声指标结果变化,分析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统计静息时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膀肌尿道后角度高于对照组,膀胱颈耻骨联合距离高于对照组,膀胱尿道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3、18.552、21.415,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指标中最大尿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膀胱顺应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50、24.877、18.856,P<0.05),观察组静息时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5.600,P<0.05)。结论:针对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7.
盆底器官脱垂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对女性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盆底器官脱垂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且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别介绍了前盆腔重建术、中盆腔重建—骶骨阴道穹隆悬吊术、后盆腔重建—阴道后壁修补术,对不同的术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妇产科医师必须综合患者的各项评估指标,权衡各种术式的利弊,并结合患者自身意愿,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检查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盆底重建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2%,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且手术指标及复发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疗效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底重建术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23例具有不同程度缺陷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聚丙烯网片进行盆底重建术。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DF-Q)分度法评价手术效果,调查其术前、术后的脱垂生活质量量表(P-QOL)评分,作为疗效的主观评价指标。结果盆底悬吊术的手术时间为(72±20)m in,出血量为(88±39)ml,所有患者在术后3~7d出院。123例患者PDF-Q分度明显改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P-QOL量表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2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发现网片暴露4例,10例术后复发。结论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疗效确切,手术方法简单,短期疗效肯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盆底重建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取笔者所在医院产科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诊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46例为分析对象,根据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方案差异,将其以每组23例分为对照组与重建组,对应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保守治疗、盆底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结果在完成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其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以及盆底功能障碍评分进行评估,重建组患者所得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子宫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以及盆底肌力恢复等,重建组患者各项有效性均更为优越(P0.05);记录重建组患者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出院时间等,所得数据均在令人满意范围内;重建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3%(1/23)。结论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盆底重建术方案治疗相对于保守治疗手段能够更有效地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手术对患者机体影响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66-6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产妇4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独盆底康复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20)、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产妇的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肌电压、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产妇的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产妇的盆底Ⅰ类、ⅡA类、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持续收缩时间均显著长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产妇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肌电压、盆底肌张力评分升高幅度、尿失禁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较单独盆底康复治疗更能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7人。观察组采用标准的盆底肌训练,每周进行2次,5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完成相关健康教育和练习产后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盆底肌力测定以及评价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0%和89.4%,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9.6%和78.7%,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7.4%和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盆底肌训练与盆底电刺激在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98例的足月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随机原则分为三组,即对照A组30例执行盆底肌训练,对照B组30例执行盆底电刺激,观察组38例给予盆底训练联合盆地电刺激,对比三组产妇康复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康复治疗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A、B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观察组产妇静息压、盆底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产妇分娩后通过联合盆底肌训练与盆底电刺激康复治疗,有助于提升产妇产后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浏  张妤  卫兵  王文艳 《安徽医学》2015,36(5):522-525
目的 探讨3种盆底康复训练方式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足月妊娠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产后第42天经与产妇详细讲述治疗方法后,征求产妇意见进行分组.A组行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家庭阴道哑铃治疗;B组行家庭阴道哑铃治疗;C组行盆底肌锻炼即Kegel运动.治疗3个月后检查3组患者盆底肌力.结果 治疗3个月后3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辅以阴道哑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5.
女性正常盆底与盆底脱垂性疾病MRI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力排便时正常妇女与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试验组)各60例进行盆腔动态MRI,采用梯度回波二维FLASH T1加权快速扫描序列采集屏气期间静息和用力排便时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和盆底形态,比较盆腔在用力排便时对照组与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变化.结果用力排便时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显著,与对照组比较膀胱颈下降(P<0.01)、子宫颈下降(P<0.01)、肛直肠连接下降(P<0.01)和盆膈裂孔膨胀(P<0.01).试验组检出膀胱膨出29例、子宫颈脱垂36例、盆底疝27例、直肠前突11例和会阴下降综合征39例.对照组仅发现4例肛直肠连接过度下降和3例轻度膀胱膨出.结论盆腔动态MRI可用于准确评价用力排便时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常发生多个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63-69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期间接诊的9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将其按不同治疗方案分组,即治疗组(盆底肌肉训练+盆底重建术)、对照组(盆底肌肉训练+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PDF-Q分度、PFDI-20评分、盆底肌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PDF-Q分度情况改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FDI-20评分和盆低肌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FDI-20评分和盆低肌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可促进患者恢复盆底肌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6例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egel组34例及康复训练组32例。对照组给予提肛法训练,康复训练组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尿失禁发生情况及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尿失禁情况、性生活质量均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且康复训练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提肛法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及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分娩且产后42d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286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经指导行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产后6个月、1年检测两组盆底功能;并采用采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产后3个月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颈下降值(BND)。结果:治疗组产后3个月BND、PUVA-R、PUVA-S、UVJ-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SD-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AP指示点(cm)及阴道动态压力(cmH2O)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逐渐增强,Ⅴ级患者比例逐渐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可有效提高盆底功能,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盆底肌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肌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非脱垂子宫良性疾病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PFMT,试验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采用会阴肌力测试法、盆底肌电值参数对术后3、6和12个月的盆底功能进行评估,观察比较不同治疗时间段出现下尿路及肠道症状情况,采用盆底功能影响调查问卷(PFIQ-7)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2组患者的生命质量。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一类、二类肌力OR值分别为2.962、2.636;术后3、6和12个月快慢肌比较,P时间<0.001、P组间=0.003、P交互=0.001;P时间<0.001、P组间=0.033、P交互=0.024;P时间<0.001、P组间=0.001、P交互=0.011。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出现下尿路及肠道症状情况较术后3个月减少,试验组此类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合理的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改善盆底肌功能状态,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治疗效果更佳,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路雪  金芮伊  甄学慧 《当代医学》2021,27(31):84-87
目的 探讨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电值及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采用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力、盆底肌电值及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尿失禁程度发生率(7.50%)均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 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及盆底肌纤维肌电值,改善尿失禁程度,降低尿失禁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