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伟 《光明中医》2011,26(1):51-5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学"血证"、"衄血"、"葡萄疫"、"发斑"等范畴。中医将该病病机归为火、虚、瘀三方面,认为急性期多因火迫血行导致出血;缓解期多因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或瘀血阻络,血溢脉外所致。治疗上,急性期多以泻火止血以治其标,缓解期多采用健脾补肝益肾以固本,活血化瘀以宁其血为治疗原则。以此为治则,临证中多能执简驭繁,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辨证分型治疗过敏性紫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中医称紫癜,是因外感时邪,热毒内蕴,气血亏虚,统摄无权,阴虚火旺,血随火动,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属于血证范畴.本病与中医学中阳斑、斑疹、葡萄疫较相似;若出血明显时,可归属于血证.病之初期多为风热动血或湿热痹阻的实证,病久者多属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的虚证.  相似文献   

3.
郑利平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74-1775
过敏性紫癜,中医称紫癜,是因外感时邪,热毒内蕴,气血亏虚,统摄无权,阴虚火旺,血随火动,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属于血证范畴。本病与中医学中阳斑、斑疹、葡萄疫较相似;若出血明显时,可归属于血证。病之初期多为风热动血或湿热痹阻的实证,病久者多属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的虚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寒温统一,内外统一的角度,探讨流行性出血热血证的病机及证治。提出疫毒伤络为其血证的基本病理;五淫(疫毒)动血为其血证的外感因素;邪阻三焦,气逆血乱为其血证的内伤因素。并从营卫不和与斑疹;水血互患与蓄血;气逆血乱与出血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血证证治,且举病例数则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 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五、六十年代治疗本病的报道屡见不鲜,今就七十年代以来中医药为主治疗本病的进展情况作一概述。一、辨证分型早期有人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归于祖国医学的“葡萄疫”一病;近年认为本病属祖国医学的血证、发斑、虚劳等范畴。发病机理是由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而致迫血妄行,或因气不摄血、瘀血停滞,血不归经有关。多从气血、脏腑入手辨证分型。一般主要分:血热型、阴虚型、气虚型三种。其中有分二型者,有分五型者(分  相似文献   

6.
介绍蒋益兰教授治疗肿瘤血证的经验。蒋教授认为瘀血是肿瘤血证的本因,主张治疗应从气、血、瘀论治,以化瘀止血为主。其认为肿瘤血证主要分为气滞血瘀、热盛迫血、气逆失血、气虚不摄、气陷失血五大证型,分别以柴胡疏肝散、蒲丹止血方、小乌沉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治疗,随症加减,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寒温统一,内外统一的角度,探讨流行性出血热血征的病机及证治,提出疫毒伤络为其血证的基本病理,五淫(疫毒)动血为其血证的外感因素,邪阻三焦,气逆血乱为其血证的内伤因素,并从营业不和与斑诊,水血互患与蓄血,气逆血乱与出血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血证证治,且举病例数则说明.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为主要表现。依据起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临床以慢性为多,病势缠绵难愈。在中医学中多属“虚劳(髓劳)”、“血证”、“血虚”范畴。此“劳”为劳损、损伤,“髓”即骨髓。因骨髓受损,髓不生血,故称“虚劳”。正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云“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  相似文献   

9.
益气摄血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多从气血相关的理论进行论治,气不摄血证是ITP临床常见的证型,补气摄血法是常用的治法。与西医相比,中医补气摄血的思路更好的抓住了止血这一关键矛盾,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达到标本兼治而副作用小的治疗目的。对ITP的研究,应探索与ITP证候具有特异性的关联性指标,尤其慢性ITP,临床多表现为气不摄血证,应从中医气血相关理论,结合现代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深入探索ITP气血相关的物质基础以及气不摄血证的形成过程,验证益气摄血治疗ITP的临床疗效,阐明益气摄血治疗ITP的疗效机理,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引起血液和血浆外渗至皮下、黏膜下和浆膜下而出现皮肤或黏膜损害。本病好发于下肢,临床上以皮肤或黏膜发生紫红色瘀点,伴关节疼痛、腹部症状及肾脏损害为特征。中医称过敏性紫癜为"葡萄疫",其病因病机为风湿热毒邪气袭表、饮食所伤、肝肾阴虚及气不摄血。针对其病因病机及临证将其分为风热伤络型、血热妄行型、湿热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气不摄血五种证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此外亦包括针灸治疗及外治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金匮要略》出发,以历代文献为基础,旨在还原干血病的疾病样貌,探索其证治规律。本文认为,干血是疾病名亦是病理产物,起于虚劳,因劳致瘀,又因骨蒸、血虚火动、瘀热及欲火,煎熬瘀血而成。干血病的治则主要有消蚀干血法、清热滋血法及下血逐瘀法。按照病变范围分为全身干血证(干血痨)及局部干血证,其兼证分为干血兼水证及干血兼气证(干血气)。本文初步梳理干血病证治思路,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防治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是以血栓、栓塞、广泛出血、休克和溶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相当于中医学温病热入营血、气血两燔 ,或内科瘀证、血证、厥脱证等范畴。本文拟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探讨 ,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1 DIC的病机及临床特点笔者认为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机在于瘀阻脉络 ,气血运行障碍。病理特点有四 :(1)瘀血内停 ,脉络受阻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2 )瘀血不去 ,血不归经 :瘀血已成之后 ,留而不去 ,则血脉不利 ,血不归经而外溢 ;(3)气随血脱 ,无以摄血、行血…  相似文献   

13.
华东医院老中医乔仰先对内科杂病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血证方面,尤有心得。乔老治疗血证,善于通察整体,细审阴阳,辨证入微,既撮其要綮,又兼顾各方。对于血暴出者,用药精专,固气止血,以救燃眉之急;对于慢性出血,多缘阴阳之偏,气血不相为守者,则重在审因治本,随证之虚实寒热,而运用清火调气、补阴配阳、寒温并济、行止互用等治则。兹就乔老有关血证的部份学术经验,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整理如下。清火调气乔老深悟张景岳“血动之由,惟火与气”之论:气为血帅,火由气生,患血证之人,未有气不病者;气病及血,血乃淫泆离经。其宗《圣济总录》“血之行留,  相似文献   

14.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治血证见长,撰有“血证论”等书,对血证病机的阐发及其治疗多具创见。本文试就书中“治血必治气”的学术观点,探讨如下: 阳气统阴血治血必调气唐氏依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血两者,气占主导地位。他说:“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产血》)“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脉证死生论》)。在阐述血证病机方面,他认为血证的发生均与气病有关,没有血病而气不病者。“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  相似文献   

15.
高萍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5):287-288
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是一组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功能衰竭 ,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 ,该病当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虚、血证等证的范畴。1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 ,血液的生成依赖于饮食水谷中的精微物质 ,经过脾胃的运化 ,肺气的宣发 ,营气的参与 ,注于心脉之中化生为血液。同时由于肾藏精 ,主骨髓 ,精血可以互相转化 ,故血的来源与肾精的关系紧密 ,也就是说精可以化血 ,血也可以化精 ,在肾精充足的情况下 ,血液才旺盛 ,肾精不足时则血液亏少。再障的病因不外六淫、七情、饮食不节、房劳过度、…  相似文献   

16.
肖慧中 《光明中医》2011,26(6):1170-117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中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及药物,西医主要以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和脾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学无此病名,多数学者将其归入"血证"、"发斑""衄血""葡萄疫"等范畴,认为本病与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肾阳虚、气不摄血、气血两虚或瘀血内阻有关,据此分型治之。  相似文献   

17.
<正>过敏性紫癜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以广泛毛细血管炎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过敏性紫癜在祖国医学属"血证"范畴,与中国典籍记载的"肌衄"、"葡萄疫"、"斑毒"相似,其病因病机多认为是外感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热伤血络而迫血妄行;或脾虚气弱、血失统摄、血不循经而致。故治疗上多采用祛风散邪、清热凉血、益气摄血之法。然笔者认为疏肝理脾、补肾活血之法,在本病  相似文献   

18.
“干血劳”,为虚劳证侯之一,多见于妇女。其病因病机与主要证侯是:多因失血过多,过淫精竭,产多乳众,精耗血枯;或因脾胃久虚,津血难生,肝肾断源,血枯经闭。血枯则生内热,越热越虚,虚邪易入,久虚肌瘦,名曰“风消”。血枯血热积久,肝肾精血俱耗,新血难生,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经绝”,亦称“妇女干劳”、“干血劳”。故临床可见面目暗黑或面色  相似文献   

19.
慢性血证是临床常见病,可出现咳血、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状,多见于虚实夹杂证,由于长期慢性失血,进一步损耗正气,使病情缠绵、反复难愈.温阳法治疗血证,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证,这类出血证多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摄纳无权,血液不循常道所致.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所描述的肺虚寒血证,"秋脉……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1].中医对慢性虚寒血证的治疗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桃花汤治疗少阴病下血[2].《金匮要略》中的柏叶汤、黄土汤[3]等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0.
<正>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儿童和青壮年女性较多见。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证”、“发斑”、“虚劳”、“葡萄疫”等范畴。以皮肤和粘膜淤点、淤斑或内脏出血,血小板数绝对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概述如下: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同病异治本病根据临床发病情况,一股分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多以心胃火燔、迫血妄行证为多见,治宜清热凉血、祛淤生新,方用: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羊蹄根、杜秋石等为基本方。慢性型:气阴两虚、血失统摄证较多,治宜益气养血、补肾填髓,药用,红参、熟地、黄芪、当归、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