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视角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演化的理论逻辑,认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构建、高快速交通网络的完善、高品质集约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等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特征是推动区域内小城镇加速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四方面外部因素与小城镇自身资源禀赋的结合使得长江三角洲当前小城镇的发展加速呈现为三种类型:都市一体化型、区域增长极型、公共服务中心型。区域内非都市一体化类型的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将主要表现为三种趋势:成长为拥有综合功能的小城市;发展为兼具特色和活力的旅游服务型聚落;成为承担广大农村地域服务职能的公共设施中心。  相似文献   

2.
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影响下,古代中国开凿了大量的运河,这些运河与自然水系相联通,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在历代建设中形成了自然—运河—聚落的整体系统。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运河系统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系统发展进行解析。首先概述扬州自然环境变迁下运河水利的动态演变,而后从运河系统组成与水利运行两方面对于运河系统进行解析,然后分析运河系统对区域内聚落布局与聚落空间营建的影响。最后以明清扬州城为例,从运河走势与城市轴线形成、山水节点与城市秩序营建、水运交通与基本骨架、运河文化与公共空间发展四方面对于扬州城—运景观体系进行解析,为运河遗产保护、地域特色发展、山水城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1)
山东段京杭大运河的开发促进了山东运河地域的经济繁荣,带动了沿线各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也构成了沿岸具备地域文化的特色民居景观。该文通过对山东济宁段运河民居建筑的历史脉络、聚落布局、民居类型与形式、民居现状与民居设计等方面的分析,探讨运河民居的形式与特征,认为现代民居设计应该继承与创造性地利用传统民居形式,保留城市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目前,城镇化加速发展,人口聚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出现了突发社会灾害。文章从城市交通韧性化的角度出发,结合突发事件的急迫性和特点,分析交通规划以复杂的动态系统来控制时间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作用和挑战,总结了城市交通规划中系统韧性化分析的要点,并从城市组群、区域及社区的防灾应急措施及物资保障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建立韧性化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议,以期有效防止突发事件的影响扩大化,为下一阶段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人防交通规划、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与灵魂,大运河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对运河沿岸聚落形态的研究有利于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该文选取大运河天津段三岔河口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元、明、清时期运河聚落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探究运河聚落发展的动力机制,挖掘并弘扬运河文化,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为全段大运河沿岸聚落形态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最为伟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之一,其沿线的村镇聚落更是反映运河流域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类社会活动的典型载体,并因运河荣衰而呈现出独特的演化规律。本文聚焦于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历史文化名镇,通过实地踏勘、历史考据、空间图解等方法,重点梳理和揭示其演化主线、阶段划分、特征规律和动因机制,为古镇价值特色的进一步发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益  王成武 《山西建筑》2007,33(26):64-65
分析了三环路与成都市交通网络的关系,分析了三环路与城市整体空间、市民生活的关系,研究了三环路应该具备的功能,从三环路的特色景观段、特色节点沿线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三环路沿线景观概念性规划,从而推动城市景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了城市区域化、城市区域以及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认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演化主要包括模式、形态与功能演化,空间结构模式演化一般呈现单核极化→双核整合→多核网络模式的空间过程;空间结构形态演化大体呈现放射长廊→多轴线引导→同心圆圈层→反磁力中心组合形态的演化过程;而由于城市区域发育阶段的不同,使空间结构衍生出指示、组织、优化和载体等功能,并认为资源环境空间约束、技术进步支撑效应、要素集聚-扩散、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制度与规划引导等是驱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交通导向的环杭州湾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交通作为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群体空间建构的重要载体,尤其现代快速交通更是城市群体空间有序发展和合理组织的关键,在回顾区域交通与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历史演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快速综合交通条件下的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功能发展鼎盛,激发了沿线聚落活力,促生出一批具有独特地域人文特征的运河城镇.以山东临清古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地图判读法、系统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籍文献,对比历史舆图,借助ArcGIS地图配准,剖析古城山水形胜特征,挖掘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研究表明:受区域水系变迁、运河漕运变化和城市...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中国遗产行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 下,大运河遗产应被作为线性文化景观以及所在区域水文化 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整体认识。以19世纪末浙东运河及 其所在的宁绍平原为样本,探析适应环境的浙东运河河道主 干特征,并对运河与周边天然环境、城镇环境以及农业环境 形成的空间格局以及产生的过程联系、功能价值进行剖析, 也揭示了运河塑造与强化区域景观独特性的作用,并归纳了 大运河环境关联机制解析的原理性框架。最终,从多种全线 连贯策略、多类型沿运环境规划策略以及依托运河构建全域 自然与文化资源网络3个层面对当下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 与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常媛  郭巍 《风景园林》2020,27(11):16-22
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以姚江水系为基础,沟通钱塘江流域和甬江流域,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体现出运河开发对自然基底及人文景观发展的影响。从姚江河谷段浙东运河的开发沿革以及运行调控机制入手,分析典型聚落的山水形势、发展演变、景观结构,最后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对姚江河谷地区运河遗产的保护和构建山水城市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琛 《华中建筑》2007,25(6):163-166
阐述了在自然地理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的分布特征;介绍了在运河的重要作用下,沿岸聚落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典型实例,分析了由粮仓、码头、江运交汇处等原因形成的聚落,进一步总结出运河沿岸聚落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运河水系、城市格局和产业布局的长期演化与变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动态关联?这是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在开展之前、所必须面对和破解的一项课题。本文聚焦于在历史视野下运河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联,通过"三脉并重"的研究策略和"历史性地图"解析发现:常州的城市格局、产业布局和运河水系的关系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前运河时期、大运河时期、后运河时期和新运河时期4个阶段;其中运河水系经历了从形态演变到功能演替的变迁,城市格局经历了从内生式发展到外延式扩展的变迁,产业布局则经历了从运河指向到综合指向的变迁,而三者之间互动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形成,互动单一"到"内在关联,面临挑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蒋鑫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9):34
作为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类型和人居环境支撑系 统,运河不仅满足了漕粮物资的运输需求,沿线区域还形成了 以运河水利为支撑的传统风景体系。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淮扬 运河沿线区域,首先梳理阐述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环境基础与 历史演变过程,然后解析运河水利作为支撑系统的整体运行机 制与结构单元,最后分别从城郊水利景观、城池园林景观、邑 境文化景观3个层面深入探讨运河水利对于淮扬运河沿线区域 传统风景体系的渗透影响和表现特征。旨在整体系统地解读运 河水利支撑影响下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逻 辑,以期从新的视角为运河景观的复写和运河遗产的转化利用 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京杭大运河["2011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17日首次发布了"全球十大休闲范例城市"的名单,杭州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城市。"]"申遗"日渐临近,运河的全方位保护与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在杭州,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成为继西湖之后又一个城市热点,运河沿线休闲设施相继落成,成为城市休闲廊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问题出发,以设施"主题化"为视角,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不同年龄段市民休闲活动的特征,解析休闲人群对休闲设施的需求,探讨运河休闲空间"主题化"的营造策略,以期对提升运河休闲的吸引力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景观规划从城市整体设计出发,将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机融合,把京杭大运河环境整治与城市发展的功能延伸相衔接,合理地进行景观规划及空间形态的设计,形成既具有个性特征又不失地域文脉关联的无锡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8.
The urban system has been a prevailing research issue in the fields of urban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Not only d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ies in the city system exist in the form of rankings, but also in a more general network form. Previous work has examin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system in terms of its separate industrial networks, such as in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but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compare different networks. To rectify this situa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reveals the spatial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hina's urban system by comparing its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urban networks, thus providing new avenues for research on China's city networ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two networks relate with each other by sharing structural equivalence with a basic diamond structure and a layered intercity structure decreasing outwards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A decoupling effect also exists between them as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ntributes to a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while the economic network promotes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The la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ment bot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networks, and the gap between them can be shortened by related policy refor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相似文献   

19.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作为城际交通 运输系统中的主要基础设施,对区域空间结 构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以区域轨道交通客 运车流组织联系为切入点,从中心性、脆弱 度、子群分布、通达性格局四个方面出发,对 成渝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结构的组织特征和 演化进行了认知。结果表明:一、中心性,轨 道交通网络密度达到历史最低值,网络化空 间格局初步显现,城市资源控制力分层明显; 二、脆弱度,轨道交通网络脆弱度各时期不 稳定起伏,至2014年,网络稳定性达到最强; 三、子群分布,不同时期的轨道交通网络城市 子群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已初步形成成德绵 乐城市带、渝东南和重庆大都市区三大紧密 联系的城市子群;四、通达性格局,网络连通 性能、扩展潜力和整体交通可达性达到历史 最优水平,可达性居首位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 经历了“荣昌—内江—资阳—重庆主城—潼 南”的动态演化过程;五、阶段划分,成渝城 市群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可分为稳步建设、完 善优化、扩展延伸和网络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