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对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的患者65例,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的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患者的护理,观察组实施出院准备计划.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鼻饲管的时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吞咽相关生存质量(SWAI-QOL)得分.结果:出院后1...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病人鼻饲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永能 《现代护理》2006,12(9):811-812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期常因昏迷、球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本文主要针对脑卒中病人鼻饲时置管的时机、种类、方法、鼻饲液的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吞咽康复护理等方法进行综述。1置管时机、胃管种类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如果昏迷、球麻痹不能自行进食,容易导致营养缺乏、水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而加重病情,甚至死亡,为保证病人身体所需营养,维持机体内、外环境正常,为神经康复,病人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鼻饲管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3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为研究组选用聚氨酯鼻饲管(PUR),32例为对照组选用普通硅胶鼻饲管.记录2组患者鼻饲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PUR组误吸/吸入性肺炎、鼻饲管堵管及鼻粘膜损伤的发生率较普通硅胶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鼻饲患者腹胀、腹泻、代谢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氨酯鼻饲管减少了鼻粘膜损伤、误吸/吸入性肺炎、鼻饲管堵管等鼻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临床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梁淑仪 《全科护理》2012,(4):318-319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鼻饲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47例急性脑卒中鼻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方法置鼻饲管,观察组24例给予护理干预,进行插管前、插管时及插管后护理。鼻饲治疗后,观察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代谢性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病人鼻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减少急性脑卒中鼻饲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聚氨酯鼻饲管与硅胶鼻饲管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中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舒适度情况。方法将80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与对照组38例,实验组患者给予聚氨酯鼻饲管插管鼻饲,对照组患者给予硅胶鼻饲管插管鼻饲。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舒适度。结果实验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5%,对照组为60.5%,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为(12.2±2.3)min,对照组为(15.6±2.5)min,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插管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氨酯鼻饲管较硅胶鼻饲管更适用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其置管一次成功率高、置管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叶柳莺  韩丽娟  张爱凤 《护理研究》2007,21(16):1470-1471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期常因昏迷、延髓性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h~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营养。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但置管时,由于脑卒中意识障碍的病人不能配合,常导致产  相似文献   

7.
林笑芳 《全科护理》2012,10(25):2337-2338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急性期病人常因出现昏迷、延髓性麻痹等原因而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h~72h插入胃管进行鼻饲,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之一。鼻饲是将鼻饲管经鼻孔进入胃内供给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以营养丰富的流食,保证机体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鼻饲管非计划拔管原因,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对神经内科2017年1—12月住院行鼻饲管留置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用一般护理措施。对2018年1—12月神经内科住院行鼻饲管留置的105例患者,在一般护理措施基础上增加其他护理措施。比较2017—2018年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2017年发生非计划拔管23例,非计划拔管率25. 56%,2018年发生9例非计划拔管,非计划拔管率8. 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取多种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脑卒中患者鼻饲管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9.
许春花  赵玉华 《全科护理》2021,19(9):1208-1211
目的:评估改良鼻饲管置入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月住院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半卧位改良鼻饲管置入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管置入法,观察、记录两组病人的一次插管成功率、操作用时、并发症(呕吐、呛咳、黏膜出血)发生率、置管前后心率及收缩压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操作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置管后心率及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鼻饲管置入法较传统法一次插管成功率更高、操作更快、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也是目前人类疾病3大死亡原因之一[1].脑卒中急性期常因昏迷、延髓性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以及药物的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 h~72 h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信在脑卒中鼻饲管带管出院病人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卒中后鼻饲管带管出院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出院后给予定期电话回访及门诊咨询,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病人纳入微信群,通过微信的传输及视频功能对带管出院病人导管维护、预防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拔管时机等进行延续护理。[结果]观察组鼻饲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45.0%(P0.05),病人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可以通过微信视频及时判断拔管时机。[结论]通过微信对脑卒中鼻饲管带管出院病人进行延续护理,可以减少导管的相关并发症,及时判断拔管时机及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洼田饮水试验判断脑卒中病人鼻饲管拔管时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鼻饲置管病人2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病人置管至出院前或病人自行要求拔管,观察组病人置管后7d、10d、15d、20d、25d分别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判断病人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时拔管。[结果]观察组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食物反流误吸及置管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经研究,洼田饮水试验从置管7d开始判断拔管更有临床意义。[结论]采用洼田饮水试验作为脑卒中病人鼻饲置管拔除时机的判断标准,可以缩短病人的置管时间,促进病人自主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长期管饲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之一,5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常由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引起,脑卒中所导致的完全性假性球麻痹患者不能自行进食[2],需经鼻饲管给予营养物质,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及能量供给.一项针对存在咀嚼及吞咽障碍患者的队列研究[3]发现,10.5%的患者需通过鼻饲来维持营养.但长期管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本研究对40例脑卒中完全性假性球麻痹长期管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此类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留置胃管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常用的技术操作,通过胃管为脑卒中病人鼻饲,提供营养、热量及胃内给药等胃肠营养支持,是促进病人机体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如何快速、准确、安全地置入胃管,是广大护理人员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置管方法,我科选择了60例脑卒中病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置管方法,对其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预防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针对脑卒中鼻饲患者误吸发生的相关因素(意识状态改变、鼻饲管位置、体位不当、鼻饲管径、胃内残留量、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输注速度、喂养量与方法),对86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采取护理措施.结果 预防误吸发生的措施有保持气道通畅、妥善固定及监测胃管深度、保证准确卧位、严密监测胃内残留量、控制输入速度与输入量、定时监测气囊压力.结论 严格正规操作,严密监测,严格喂养可以减少肠内营养过程中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诱导吞咽插胃管法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期常因昏迷、延髓性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h~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营养。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但置管时,由于脑卒中意识障碍的病人不能配合,常导致产生强烈不适反应,且一次成功率极低。  相似文献   

17.
Williams  J  李杏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2):204-205
鼻饲管越来越多地在医院和社区的病人中特别是在那些患脑卒中的病人中使用。如何固定鼻饲管是一个问题,此文描述该管新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合成胶胃管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脑卒中后长期鼻饲老年患者留置一次性合成胶胃管适宜的胃管更换时间。方法对7例严重脑卒中后长期鼻饲的老年患者胃管的留置时间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不同的置管时间对患者鼻、咽部黏膜的影响,以及胃管前端颜色、老化程度的变化。结果不同的置管时间对老年患者鼻、咽部黏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胃管前端颜色由黄色到灰色,老化程度由无到逐渐加重。结论需长期留置胃管鼻饲的严重脑卒中后患者,使用一次性合成胶胃管置管更换胃管的适宜时间为14 d,最长不应超过21 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5例由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干预14 d后分别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老年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45例老年脑卒中鼻饲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每次鼻饲时由护士手工推注鼻饲营养液;观察组22例,每次鼻饲时使用微量泵推注鼻饲营养液.鼻饲1周后送检咽拭子、痰、胃管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情况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鼻饲后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情况及发生吸入性肺炎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均较对照组少.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鼻饲时使用微量泵可减少食物反流,减少胃内细菌通过留置胃管逆向反流至口咽部定植的几率,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