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2 (MIP 2 )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全肝 ,5 0 %及 30 %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分别于术后 0 5 ,2 ,6和 2 4h处死大鼠 ,同时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 ,通过ELISA法检测血浆TNF α含量 ,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肝组织内MIP 2mRNA的表达 ,同时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1)血浆TNF α高峰出现于术后 2h ,全肝移植组在 2h显著高于 30 %肝移植组 (377± 12 6 ,81± 2 3,t=2 5 5 ,P <0 0 5 ) ;(2 )MIP 2mRNA的表达 :移植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1) ,均于 2h达到高峰 ,5 0 %肝移植组和 30 %肝移植组在 2 4h时点显著高于全肝移植组 (P <0 0 1) ;(3)病理学检查提示全肝移植组各时点肝组织学结构基本正常 ,5 0 %肝移植组于术后 2 4h时点可见肝窦扩张 ,而 30 %肝移植组于术后 6h时点可见肝窦扩张 ,2 4h更严重 ,并可见肝细胞胞浆内空泡形成。结论 小体积肝移植早期移植物内存在MIP 2mRNA表达升高 ,这可能与肝移植后肝损伤的发生有关 ,其表达高低与移植肝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2.
冷保存对大鼠部分移植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冷保存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分为Ⅰ组(肝切除组)、Ⅱ组(冷保存1h部分肝移植组)和Ⅲ组(冷保存8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各实验组生存率,比较各组术后1、6、12、24、48、72、168h肝质量/体质量比率、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结果Ⅰ、Ⅱ、Ⅲ组7d存活率分别为100%、90%、40%;Ⅲ组术后2~3d大鼠肝质量/体质量比率、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较Ⅰ、Ⅱ组明显偏低(P〈0.05);Ⅲ组术后12h内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较其余两组明显偏低(P〈0.05),48h才达高峰,至第7天阳性表达仍处高水平。结论长时间冷保存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大鼠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体积供肝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探索边缘性体积供肝大小的适宜范围,为研究小肝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提供一种易于复制的小动物模型。方法将192只大鼠随机分为全肝移植组、半肝移植组、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及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每组48只,分别建立全肝、半肝、小体积供肝和超小体积供肝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移植术后,4组各抽取24只大鼠用于观察存活率;抽取12只大鼠于移植术前,移植术后5、15、30、45及60min测定门静脉压力;另12只大鼠于术后24h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全肝移植组的7d累积生存率为100%(24/24),半肝移植组为87.5%(21/24),小体积供肝移植组为37.5%(9/24),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均于术后48h内死亡。全肝移植组术中开放门静脉后,60min内其门静脉压力稳定;半肝移植组大鼠在开放门静脉后,其门脉压力虽有小幅升高,但仍保持相对稳定;而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和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开放门静脉后,其门静脉压力均显著升高,15min时均达到高峰,之后该2组的门静脉压力开始回落,至45~60min时逐渐稳定。供肝的体积大小与开放门静脉后5(r=-0.942)、15(r=-0.947)、30(r=-0.900)、45(r=-0.825)和60min(r=-0.705)时的门静脉压力均呈负相关关系(P〈0.001)。肝移植术后24h,全肝移植组和半肝移植组ALT水平均低于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及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P〈0.05),且小体积供肝移植组ALT水平低于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P〈0.05)。供肝体积的大小与大鼠移植术后的ALT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85,P〈0.001)。结论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中,供肝与受体标准肝脏体积比(Gv/sLV)的安全界限为50%,GV/SLV为30%~35%的供肝可视为边缘性体积供肝,小于30%的供肝可视为超小体积供肝。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肝移植大鼠肝脏再生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6只)、UW 1 h肝移植组(48只)、UW 12 h肝移植组(48只).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大鼠内皮细胞抗原和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双染法检测肝实质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SECs)的增殖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flt-1、flk-1的表达;RT-PCR法检测flt-1 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 UW 12 h组肝实质细胞和SECs的BrdU标记指数均显著高于UW 1 h组(F=61.45,41.4,P<0.05).UW 1 h组和UW 12 h组大鼠肝实质细胞BrdU标记指数于48 h达高峰,而SECs的BrdU标记指数分别于术后72、96 h达高峰.UW 1 h组和UW12 h组大鼠肝移植术后VEGF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强.UW 1 h组flt-1及flk-1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强,阳性表达主要位于SECs,其表达高峰与SECs增殖高峰一致.UW 12 h组flt-1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弱(F=141.67,P<0.05).结论 flt-1表达下调是导致冷保存肝移植大鼠SECs再生高峰延迟,从而减缓移植肝脏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大鼠多器官Toll样受体4基因表达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肝、肺、肾及小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基因表达的变化 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00只,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盲肠结扎穿孔 (CLP)致脓毒症组和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治疗组。分别检测肝、肺、肾、小肠组织TLR4、TNF αmRNA表达以及组织、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的改变。结果 CLP后6~12h肝、肺、肾及小肠组织 TLR4mRNA表达显著升高达峰值(P<0.05或P<0.01);BPI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各组织内毒素 水平,CLP后12h肝、肺、肾、小肠组织和24h肾组织TLR4mRNA表达亦明显抑制(P<0.05或 P<0.01)。相关分析显示,肝、肺、肾组织TLR4mRNA表达分别与相应组织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组 织TNF αmRNA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LP后细菌内毒素可迅速侵入血循环和多种组织, 它对于诱导体内TLR4基因表达上调具有显著影响,而TLR4基因广泛表达可能参与了脓毒症的病 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建立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及肝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探讨提高大鼠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和存活率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Wistar大鼠(♀)分成三组:Ⅰ组大鼠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Ⅱ组Wistar大鼠(♀)TBI(11 Gy),4 h后输人SD大鼠(♂)BMC(8×107),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Ⅲ组Wistar大鼠(♀)TBI(7 Gy),4h后输入SD大鼠(♂)BMC(8×107),2 d后CTX(50 mg/kg体重)腹腔注射,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分别于BMT后10、20 d通过PCR方法检测Ⅱ组和Ⅲ组Wistar大鼠体内的SD大鼠源性Y染色体特异性片段.并比较3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生存率、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结果 Ⅱ组和Ⅲ组大鼠外周血均检测出SD大鼠源性嵌合体.DTH检查显示对SD大鼠产生免疫耐受.肝移植结果显示,Ⅰ组大鼠均在4~5 d死亡,而Ⅱ组和Ⅲ组大鼠1周存活率为80.0%和84.2%,但Ⅱ组的生存状况不如Ⅲ组.结论 应用7GyTBI+CTX+供体BMT可成功建立同种异体大鼠嵌合体模型,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大大提高肝移植术后大鼠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体积肝移植早期肺组织内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全肝、50%及30%体积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0·5、2、6、24h处死大鼠,同时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内iNOS的表达,同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iNOS表达:假手术组mRNA没有或微弱表达,各肝移植组表达增高,全肝移植组和50%肝移植组的表达水平在移植后6h时点均明显高于30%肝移植组(P<0·05);iNOS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基本一致。(2)病理学检查: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肝移植组出现肺间质明显出血充血,肺泡间隔明显增厚,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以移植后2h时点最为明显。结论肝移植早期肺组织内存在iNOS表达升高,可能与肝移植后肺损伤的发生有关,其表达高低可能与移植肝脏体积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营养对大鼠肝切除后肝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静脉营养对肝切除后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不手术,自由摄食;Ⅱ组65%肝切除后用中心静脉营养治疗;Ⅲ组术后门静脉营养治疗。实验第3,6日观察肝脏再生反应。结果 Ⅲ组肝重/体重、肝脏再生率、肝细胞有丝分裂率和DNA合成与Ⅱ组比差异有显著意义;Ⅱ,Ⅲ组术后胰岛素水平与Ⅰ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胰高糖素水平明显升高,且Ⅲ组明显高于Ⅱ组,致使Ⅲ组胰岛素/胰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P组),只开腹不阻断肝血流,I/R组和I/R-NAC组均阻断大鼠肝70%的血流,45min后恢复再灌注,其中I/R-NAC组再灌注前5min经尾静脉注射NAC300mg/kg。在再灌注后1、3、6、24h时,采取血液及肝组织,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脂多糖(LPS)、Toll样受体4(TLR4)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I/R组和I/R-NAC组ALT、AST及LPS的含量均在6h达高峰,但组内在各时间点比较,ALT、AST及LPS含量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同一时间点的ALT、AST及LPS含量均高于I/R-NAC组(P<0.05)。I/R组肝组织TLR4mRNA的表达从再灌注3h起明显增强(P<0.01),并维持高表达,而I/R-NAC组TLR4mRNA的表达在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P>0.05)。I/R组和I/R-NAC组TLR4蛋白表达在再灌注1、3h时类似于P组,但在6、24h时显著增强。结论TLR4参与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NAC可通过抑制TLR4mRNA表达而减弱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损伤的规律以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35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肝移植后4h组、肝移植后8h组、肝移植后16h组、肝移植后24h组,每组7只,其中假手术组只进行开腹和血管分离,其余各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相对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氧化损伤和抗氧化物的含量变化,分析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损伤的规律及特点。同时检验移植肝Nrf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肝移植术后8h,大鼠移植肝损伤最为明显,过氧化氢、羟自由基和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显著下降。随后,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物活性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肝脏损伤逐渐修复。肝移植术后大鼠肝组织Nrf2蛋白的表达从术后4h即开始明显升高,肝移植术后8、16、24h肝组织Nrf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结论大鼠肝移植术后8h肝脏损伤最为明显,而后逐渐恢复。移植肝的损伤程度与活性氧水平以及抗氧化物活性的下降趋势高度一致。而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与Nrf2的高表达上调了抗氧化物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 将雄性Brown-Norway(BN)大鼠40只随机分成肝移植组(BN→BN,n=16,共8对)、模拟移植组(n=8)、假手术组(n=8)和对照组(n=8),24 h后处死,分析肠道菌群构成、回肠末端超微结构变化、血浆内毒素水平以及细菌易位至肝、脾、肾和肠系膜淋巴结的比例.结果 肝移植术后24 h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加(P<0.05),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下降(P<0.05),移植组与模拟移植组存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的损伤;肝移植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P<0.01),细菌易位至肝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阳性率增加(P值均<0.05);与模拟移植组比较,肝移植组细菌易位至肝脏的阳性率增加(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和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可能与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所经历的缺血再灌注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分型对肝细胞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长征医院肝移植科收治的149肝癌病人,其中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病人74例,根据Ⅰ~Ⅳ癌栓分型标准相应分为Ⅰ~Ⅳ组,回顾分析各组病人生存时间及接受肝移植手术后的疗效.结果 无门静脉癌栓组0组(75例)、Ⅰ组(33例)、Ⅱ组(17例)、Ⅲ组(12例)、Ⅳ组(12例)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6.66%、84.84%、82.35%、66.66%和41.66%,1.5年生存率为68.00%、75.75%、70.58%,58.33%和16.66%,0~Ⅱ组各组间无明显区别(P>0.05),Ⅲ、Ⅳ组和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癌栓Ⅰ型、Ⅱ型,肝移植手术疗效与无癌栓组相近,明显优于Ⅲ、Ⅳ组.结论 癌栓分型有助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肝移植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门静脉血栓(PVT)的肝移植术中外科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肝移植患者2508例,共行肝移植2614次,其中253例术前并发PVT.并发PVT者的Yerdel分级为,Ⅰ级者104例,Ⅱ级者114例,Ⅲ级者29例,Ⅳ级者6例.根据具体情况对并发Ⅰ、Ⅱ级PVT者施行静脉血栓切除术、外翻血栓切除术或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并发Ⅲ级PVT者,18例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11例行外翻血栓切除术;并发Ⅳ级PVT者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结果 218例并发Ⅰ、Ⅱ级PVT者中,32例行静脉血栓切除术,52例行外翻血栓切除术,134例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均获得成功.29例并发Ⅲ级PVT者中,18例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均获得成功;11例行外翻血栓切除术,其中5例获得成功,6例失败.6例并发Ⅳ级PVT者中,3例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获得成功,3例取栓失败.253例并发PVT者肝移植术后6个月的存活率为93.7%,与同期无PVT的肝移植患者相比较(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发PVT者可接受肝移植,术中应根据PVT的Yerdel分级情况,采取适合的外科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的免疫调节特性,评价其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BMSC并鉴定其免疫表型。分别检测单纯的和用200U/ml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干预过的BMSC PDL-1、CD54、CD40、CD80、CD86、MHC-Ⅰ、MHC-Ⅱ的表达,并以此为调节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实验。以CFDA标识BMSC观察其在体内向肝脏归巢情况。两袖套法建立Lewis-Brown Norway(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实验分2组,对照组行原位肝移植术+输注生理盐水,实验组行原位肝移植术+输注BMSC。观察术后一般情况、肝功能、肝脏病理、微嵌合体形成情况。结果培养出的BMSC细胞纯度高。INF-γ能上调CD54、PDL-1、MHC-Ⅰ、MHC-Ⅱ的表达,CD40、CD80、CD86均为阴性表达。BMSC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淋巴细胞增生,INF-γ能增强其抑制作用。BMSC在肝脏实质内有多处定居。术后所有大鼠存活均大于14天。与对照组比,实验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好,嵌合体形成明显,肝功能改善明显、肝脏免疫排斥轻。结论INF-γ能增强B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BMSC能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减轻排斥反应。这为以后BMSC应用到临床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的几种处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73例次肝移植临床资料.773例中,107例病人有门静脉血栓,其中59例Ⅰ级;33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Ⅰ、Ⅱ级组行血栓切除或取栓术;Ⅲ级采用取栓术或肠系膜上静脉架桥的方式重建供肝门静脉;对Ⅳ级采用改良门腔静脉半转位术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重建供肝门静脉.结果 Ⅰ、Ⅱ级组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围手术期病死率为4.3%.Ⅲ级取栓组5例肝功能恢复良好,围手术期无死亡.静脉架桥组7例中有2例肝功能恢复不佳,围手术期病死率为28.6%.Ⅳ级组肝功能恢复良好,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 门静脉血栓已非肝移植禁忌证,根据血栓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重建门脉系统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PVT)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年5月至2008年6月实施的194例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存在PVT 24例,其中Ⅰ级12例,Ⅱ级9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中采取不同门静脉重建方式,结扎术前存在的门腔分流和粗大的侧支循环。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质量肝素预防性抗凝。术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供。结果 术后PVT发生率2.58%(5/194)。1例PVT经外科门静脉取栓、重新吻合治愈,3例置管溶栓、支架植入治愈,另1例仅表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未特殊处理。与PVT相关病死率为0。其余病例随访6~ 104个月,未见PVT。结论 理想的门静脉重建方式、结扎门腔存在的分流和术后有效的抗凝可以减少PVT的发生,多普勒超声监测能早期发现PVT,挽救移植物,避免再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三种供肝选取方法的比较来探索更简便、稳定的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以Kamada"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原位大鼠肝移植模型为基础,采取供肝冷灌洗后原位剪除肝叶的方法获取供肝,建立小体积肝移植模型,Ⅰ组以肝中叶作为供肝,Ⅱ组以肝右中叶+右叶作为供肝,Ⅲ组以肝中叶+右叶作为供肝,其中Ⅰ组及Ⅱ组供、受者体重相似,Ⅲ组供者体重比受者轻100~120 g.比较3个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各阶段耗时、术后肝功能以及移植肝组织损伤、排斥反应发生、手术并发症和受者存活情况.结果 Ⅲ组肝叶剪除时间为(8.8±0.7)min,明显短于Ⅱ组的(11.5±1.1)min和Ⅰ组的(10.1±1.0)min(P<0.01).3个组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及受者手术耗时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肝断面出血和胆漏并发症显著少于Ⅰ组和Ⅱ组;Ⅰ组肝后下腔静脉狭窄及血栓形成明显多于Ⅱ组和Ⅲ组(P<0.05).3组间术后第1、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总量和血氨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3组间肝损伤及排斥反应分级(Banff分级均为轻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0%、85%和85%,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的7 d存活率为62.5%,高于Ⅰ组的42.9%和Ⅱ组的47.5%,但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的存活时间为(12.0±2.3)d,长于Ⅰ组的(6.0±0.9)d和Ⅱ组的(7.0±1.3)d,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肝中叶+右叶供肝和供者体重低于受者100~120 g的方案能够简便、快捷的建立稳定的30%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而且能显著减少肝切除相关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of establishing a 30 % small-for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Methods SD rats were selected as the donors and recipients. Smallfor-size orthotopic live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Kamada's two-cuff method. Donor's liver was flushed via abdominal aorta and hepatectomy in situ was done.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40 pairs of rats in each): group Ⅰ , median lobe was used as graft; group Ⅱ, right of median lobe and right lobe were used as graft; group Ⅲ, median and right lobes were used as graft. The body weight of the donor was the same as the recipient in groups Ⅰ and Ⅱ , but 100~ 120 g less than in group Ⅲ. The operating time, 7-day survival and technical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se 3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ng time of hepatectomy was shorter in group Ⅲ than in groups Ⅰ and Ⅱ (8. 8±0.7 vs 11.5± 1.1 vs 10.1 ±1.0 min, P<0.01). The cold ischemia time of graft, the anhepatic time, the operating time of recipient and the transplanting successful rat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s. Compared with groups Ⅰ and Ⅱ ,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bile leakage and IVC strictur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group Ⅲ (P<0. 05). Other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s (P>0. 05). Group Ⅲ had more 7-days survivors and longer median survival tim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groups. Conclusion Small for donor body weight with median and right lobes as graft was a more effective and simple way of establishing a 30 % small-for-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with shorter hepatectomy time and less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8.
青藤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青藤碱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48只BN大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40 μg/g)和高剂量青藤碱组(80 μg/g),每组16只,术后第3天切取肝脏,分离、纯化肝脏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对树突状细胞OX6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Ⅱ,MHC-Ⅱ)和CD86等分子表型进行分析.RT-PCR测定细胞因子IL-12、IL-1、TNF-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树突状细胞表达的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结果 青藤碱处理组树突状细胞呈现不成熟的表型,树突状细胞表面MHC-Ⅱ和CD86表达显著下降.树突状细胞表达IL-12、IL-1、TNF-a mRNA和TLR4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青藤碱能明显抑制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静脉高压模型犬肺组织与肺动脉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正常家犬18只,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仅用于取肺组织和肺动脉标本)、对照组和门静脉高压模型组(采用部分结扎门静脉的方法建立患门静脉高压症犬模型并饲养12周),进行门静脉、肝上和肝下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实验。在术毕后取右下肺动脉和肺组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静脉高压犬肺组织内皮细胞、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均出现明显的病理性改变;肺泡隔纤维化明显,胶原纤维增生;肺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基膜明显增厚;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明显,部分脱落;肺动脉内皮细胞与中膜间隙明显增宽,内皮下水肿,内皮下胶原纤维增多。结论伴门静脉高压的肝移植犬肺组织和肺动脉的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变,这可能是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出现急性肺高压和急性肺损伤的超微病理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