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在稻田进行泥鳅繁育及养殖,并将鳅苗养成商品鳅,旨在探讨稻田养殖泥鳅的可行性。经421 d试验,养成10 g以上成鳅380kg,仔鳅2万尾,折合收入29.4万元/hm2,利润11.38万元/hm2。  相似文献   

2.
李玉芳 《农技服务》2011,28(5):681-681
从稻田改造、水稻栽培、泥鳅苗种培育、稻田商品鳅养殖、稻田捕鳅及种鳅越冬几个方面总结了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3.
美蛙稻田生态养殖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稻蛙共生养殖技术,美蛙产量达25 975 kg/hm2,产值达34.3万元/hm2,平均利润15.7万元/hm2。水稻平均产量8 000 kg/hm2,利润16 300元/hm2。该模式可缩短美蛙养殖周期,饵料系数由1.2下降至1.0,回捕率98%。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茭田套养泥鳅的经济效益,在大别山区茭白田中套养规格为400尾/kg的泥鳅苗种187.5 kg/hm2,经2010年4月29日至10月14日养殖,共捕获泥鳅823.5 kg,产值24 705元,平均产值18 575.19元/hm2,纯收入8 778.75元/hm2。  相似文献   

5.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秋季养殖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的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孵化箱和育苗箱,进行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稻田原位繁殖研究。结果表明,泥鳅人工催产率78.6%,受精率84.5%,共孵化出苗约18.24万尾,孵化率60.8%。经过13 d的培育后,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0万尾,育苗成活率16.0%。  相似文献   

6.
在面积4 hm~2的稻田中进行了晚稻-虾-鳅耦合养殖试验,利用冬闲稻田除野期间向稻田中移植水草,并根据克氏原螯虾和泥鳅的上市规格、生长周期、生活习性等特点,采用不同设备进行克氏原螯虾和泥鳅的捕捞与分离。结果表明,共收获晚稻30 210 kg、克氏原螯虾5 516 kg、泥鳅1 860 kg,平均渔获量1 844 kg/hm~2,平均利润40 852元/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降低草鱼池塘养殖生产成本,提高池塘水体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益,增强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示范推广作用.[方法]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开展了草苗种、泥鳅池塘双主养模式养殖试验.[结果]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8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60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以及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2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75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产出投入比均较高.[结论]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2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75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更容易被养殖者接受,更容易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进行稻田工程化养殖河蟹高产高效试验,结果显示:河蟹平均产量610.05kg/hm2,规格分布范围0.12~0.14kg,平均回捕率64.1%,平均利润2.85万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19。由此可知,推广稻田工程化蟹稻综合养殖技术,可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提高稻田水体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池塘集约化养殖泥鳅,不仅投入少,见效快,劳动强度轻,而且泥鳅发病率低,生长快,群体增产幅度高。2000~200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义丰镇花陇村养鳅专业户赵金忠,采取人工捕捞天然野生鳅苗与人工繁殖泥鳅苗种结合,利用6670平方米(10亩)稻田养殖泥鳅,稻田育蚓(水丝蚓,俗称“红虫”)养鳅,取得显著成效。2005  相似文献   

10.
仿生态池塘环境下泥鳅生长、存活和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合肥大圩农庄进行了人工仿生态泥鳅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的泥鳅全部达到无公害水产品的标准,等级上升,价格提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平均日增重0.257 g,平均成活率83.1%,平均利润50 654.40元/hm2,投产比1∶1.701,为当年人工繁殖苗种养成无公害商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是中国南方稻作区两种主要复合种养模式。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中CH4和N2O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价,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稻田综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规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估算。【结果】在水稻生长期间,稻鸭、稻鱼共作系统中CH4排放峰值均出现在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其平均排放通量均显著(P<0.05)低于常规淹水稻田;N2O 的排放通量在稻田淹水期间保持较低值,而在稻田落干后迅速升高。养鸭显著(P<0.05)提高了稻田N2O的排放,养鱼降低了稻田N2O的排放。2006和2007年稻鸭、稻鱼处理CH4和N2O排放产生总温室效应分别为4 728.3、4 611.0 kg CO2?hm-2和4 545.0、4 754.3 kg CO2?hm-2,其温室效应成本分别为970.89、946.81 yuan/hm2和933.25和976.23 yuan/hm2,明显低于CK的5 997.6和5 391.5 yuan/hm2。除去CH4和N2O排放产生温室效应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稻鱼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田增加2 210.64、4 881.92 yuan/hm2和3 798.37、5 310.64 yuan/hm2。【结论】稻鸭、稻鱼共作能有效的抑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其温室效应。因此,稻鸭、稻鱼共作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蟹489.6kg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kg,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458元增加1015.6元。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191.11元。  相似文献   

13.
童绍玉  赵靖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67-16970
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价方法,估算出楚雄坝子2009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田、旱地分别为209709.00、162967.66元/(hm2.年)。通过解译卫星遥感影像,发现1989~2009年楚雄坝子内城市扩张分别占用水田、旱地855、378 hm2。因此,2009年损失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1亿元。  相似文献   

14.
在宁夏贺兰县进行的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2009—2010年共培育扣蟹8 402.5 kg,平均单产484.5 kg/hm2,规格达5 g/只以上;2年共生产水稻141 800 kg,平均单产8 175.0 kg/hm2,产值4.03万元/hm2,纯利润1.6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65。扣蟹在池塘中暂养2个月左右,起捕率达到80%,说明其适应该地生长环境。2009—2010年共起捕成蟹30 037.0 kg,平均单产312.0 kg/hm2,规格达95 g/只以上;2年共生产水稻759 400 kg,平均单产7 911.0kg/hm2,产值4.72万元/hm2,纯利润2.0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73。  相似文献   

15.
樱桃番茄新品种红宝石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樱桃番茄红宝石是经过双亲组配、选择、鉴定和试验,育成的一个适宜保护地、露地兼用的早熟、优质、耐热和抗病的优良品种.该品种为高封顶生长类型,平均每穗8~10粒果,平均单粒重11g左右,果实椭圆形,均匀整齐,商品性好;产量3万~3.75万kg/hm2,最高产量可达5.25万kg/hm2左右;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8.3%左右、总糖4.86%左右和Vc230mg/kg,酸甜适口,综评上等;耐热,采收期长.在持续高温条件下,连续坐果能力强;抗病毒病,抗衰能力强.适于全国各地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现已在河北、内蒙、山东、山西、河南和北京等地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总面积达10 405hm2左右.  相似文献   

16.
2004~2005年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等地州市累计推广毕粳40、41粳稻新品种35 973.70 hm2,平均单产6 349.20 kg/hm2,比对照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38.69 kg/hm2,增幅9.27%;2年累计实现总产20 556.36万kg,新增稻谷1 269.53万kg,新增产值2 539.05万元,新增纯收益3 579.02万元,科技投资新增收益率56.69元/元,推广投资新增收益率73.70元/元,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22.11元/元。该粳稻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对贵州粳稻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油菜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项目区确定适合用种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油菜生产中播种量大、田间管理成本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低等问题,集成了免(少)耕栽培、机开沟、适期精量播种、一次间定苗、简化高效施肥、统一管理培育壮苗、机械联防蚜虫等为一体的高效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筛选出一系列早熟、优质、高产且耐旱性强的油菜品种‘云油杂2号’、‘云花油9号’,在云南省油菜产区和周边类似云南省气候的早熟油菜产区推广应用,带动了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高产创建样板面积680 hm2,平均单产3478.5 kg/hm2,比非示范区增545.1 kg/hm2,增18.6%,新增总产量37.07万kg,新增产值185.33万元;节支费用825元/hm2,总节支费用56.1万元,节本增效总额241.43万元,辐射带动大面积油菜产量均衡增产150~225 kg/hm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检验水稻盘育秧抛栽技术在我区的适应情况,寻求水稻生产新的高产节本增效途径,我们于1996、1997连续2a在西青区进行了水稻盘育秧抛栽技术试验研究项目,累计育秧面积0.8hm^2,实抛面积46hm^2。通过配套技术措施的实施以及加强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2a平均产量达453.6kg/(667m^2),较对照增产41.1kg/(667m^2),新增效益122.1元/(667m^2),累计新增效益8.4万元,累计节省用工成本2.76万元,总创效益达到11.16万元,达到了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晚稻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试验,研究了"红四方"控释肥对晚稻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常规肥料相比,"红四方"控释肥有利于改善晚稻的经济性状,如株高、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1.31 cm、0.18万株/667m~2、2.17粒/穗和0.41 g;施用控释肥与常规肥相比,稻谷平均增产59.49 kg/667m~2,增产率为15.8%,增加纯收入70.84元/667m~2。且控释肥优于复合肥,施用"红四方"控释肥料与施用复合肥相比较,平均稻谷增产31.16 kg/667m~2,增产率为7.71%,增加纯收入39.3元/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