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的起源及在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骨巨细胞瘤手术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巨噬细胞抗原(CD68)、波形蛋白、抗糜蛋白酶(AACT)、抗胰蛋白酶(ACT)以及溶菌酶的表达和分布状况。结果 多核巨细胞主要表达CD68、AACT、ACT以及溶菌酶,无一表达PCNA;单核基质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以纤维母细胞型占优势,主要表达波形蛋白和PCNA;组织细胞型主要表达CD68、AACT、ACT以及溶菌酶。结论 多核巨细胞并非肿瘤细胞,它可能来自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基质细胞中的纤维母细胞型为肿瘤的主要增殖成分,可能来自间充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电镜方法,以我室制备的抗骨巨细胞瘤(GCT)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GCF-5,对41例GCT及其它肿瘤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41例中的35例GCT标本与GCF-5结合呈阳性反应;除1例骨肉瘤细胞系(OS-732)细胞为阳性反应外,其它骨肿瘤均为阴性反应。经免疫金染色后电镜下,在阳性细胞表面可见金颗粒,证明GCF-5抗体是抗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GCF-5与GCT中部分基质细胞(STC)结合,除与一些双核细胞和核数少的多核巨细胞(MGC)结合外,与绝大多数的MGC不发生反应,但能与GCT体外培养、多次传代后的MGC发生反应。均支持本作者以前的观点,即GCT中的MGC与STC各自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细胞成分:肿瘤细胞和与肿瘤免疫有关的细胞,仅肿瘤细胞成分能在体外培养中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3.
应用单抗KP1观察骨巨细胞瘤细胞成分胡世平,高美钦,黄健文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单克隆抗体骨巨细胞瘤(GCT)是我国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在组织学上常被看作良性肿瘤。但有局部复发的倾向,少数发生良性肺转移。在光镜下,GCT包含两种细胞,既多核巨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各细胞成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细胞因子在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分离技术和体外细胞溶骨模型,检测GCT各细胞成分的骨吸收活性及TNFα和IL1对这种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溶骨模型中,多核巨细胞(MGC)的数目越多,45Ca2+的释放也越多;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C)组的45Ca2+值明显高于无细胞对照组(P<0.01),而与骨肉瘤细胞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此外,FC的条件培养液能大大增强MGC溶骨模型中45Ca2+的释放(P<0.01);原代单核基质细胞(SC)经TNFα处理后,其模型中45Ca2+释放明显增高(P<0.01),而IL1未见类似作用。结论:在GCT中,多核巨细胞具有直接溶骨的作用;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除直接溶骨外,还可以分泌某种物质促进多核巨细胞的溶骨效应;TNFα能增强原代单核基质细胞的溶骨能力。  相似文献   

5.
骨巨细胞瘤细胞成分和细胞因子在溶骨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各细胞成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细胞因子在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分离技术和体外细胞溶骨模型,检测GCT各细胞成分的骨吸收活性及TNF-α和IL-1对这种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溶骨模型中,多核巨细胞(MGC)的数目越多,^45Ca^2+的释放也越多;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C)组的^45Ca^2+值明显高于无细胞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6.
应用单抗GCF—5观察骨巨细胞瘤细胞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骨巨细胞瘤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肿瘤,根据Dahlin报告占所有骨肿瘤的4%,占良性骨肿瘤的15%。从本组1961年至今44例统计,占同期住院骨肿瘤的16%。骨巨细胞瘤治疗方法较多,当前以外科手术为主。本文拟将通过此组病例的复习和分析,对治疗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临床资料本组44例病例,男性15例,女性29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3 岁,发病部位在四肢长骨两端者39例,跟骨1例,脊柱4例。病程最短50天,最长9年3个月。平均病程1年1个月。(见表一)。  相似文献   

8.
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病变、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病变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低到高不均匀信号,病变边缘比较清楚。结论CT结合MRI扫描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并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10.
蝶鞍区骨巨细胞瘤极为罕见,我院遇到一例,现给予报告,并结合文献作简要讨论。病例摘要女性,22岁。因间歇性头颞部胀痛10年余,左眼睑下垂4月,左眼失明20天。于1989年9月21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及心、肺、腹部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左眼睑下垂,右眼球向左下偏斜,双侧瞳孔大  相似文献   

11.
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骨巨细胞瘤的各种手术方式进行探讨。方法:采用8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骨巨细胞瘤进行治疗。结果:刮除植骨术术后复发率为33%,刮除、骨水泥充填复发率为25%,而病骨段截除人工关节置换及游离腓骨移植病例无复发。结论:完整病骨段截除人工关节或游离骨移植复发率较传统刮除、植骨术为低,恶性程度与复发率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0引言骨巨细胞瘤(GCT)是有较强局部侵袭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局部病灶刮除,500g/L氯化锌溶液烧灼瘤腔壁+植骨治疗,术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Jaffe病理分级对其复发与否无预后指导意义.近来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及生物学特性与其增殖和调亡有密切关系[1,2]但对GCT凋亡方面的研究国内迄今尚未报道,本研究对有临床结果的34例GCT病理标本进行原位凋亡的检测,以探讨GCT细胞凋亡率与GCT预后的关系.1方法1.1资料我科自1964~1992年共收治GCT患者131例,选择病变位于长骨骨端、经病灶刮除…  相似文献   

13.
作者培养12例骨巨细胞瘤标本,用缩时电影记录共生长情况,发现多核巨细胞可反复劈裂,以致形成单核的与固有的间质细胞,而从形态学上不能区分,并可继续传代培养。有1例已培养260d,21代,仍保持分裂繁殖能力,但长满瓶底需时越来越长,细胞出现变性和衰老现象,说明细胞寿命有限。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1970年至1993年共放射治疗骨巨细胞瘤22例。单纯放疗3例,术后放疗14例,术后复发放疗5例。肿瘤剂量<48Gy6例,40~50Gy13例,>50Gy3例。全组5年生存率95.%(20/21),10年生存率87.5%的(14/16)。2例分别于放疗后半年及7年死于肿瘤肺转移。20例至今健在,最长者已存活26年,均能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发现恶变成照射区内第二恶性肿瘤发生。我们认为对不能手术、手术不彻底、术后复发及病理分级商的骨巨细胞瘤思考。放射治疗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 有关骨巨细胞瘤性质的问题,自Cooper(1918)首次描述后,60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该氏认为系一髓腔内恶性肿瘤,主张截肢。但不久,Bloodgood指出其良性特点,并强调用较保守的手术治疗。1940年jaffe等按组织学将其分为三级,即Ⅰ级(属良性),Ⅱ级(中间型),Ⅲ级(属恶性)。60年代初期,很多学者对这一肿瘤的良性性质提出了异议,如Jawell则称其为所谓“良性”。方先之等(1960)为避免给人一种假安全感,则不主  相似文献   

16.
将体外培养的人骨巨细胞瘤第四代和第五代瘤细胞,进行~3H—TdR放射自显影术和Feulgen反应,先计算出银粒标记细胞(S,G_2)的增殖比率,再用显微分光光度法测定未被标记的细胞(G_0和G_1期)的DNA含量。结果,第四代单核瘤细胞DNA含量为亚四倍体值((?)=87.36,DI=1.83),第五代单核瘤细胞DNA含量为超四倍体值((?)=118.13,DI=2.47).两代瘤细胞DNA含量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证实了骨巨细胞瘤细胞长期传代培养可以恶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例分别属于Ⅰ、Ⅱ、Ⅲ级的骨巨细胞瘤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这些肿瘤的主要细胞成分包括多核巨细胞,间质细胞和淋巴细胞。间质细胞又分为成纤维细胞样间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样间质细胞两种。 作者发现在巨细胞中存在核分裂,这表明巨细胞也可通过此方式进行自我增殖。 文中描述了各种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指出在Ⅰ、Ⅱ级肿瘤中巨噬细胞样间质细胞和淋巴细胞常伴随出现在变性的Ⅰ型间质细胞周围,这种现象可能与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有关。 在Ⅲ级骨巨细胞瘤巨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可见到铰多的异形核、有丝分裂及大量的染色质间颗粒。作者认为将骨巨细胞瘤分为良、恶性两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观察肿瘤中各种细胞成分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将有助于确定骨巨细胞瘤的分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3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该瘤的X线平片表现有9种,但其基本X线表现是骨破坏,骨皮质或骨性包壳膨胀,本文根据骨性间隔的多少,将此瘤分为溶骨型、多房型及混合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来源,探讨骨巨细胞瘤是破骨细胞或者是肿瘤细胞。方法:本次试验标本30例为解放军222医院病理科经病例证实的手术标本。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免疫组化技术。抗体 PCNA、P53、P21、CD68、AACT 以及 SP 染色试剂均为即用型,阳性判断以细胞浆、细胞膜或细胞核着棕色颗粒为阳性反应,以缓冲液 PBS 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确定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来源。结果:30例骨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均不表达 PCNA、p53及 c -erBb2、有8例表达 p21,其包浆课件棕褐色的阳性颗粒,所有标本中的巨细胞均呈现 CD68强阳性,棕褐色的颗粒绝大多数位于细胞浆中,少数多核巨细胞呈 Vimentin 阳性反应,还有一部分多核巨细胞呈 Lysozyme 中性或阳性反应。结论: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与破骨细胞相似。多核巨细胞具有一定的破骨能力,由此可见,多核巨细胞是破骨细胞,属于终末细胞,而不是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