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面蒸发量昼夜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对20m^2蒸发池和E一601、φ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昼、夜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验E601蒸发皿法和质量法的适用性及基于环境参数的大棚水果黄瓜的需水量模型,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时域反射仪(TDR)法、E601蒸发皿法和质量法3种不同的方式测定大棚水果黄瓜需水量,并且同步监测大棚内外的环境参数.对比时域反射仪(TDR)法、E601蒸发皿法和质量法测定的大棚水果黄瓜需水量,以TDR值为准进行精度分析,E601法的中误差为0.91 mm,质量法的中误差为0.94 mm;分析TDR值与同步监测的大棚内温度值的相关性,建立室温需水量模型和地温需水量模型,其中误差分别为0.35 mm、0.71 mm.研究成果对大棚水果黄瓜需水量计算以及灌溉管理和灌溉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覆盖条件下田间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覆盖层简化为对水汽运移具有一定阻力的阻挡层,把水汽通过覆盖层的阻力考虑到蒸发强度的计算中,根据不同的覆盖量(3t/ha、t/ha、9t/ha)、不同的生育阶段(苗期、拔节、灌浆-成熟期),建立了秸秆覆盖条件下表土相对蒸发强度(E/E0)与10cm深度土壤含水率(θ)的经验公式,通过对覆盖条件下考虑作物根系吸水项的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大型蒸发池水面蒸发的实验观测和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型蒸发池的结构特点和观测实验方法。分析了器质特征。以20 m^2蒸发池蒸发量为标准,计算了常用蒸发器的折算系数;并建立了气象因子和20m^2蒸发池蒸发量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管内插入螺旋线的竖管降膜蒸发传热强化方法,并通过实验探讨了液膜雷诺数、传热温差和螺旋线插入物的结构参数对降膜蒸发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插入螺旋线与光管相比,传热膜系数可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6.
建筑室内表面常见含不同微生物的液滴.已有研究往往将微生物液滴过度简化为纯水或盐溶液液滴,以体现环境湿度和组分中吸湿性盐离子等化学组分对蒸发速率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通过测量浓度为10~7 CFU/ml的3种室内环境中的常见细菌所在液滴在室内常见表面上蒸发时的质量及接触角的变化,系统研究了细菌属种对液滴蒸发率、接触角等参数的量化影响.测量发现,同等条件下,在0.9%(w/v)氯化钠溶液液滴中加入不同微生物后,类干酪乳杆菌和大肠埃希氏杆菌可以降低蒸发率,延长蒸发时间约50%~60%;枯草芽孢杆菌提高蒸发率,缩短蒸发时间约20%.实验结果表明芽孢能够显著提高液滴的液面张力;微生物的存在使液滴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变长,预示着更大的空气扩散危险及室内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分析连续液柱流自由表面绝热蒸发过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汽液界面温度及蒸发通量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表面非平衡蒸发过程速率仅为按热力学平衡条件下最大理论计算量的20%,并且受液柱内部向自由表面传热控制。表面蒸发过程迅速衰减,当x/L=0.5,表面释放的蒸发热与液柱内部过热量之比水ηx(蒸发进程)仅为0.25,蒸发进程已接近尾声,揭示了强化液柱表面更新是强化该过程的主要因素。本模型计算结果得到了单液柱流绝热真空蒸发实验数据的验证,蒸发速率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8.
两组分液体蒸发过程动力学特性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多组分的蒸发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蒸发过程是分3个阶段进行的。利用环境风洞分别对苯-甲苯以及苯-乙醇两组分液体在不同风速、不同蒸发面积以及不同的液面与地面相对位置下的蒸发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苯-甲苯以及苯-乙醇混合溶液的蒸发过程容易受环境风速、蒸发面积以及气流紊乱程度的影响,这表明其蒸发过程是受边界层蒸发控制的,因此,在建立蒸发速率预测模型时,只须考虑环境风速、蒸发面积、地表粗糙度等因素对蒸发的影响。通过对蒸发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得知两组分之间蒸发性能越接近、体积比越接近、环境风速越大、蒸发面积越大,蒸发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越容易表现出乘幂的变化关系,且平均幂次约为0.80。  相似文献   

9.
以正十四烷(C14)为基液,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CTAB)为助溶剂,采用两步法配制分别含有20、50 nm碳纳米管(CNT)的纳米燃油. 分析比较基液燃油与纳米燃油的黏度特性,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记录燃油液滴在加热平板上的蒸发变形,探究不同粒径及质量浓度的CNT对正十四烷燃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纳米粒子的加入增加了基液的黏度,并且黏度随着纳米粒子质量浓度增大或粒径减小而增加. CNT纳米燃油液滴蒸发过程符合部分润湿状态下单组分液滴蒸发的一般规律. 在液滴蒸发定接触线阶段,纳米燃油导热系数增强,液滴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加快向液体内部传递,延滞了液滴边缘处(三相线处)液体分子的挥发. 纳米粒子在液滴边缘处沉积,阻滞了接触线向内收缩,增加了液滴在定接触线阶段蒸发的持续时间,纳米燃油在此阶段的蒸发速率比基液燃油低,且蒸发速率的差异随燃油中纳米粒子数量的增多而加大. 在定接触角与混合蒸发阶段,“自销钉”效应阻滞接触线收缩,液滴与底板的接触面积较大,液滴中纳米粒子质量浓度的增加使液滴吸收更多的热量,在后2个蒸发阶段,纳米燃油的蒸发速率明显加快,大于基液燃油的蒸发速率. 在整个蒸发过程中,纳米燃油的平均蒸发速率高于基液燃油.  相似文献   

10.
再论P-F量热方程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验公式代替传统量热模型中因电解和蒸发(包括自然蒸发)所造成的重水质量亏损关系,改进了原方程在重水沸点附近由于分母[P-P(T)]项趋于零而无解的结果。实际测得系统平均过热20%,瞬时过热达80%。  相似文献   

11.
首先,提出了一种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来研究半导体点缺陷浓度统计分布的理论;其次,用这个理论来研究了有2次施主能级的n型金属氧化物费米能级EF,给出EF的下限EFm为Ed2-RTln2; 第三,用泊松方程的解和电中性方程来估算费米能级,得出EF的上限EFM为Ed1-RTln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同样反应器在填充填料和空床的情况下做液龄分布试验,分析得出填料在反应器中对液龄分布函数的影响:有填料反应器液龄分布函数形式为:E(t)=f1E1(t) (1-f1)E2(t) E3(t),其中E3(t)为填料吸附作用的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酶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酶系的组成、功能及特性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丙酸酸脱氢酶系是1个定位在线粒体中的多酶复合体.它是由3种酶: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E2)、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和调节它的活性的丙酮酸脱氢酶激酶、一种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以及功能未知的蛋白X,还有一些辅助因子组成.在能量代谢调控过程中,丙酮酸脱氢酶系是1个主要的酶系.丙酸脱氢酶转化来自于碳水化合物和一些氨基酸的丙酮酸成为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是三羧酸循环的底物.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的调节可以通过PDH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来调节平衡在许多组织中的源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脱氢酶发生突变后而不能行使正常功能,乳酸集结引起乳酸中毒.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原点为鞍点且具有代数初积分的三次系统的奇点的拓扑结构,并给出了全局相图  相似文献   

15.
论复自治微分系统的奇点量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研究复自治微分系统(E),得到如下的主要结果:(i)引入奇点量概念,实现了实系统中焦点量和鞍点量的统一;(ii)定义 Lie 不变量概念,得到奇点量结构定理和广义对称原理;(iii)计算了(E_(?))的全部120个基本 Lie 不变量,并应用奇点量结构定理得到(E_2)和(E_(?)~((3)))的奇点量公式及可积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SBR工艺强化反硝化除磷及控制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BR反应器,通过在厌氧—好氧运行模式(Ⅰ)中介入缺氧段,即厌氧—好氧—缺氧—好氧运行模式(Ⅱ),缺氧与好氧条件下磷的吸收量的百分比值由28.2%升高至68.3%,实现了反硝化同步除磷、脱氮.系统稳定运行了90个周期,ρ(COD)、ρ(PO_4~(3-)-P)、ρ(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0%、98.0%、81.5%.通过间歇实验发现,ρ(NO_2~--N)=30mg/L时,NO_2~--N对反硝化吸磷并无影响,并且能作为电子受体,与NO_3~--N相比,反硝化吸磷速率更快.实验对pH值、E_(ORP)进行在线检测发现,厌氧阶段E_(ORP)曲线上的拐点对应磷的释放终点;好氧阶段ⅠE_(ORP)和pH值曲线上的拐点则对应着硝化终点;缺氧阶段pH值的拐点对应反硝化终点;好氧阶段ⅡE_(CRP)和pH值的拐点分别对应COD降解和吸磷终点.因此,pH值、E_(ORP)能作为实时控制参数,来提高脱氮、除磷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一类 E_2系统进行了研究,在保证极限环线(3,1)分布的情况下,扩大了参数 n 的变化区间,在较弱条件下给出了该系统具有极限环线(3,1)分布的一个充分性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市场超额需求函数与多项式的关系得到:对于(n-1)个关于市场价格p1,p2,…,pn-1的多项式Es(p1,p2,…,pn-1),s=1,2,…,n-1,若满足条件2PE2ts=λ(s,t)2PE2st,则Es(s,t=1,2,…,n-1)均为一类特殊市场的超额需求函数。同时给出了满足上述结构超额需求函数的正则经济经济模型。  相似文献   

19.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in the Fushan Sag, a syndepositional dome sandwiched between the Bailian and Huangtong sub-sags,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exploration target. The major oil observation occurs in the E_2l_1~(L+M) and the E_2l_3~U. 46 oil and rock samples reveal that the oil in the transfer zone is mostly contributed by the Bailian sub-sag, though the source rock condition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ies of the Bailian and Huangtong sub-sags are similar. The E_2l_3~U oil, characterized by high maturity, Pr/Ph ratio and oleanane/C_(30)-hopane ratio, shows a close genetic affinity with the E_2l_3~b source rocks, while the E_2l_1~(L+M) oil, characterized by lower maturity, Pr/Ph ratio and oleanane/C_(30)-hopane ratio, is suggested to be derived from the E_2l_(1+2)~b source rock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taking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 reservoirs into account, reflect that the oil charge mainly occurred from mid-Miocene to Pliocene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The oil transporting passages include connected sand bodies, unconformities and faults in the Fushan Sag. Of these, the faults are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significant. The faults differ sharply in the west area, the east area and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resulting in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main hydrocarbon charge stage, the faults in the west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bad vertical sealing and spatially dense distribution. As a result, the oil generated by the Huangtong source rocks is mostly lost along the faults during the vertical migration in the west area. This can be the mechanism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little contribution of the Huangtong source rocks to the oil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Eventually, an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 is built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which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s for the oil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热定型后PET DTY的形态结构,发现热定型过程可部分弥补假捻过程对纤维的影响。研完了动态力学的变化,[E]_(min)值随热定型温度的升高呈指数上升。[E]_(min)值向高温移动,[E]_(max)值出现在高温区。E_(max)~″值也随定型温度升高而升高,但E_(max)值向低温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