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下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地层发育,菊石较丰富.早在卅年代前辈地质学者已开始对本区二叠纪地层进行研究.自五十年代陆续有人采集鉴定其中的菊石化石,特别是随着大规模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不断发现和采集到许多较好的菊石标本,为系统研究晚二叠世菊石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材料.1978年赵金科、梁希洛、郑灼官发表了《华南晚二叠世头足类》专著,这对生产、教学及科研工作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晚二叠世的“克氏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93,32(6):653-661
系统评述目前世界上出现的晚二叠世克氏蛤类标本,并描述采自贵州,云南藏东的有关化石1属3种。其中1新属1新种,右壳足丝凹口特征在克氏蛤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晚二叠世的Claraioides gen.nov.以足丝凹口内端明显向腹方或后腹方扩展膨大成足丝凹湾而不同于早三叠世的Claraia.后者似由前者演化而来,它们在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发生替代,可能与古生代末的绝灭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部的晚二叠世地层相当发育并产有丰富的菊石和鹦鹉螺化石。赵金科等(1978)曾对华南晚二叠世菊石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关于鹦鹉螺,限于标本,仅描述了部分保存较好的。近年来,在安徽、湖南、广西又陆续发现一些鹦鹉螺化石,其中有的保存相当完整,特在此文予以报道。头带角石科鹦鹉螺是二叠世常见的化石,本文新建的Nodonautilus gen.nov.与Neoclavinautilus gen.nov.即属于此类。这类鹦鹉螺的壳面往往饰有发育的肋与瘤,有时骤然一看,与假提罗菊石类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标本好,保存有缝合线则就不难区分,因为鹦鹉螺的缝合线远较菊石的简单。 Permonautilus属系首次在我国发现,这类鹦鹉螺很特征,即在近口部处脐缘迅速向侧部  相似文献   

4.
记述的菊石采自鄂东南大冶柯家湾晚二叠世大隆组,主要产于硅质页岩、硅质岩的灰岩透镜体中,共8属11种.此区大隆组仅相当于长兴阶的上部;Meitianoceras 在本区的出现,表明此属不仅分布于长兴阶的下部,也可延伸到长兴阶的上部.整个大隆组的化石,以自游生物为主,底栖类型很少.菊石中壳体大、壳面肋瘤发育者数量少,而壳饰弱、个体小者大量繁盛,呈现高丰度、低分异度的特点.保存化石的灰岩透镜体中具星散状的黄铁矿.本区晚二叠世晚期处于局部封闭的海湾环境.  相似文献   

5.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的䗴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芮琳 《古生物学报》1979,(3):271-297
本文系统描述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的(竹蜓)类6属、51种、一亚种和一未定种,其中24新种;建立了两个带和两亚带,自下而上为:1.Codonofusiella 带,2.Palaeofusulina 带,后者包括(1)P.minima-Nankinella guizhouensis 和(2)Palaeofusulina sinensis 两亚带。对Codonofusiella 带的涵意作了进一步阐述,讨论了Palaeofusulina 作为二叠系和三叠系分界标志的重要意义。并扼要介绍了国外晚二叠世含(竹蜓)地层和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的(竹蜓)类化石带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1978年春以来,我所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组,多次在苏南、浙北、皖东南地区进行二叠一三叠系界线的研究工作,从这个地区采获的大量腕足类化石,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赵金科等,1981;廖卓庭,1979,1980)。本文就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掌握的材料(插图1),加以整理研究,予以报道,以利于对该地区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地层及其所含生物群的全面了解。本文共记述腕足类1新属,10新种,2新亚种,这些腕足类化石的地层、地理分布详见表Ⅰ。苏、浙、皖三省邻接的宜兴、长兴、广德一带,龙潭组含煤沉积广泛发育。在被当地地质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早三叠世卡以头组地质时代和植物组合问题,对采于黔西滇东地区两条二叠系-三叠系海陆交互相界线剖面卡以头组中、下部的植物化石Annalepis(脊囊属)进行深入研究。与Annalepis同层或上部层位见有早三叠世早期的海相双壳类、介形类、腕足类、菊石类及大羽羊齿植物群残余分子,因此可以确定Annalepis在该地区出现于早三叠世早期的印度期(Induan),说明卡以头组(至少中、下部)地质时代属早三叠世早期。推测我国南方的Annalepis在早三叠世始于黔西滇东,随后向北迁移、中三叠世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由早三叠世An-nalepis和大羽羊齿植物群残存分子共同构成的我国南方早三叠世早期植物组合,填补了早三叠世晚期岭文组与晚二叠世B期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Ullmannia cf.bronnia-Annularia pinglouensis组合之间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贵州西部上二叠统的钙藻化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地层发育齐全,为一套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含有丰富的钙藻及其它各种动植物化石,其上与三叠系为连续沉积。1966至1972年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含煤地层队对这个地区晚二叠世地层进行过多次研究,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本文描述的材料就是该队在安顺、织金、普定、六枝、晴隆、水城、纳雍等地上二叠统中采得的。经初步研究,计有8属、2亚属、13种,并有簇形未定的叠层石一种;其中新亚属1个,新种4个。我国关于晚二叠世钙藻化石的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9.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长兴期菊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的菊石采自贵州安顺轿子山、六枝纸厂、郎岱黑拉嘎、晴隆中营和大煤山等地,时代都是晚二叠世长兴期。依据地层的纵向分布规律,可分为二个鲜明不同的组合,代表早、晚两期。早期组合以含Shevyrevites,Paratirolites,?Abichites,为特征,其余分子有Pseudogastrioceras及少量原始的Pseudotirolites。这一组合仅见于安顺轿子山螺蛳坡。晚期组合以含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首次比较系统地记述云南墨江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羊八寨组植物化石,共计17属26种.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植物群新的发现,对该区羊八寨组地质时代判定,以及植物地理分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植物群的高度分化、繁衍,补充和完善其生物多样性,证明该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然是华夏植物群华南亚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报道西藏西部仲巴县休古嘎布晚三叠世的一个新种Tragorhacoceras xiugugabuense sp.nov.,该种属于Discophyllitidae Spath,1927,代表休古嘎布首次的晚三叠世菊石记录,并且确定化石所属地层的时代为诺利期(Norian)。  相似文献   

12.
吉林双阳大酱缸晚三叠世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的植物化石,产于吉林省双阳县上三叠统大酱缸组。该组出露于双阳县烧锅公社大酱缸、小石棚一带,呈东西向展布(插图1),是一套河湖沼泽相沉积的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灰黑—灰色粉砂质板岩、粉砂岩,夹灰绿色凝灰质砾岩、凝灰岩及黄绿色砂砾岩等,局部夹煤层,厚1,439米。由于岩石普遍轻微变质,以往误认为是早二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在那丹哈达岭灰岩中首次找到(竹蜓)类,并在泥质板岩硅质板岩找到了放射虫化石,为地层划分对比提供确切证据.根据(竹蜓)类,已分别归入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早二叠世(竹蜓)类将另文发表.中石炭世含(竹蜓)地层称二联桥组(C_2e),可分三个岩段.下部为火山碎屑岩段,主要岩性为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粉砂质板岩、粉砂岩及硅质岩,常含放射虫化石,厚1,789米;中部为板岩段,主要岩性为粉砂质板岩夹生物结晶  相似文献   

14.
伊武军 《古生物学报》2004,43(4):556-570
报道福建大田崆峒山晚二叠世大隆组、长兴组及早三叠世溪口组介形类35属67种,其中描述8属9种(包括5新种)。产自长兴组的介形类化石被划分为3个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Polylites magnituberos-Or-thobairdia meishanensis-Pustulobairdia mailinensis组合,Baitrdia urodelofot-OS-orthobairdia exilimarginata-Bairdia subcontracta组合和Petasobairdia bicornuta-Neoamphissites costatus-Kegelites datianensis组合。大田崆峒山介形类动物群在二叠-三叠系界线上下具有明显的突变性质,这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是遭受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重创所致。根据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并参考共生或共存化石的内容,福建大田地区长兴组大致相当于浙江煤山长兴组的中、上部,长兴灰岩下伏的海相碎屑岩应划归长兴阶。大隆组、长兴组及溪口组的岩性和化石组合特征.显示古环境从滨海沼泽开始,经历浅海盆地→浅水碳酸盐台地→浅海近岸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3,42(4):613-619
对当前二叠-三叠纪克氏蛤类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杨逢清等(2002)提出的关于属一级划分的原则提出质疑。通过对Claraia tumida(Patte)的再研究,确认早三叠世的克氏蛤不存在足丝凹口内端呈明显扩大的类型。经过详细的讨论和比较,无论是从形态上,或是生态上,还是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克氏蛤和类克氏蛤在晚二叠世都应被视为两个平行发展的属。类克氏蛤在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未留下任何后裔,它与克氏蛤之间并不存在演化关系。克氏蛤的地质历程是晚二叠世早期至早三叠世晚期,发现于俄罗斯北极区新地岛晚二叠世早期的Claraia novosemelica Lobanova是克氏蛤的最早代表,它应当位于克氏蛤演化的基干部位。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二叠,三叠纪的菊石交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义刚 《古生物学报》1989,28(5):553-561
一、前言二叠-三叠系界线的讨论是当今国内外地层工作者瞩目的一大热门课题。长时期来,人们一直沿用以Otoceras带的底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此提出疑议。自笔者(王义刚,1984;王义刚等,1976)报道和对论了中国的Otoceras菊石群和二叠-三叠系界线定义后,殷鸿福等(1985,1988)、李子舜等(1984,1986)、饶荣标等(1985)也都不同程度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从相继发表的文献和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进一步阐明二叠-三叠纪菊石交替,将有助于二叠-三叠系界线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论可可西里晚古生代裂谷的消亡时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可可西里西金乌兰湖北侧和岗齐曲北部均有石炭纪—早二叠世的蛇绿岩出露,表明可可西里晚古生代曾有裂谷或洋盆存在。蛇绿岩的上覆浅海相碳酸盐岩中产晚二叠世的?、有孔虫、牙形刺和钙藻等化石,指示了可可西里晚古生代裂谷或洋盆消亡于晚二叠世之前或晚二叠世初。  相似文献   

18.
江西丰城至高安晚二叠世早期头足类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省赣西地质调查大队第一区调队在宜春地区东部丰城至高安一带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时,于晚二叠世早期乐平组采获大量菊石及鹦鹉螺类化石,经研究,计有菊石14属、17种,其中1新属、5新种;鹦鹉螺3新属、3新种。同时,笔者据此材料,对乐平组老山段下部的归置作一初步探讨。本文所描述的标本,承蒙郑灼官、郭佩霞两同志审查,梁希洛同志也对部分标本进行了审查并协助查阅资料,作者表示深切谢意。丰城至高安一带,位于萍乐坳陷带中段。晚二叠世早期从南向北陆相沉积逐渐减少,海相  相似文献   

19.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子花粉,讨论了盆地各地层分区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从早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的6个孢粉组合带,阐述了各组合带孢粉学特征。依据对盆地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组成分子的分析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的比较研究,将盆地孢粉植物群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欧美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型植物群。文中还从孢粉地层学角度论述了沙井子组、杜瓦组和普司格组的地质时代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等问题。描述孢粉25属33种(含2新种)。  相似文献   

20.
王蕙 《古生物学报》1989,28(3):402-414,T001,T002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含油气远景极好的内陆盆地。因本区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需要,笔者对盆地西南缘二叠系化石孢粉组合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原划为晚石炭世塔哈奇组上部的一段地层划入二叠系,并讨论了早二叠世植物群面貌、生态环境特征和孢粉组合中的混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