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根据近几年出国参加有关国际城市气候学术会议及两次访问美国期间的见闻,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开展低纬度城市气候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纬度城市气候学规律能否转用于低纬度城市,以及低纬度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等三个问题,提出的一些刍议。希望能促进我国低纬度城市气候的研究。首先,从人口统计数据说明低纬度城市人口增长速率快,城市化引起城市气候恶化的效应日益显著。城市大气环境急待改善,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际需要差距甚大。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低纬度城市气候的研究。其次,从大量观测事实看来,中纬度城市气候的规律虽与低纬度城市有若干相似之处,但由于纬度地带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大气环流形势和天气型以及“城市化”这个人为因子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不能将中纬度城市气候研究所得出的规律,不加鉴别地转用于低纬度城市。第三,城市气候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城市气候学者要与城市规划工作者、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实际工作者密切协作,俾能根据当地区域气候特征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协同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各不同功能区的布局,以及有关建筑物设计等工作。在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气候条件及防御气候灾害等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者根据近几年出国参加有关国际城市气候学术会议及两次访问美国期间的见闻,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开展低纬度城市气候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纬度城市气候学规律能否转用于低纬度城市,以及低纬度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等三个问题,提出的一些刍议。希望能促进我国低纬度城市气候的研究。首先,从人口统计数据说明低纬度城市人口增长速率快,城市化引起城市气候恶化的效应日益显著。城市大气环境急待改善,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际需要差距甚大。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低纬度城市气候的研究。其次,从大量观测事实看来,中纬度城市气候的规律虽与低纬度城市有若干相似之处,但由于纬度地带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大气环流形势和天气型以及“城市化”这个人为因子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不能将中纬度城市气候研究所得出的规律,不加鉴别地转用于低纬度城市。第三,城市气候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城市气候学者要与城市规划工作者、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实际工作者密切协作,俾能根据当地区域气候特征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协同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各不同功能区的布局,以及有关建筑物设计等工作。在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气候条件及防御气候灾害等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福州城市地貌与城市气候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近30年的福州城市及其邻县的气候资料。本文分析了福州盆地自然地貌和城市人工地貌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文章认为。一方面,福州盆地自然地貌明显地控制着盆地中的风向并使福州城市气温高于盆地外的气温,另一方面,福州城市人工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导致了近年来城市气温逐渐升高以及风速逐渐降低。为了改善城市气候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城市规模过分扩大,降低建筑物密度,增加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相似文献   

4.
城市热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热环境是当前城市气候、环境的研究热点问题.研究城市热环境的特点及动态规律,对城市灾害、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大气污染、市政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了城市热环境的概念,简单分析了导致城市热环境恶化的原因,在归纳城市热环境发展的历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城市热环境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漫话城市     
千百年来,人们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不停地与“城市”这个名词打交道。但究竟什么叫城市,却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论是本世纪初德国的拉采尔(F·Ratzel)的以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定义,还是以后的许多职能性城市定义,都只反映了城市的部分性状。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城市的研究,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和经济载体,已吸引许多学者对它作专门研究,出现了各有侧重的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城市文化、城市建筑、城市土地、城市气候、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和城  相似文献   

6.
国外对于城市气候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风环境的变化与热岛效应2个方面,尤其对热岛效应特征以及街道风场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表明,城市风与热岛效应均表现出受城市建设影响而形成的多样化特征,同时,城市风与热岛效应的特性也是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化发展给当地气候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然而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对城市气候信息的应用却非常有限.以北京为示范案例,初步建立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将城市气候信息应用于北京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定量分析北京自然环境和典型城市形态因子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评估城市热环境和城市风环境现状,形成北京城市气候分析图.结合各典型城市气候空间不同建筑区域内建筑物可分辨风场数值模拟,完成北京市区范围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北京四环以内近乎闭合式的"单中心+环状"城市发展布局,使大部分区域承受极强的热压,且通风廊道不足,通风严重不畅.针对此现状,分别对五类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区提出初步规划建议,审慎开发决策,缓解城市气候问题.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在传统城市气候图的基础上,强调了对规划方案的预测评估.且提出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从规划预警的角度应对城市气象灾害,加强北京应对极端天气、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静  尹东晓 《科技信息》2009,(21):276-276
通过对屋顶花园在城市建设应用中的价值工程分析,提出屋顶花园是城市建设生态化、人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屋顶花园不仅可以净化空气、降温隔热、保护屋顶,还开辟了绿色空间、美化了环境、改善了城市气候环境、增强了城市立体景观。屋顶花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使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总体环境达到和谐,是城市文明与文化生活环境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以气候资源供给、城市气候压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准则层的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体系,对2008—2017年南充市主城区和6个县级城市气候承载力进行了评估,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各地区城市气候压力中的9项指标进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7年南充市各区县城市气候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城市气候压力总体呈减小趋势,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城市气候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10年间各地区的障碍因子总体上由人类排放强度类指标逐渐转变成经济与城市规模类指标.建议南充市不断推进节能减排措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市气候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马少妆  梁玉玲  姚婷 《科技资讯》2010,(10):128-128
本文分析了广州城市气候生态环境概况,提出以林木为主的城市绿化的核心价值是生态功能,营造城市绿化建设,充分发挥绿化林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净化大气、美化景观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才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城市化与城市气候研究的关系,论及了当前国外城市气候研究的一些趋势,并对我国深入开展城市气候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扩张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城市群的扩张模拟也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在传统的城市扩张模拟中,CA(cellular automaton, 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其独特的规则简单,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在城市扩张模拟方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CA模型主要应用于对单一城市的扩张模拟,对大范围区域内城市群的综合扩张模拟精度不高.该文引入了城市流模型对传统CA模型加以改进,将空间相互作用力量化并嵌入CA模型的转换规则中,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应用改进模型模拟了武汉城市圈的扩张变化.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Logistic-CA模型,该文提出的模型精度更高,说明城市群内部空间作用力对城市群扩张影响显著,同时,预测了武汉城市圈2020年的城市扩张情况.研究表明,未来城市扩张将集中在中心城市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位的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快、最显著的地区,城市边缘区的定量界定方法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以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类型比例为参考,以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探讨划分城区、城市边缘区和农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比例增加,以城市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研究背景和方向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以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选取武汉市武昌区为研究范围,以谷歌地球软件为平台,通过采集公众上传的VGI照片数据,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绘制城市热点空间分布图,研究市民对城市空间的偏好.基于自发式地理信息(VGI)作为样本数据来源所具有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挖掘在年际和月际变化中城市热点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武昌区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在年际变化中,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武汉大学珞珈山作为核心热区受到关注度高;以武昌火车站和湖北省博物馆为中心的城市空间热度较高,且在逐年提高中趋于稳定.在月度变化中,武昌区城市热点空间格局在总体上呈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但是公众对热区的关注度在年内存在波动,其在9、10月份急剧增长并达到全年顶峰.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市为例,基于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构建城镇用地复合指数,提取2000,2005和2010年3个年份的武汉市城镇用地面积,分析了武汉市城镇用地扩张的形态特征、城镇用地演变规律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2000年到2010年之间武汉市的城镇用地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并呈现非紧凑型发展.城镇用地空间扩张逐渐复杂化,离散破碎之势逐年显著.位于西北和东南方向上距主城20~30km的远城区扩张强度最大;总体城镇用地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经济发展和政策指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方向上城镇用地扩张差异化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的休闲与游憩活动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休闲活动,有关游憩行为的研究是休闲消费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提出了基于行为--空间理论的城市游憩流集聚与扩散的综合驱动机制模型,并以武汉市城市滨水游憩流为例,分析了城市游憩流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过程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浅论提高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城市竞争力概念介绍的基础上,为了找到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选择了中国8城市作为样本城市,按照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流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武汉经济和城市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中游开放开发为背景,分析了武汉市作为中国内陆最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武汉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空间互作用模型研究了武汉市城市影响域;讨论了武汉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域的衰减,扩延新特征,旨在为研究武汉在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中的战备地位和作用提供一些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武汉城市化与湖泊演化的时空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2000、2005、2010年武汉市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耦合度方法,研究近20年(1991—2010年)来武汉市城市化过程、湖泊演化过程以及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发现:(1)武汉市城市化在1991—2001年速度较慢,2001—2010年速度增快;(2)武汉市湖泊总面积1995—2000年减少,2000—2010年增大,其中主城区的湖泊面积一直在减小;(3)整体上城市化与湖泊从中心城区的颉颃关系逐步过渡到边缘城区和郊区的协调和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诸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功能关联和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为此,该研究以超大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App移动定位数据、百度POI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残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分析武汉市就业多中心及其关联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 1) 武汉市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显著,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城市主中心与最近次中心间的功能互补.2) 武汉市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有多样化指数、三产企业数量、交通路网密度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就业次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就业多中心布局.3) 劳动力集聚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分别对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