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毅 《陶瓷》2022,(3):124-126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由原有的物质生活向着精神文化需求所转变,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应用正是对此的一种体现.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一方面能够强化室内装饰效果,同时在培养观赏者情操,烘托艺术氛围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将基于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居装饰的必然联系,就其在家居装饰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陶瓷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它以大方、整洁、艺术等特点,占据了室内装饰材料的半壁江山。按其现有的需求量及发展趋势,将来的陶瓷必将是朝着科技性、个性化、艺术性、可更改性等方面发展。本文基于现有陶瓷制品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室内装饰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天怡 《佛山陶瓷》2024,(1):155-156
陶瓷艺术装饰元素作为中国元素重要组成被广泛运用,且逐渐延伸到现代室内设计的领域。文章先简要分析了陶瓷艺术装饰元素与室内空间设计间的联系,随后重点研究陶瓷艺术装饰元素在室内空间设计的作用,以期能挖掘出陶瓷艺术装饰元素的运用价值,更好地发挥它在室内设计的作用,从而借助陶瓷艺术为室内装饰行业发展提供助力来满足新时期下人们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4.
卢杰 《中国陶瓷》2007,43(4):68-69
陶瓷艺术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有极大影响,陶瓷艺术中的创作手段,离不开对陶瓷材料的工艺利用及科学创新精神。建筑陶瓷“时装化”是在传统室内装饰上改变原先的瓷砖表面已成型样式,集艺术家、设计师、市场代理商和客户为一体,注入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以“刀”代笔,把构筑了陶瓷装饰艺术风格的多样型态带进社会大众生活,力图再现一种新的设计元素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姚素媛 《佛山陶瓷》2011,21(7):47-50
随着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和墙地砖的应用普及,艺术瓷砖开始盛行,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艺术瓷砖的装饰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建陶产品的时装化、个性化开辟了艺术瓷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文对艺术瓷砖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刘迪 《塑料助剂》2023,(4):81-84
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等高分子材料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各不相同,对于室内吊顶、墙面装饰、地面装饰、门窗洁具装饰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各类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室内装饰设计领域的应用优势,了解以塑料为主的高分子材料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主要应用,为室内装饰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建议优化室内装饰材料性能,使其向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推动材料、艺术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陶瓷大国,其陶瓷艺术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陶瓷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陶瓷艺术的应用方向并不局限在艺术领域。近年来,在生活领域中陶瓷艺术品也不断升级,成为了人们生活服务中的常用产品。但能够与大众生活服务保持关联的陶瓷艺术产品类别较少,因此,笔者以大众生活服务为主对陶瓷艺术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找出陶瓷艺术在大众生活服务中的转变方向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陶瓷》2014,(12):1
<正>《中国陶瓷》是由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主办国家级综合性偏重于应用的陶瓷科技期刊。创刊于1959年,是我国陶瓷行业最早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之一。凡向本刊投稿者,须注意以下事项:1.本刊内容侧重于陶瓷科技,并综合部分陶瓷艺术。涉及先进(高技术)陶瓷、日用陶瓷、建卫陶瓷、艺术陶瓷等诸多领域。稿件内容包括行业发展动态、陶瓷工艺、陶瓷机械、陶瓷标准与检测、陶瓷理论和陶瓷艺术等等。稿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山水技法在陶瓷上的应用与发展。中国画与陶瓷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元代青花瓷诞生之际,陶瓷艺术已经打上了国画艺术的烙印,两种艺术形式有了融合。在国画与陶瓷创作的门类中,现代山水艺术的技法概念,可以有效转换于陶瓷艺术中的青花及釉上创作,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笔墨情趣可以在陶瓷釉下或釉上创作中得到移用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陶瓷》是由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主办国家级综合性偏重于应用的陶瓷科技期刊。创刊于1959年,是我国陶瓷行业最早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之一。凡向本刊投稿者,须注意以下事项:1.本刊内容侧重于陶瓷科技,并综合部分陶瓷艺术。涉及先进(高技术)陶瓷、日用陶瓷、建卫陶瓷、艺术陶瓷等诸多领域。稿件内容包括行业发展动态、陶瓷工艺、陶瓷机械、陶瓷标准与检测、陶瓷理论和陶瓷艺术等等。稿  相似文献   

11.
试论青花瓷的装饰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世扬  余建荣  罗一鸣 《中国陶瓷》2007,43(6):50-51,47
青花瓷的装饰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她充分体现着我国文化艺术的深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青花瓷的艺术性主要在于它的装饰绘画及颜料色彩的特殊性。青花瓷在内容题材方面具有生活性的装饰美;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的装饰美;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上具有融合性的装饰美;在材料运用方面具有绘画性的和色彩视觉上的装饰美。  相似文献   

12.
环境陶艺是陶瓷艺术介入室内外装饰、公共艺术、景观艺术等空间艺术领域后人们发现的又一个丰富多彩的回归自然的现代陶瓷艺术。环境陶艺丰富多彩的造型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取决于其材质肌理美的充分发掘和运用,本文从环境陶艺的材质肌理出发探析其肌理的构成形式、制作方法与运用,阐述了环境陶艺材质肌理在制作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作品艺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精神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原本停留在纯艺术形式的探索和趣味品玩的现代陶艺进入了居室设计的行业里。现代陶艺在居室设计中展现的自由艺术个性、带来的独特视觉感知,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充分体现了现代陶艺在居室设计中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现代陶艺与居室设计的融合关系,探讨现代陶艺在居室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前景和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陶艺以一种装饰形式正逐步介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本文主要探讨从陶艺原料上,利用废渣制作和设计的陶艺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景和意义,并为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建筑陶瓷装饰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康泰  杨颖  江陵陵 《陶瓷学报》2005,26(2):113-117
建筑陶瓷制品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花色品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是产品设计和装饰材料的水平。装饰材料包括陶瓷颜料、熔块、干粒、液体色料、渗花釉等。其中,不乏一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如仿金属色料、相干色料、仿金属釉、虹彩釉、反应釉、各种熔块、干粒等,在装饰手法上吸收了很多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装饰手法和印刷行业的惯用技法如手彩、釉中、釉下彩,丝网印花、辊筒印花、喷墨印刷等。我国要缩小建筑陶瓷制品和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首当其冲的是要在产品的装饰材料、装饰技术上迎头赶上;不仅要缩短两者在硬件方面的差距,还要缩短在软件方面的差距,使我国建筑陶瓷产品的档次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张宗登  张红颖 《中国陶瓷》2007,43(10):56-57,65
醴陵釉下五彩瓷最早打破我国长期釉下单彩瓷的局面,后又由釉下五彩发展到釉下多彩,具有色彩丰富、构图简练、清雅温润、精美素洁的装饰艺术特征是我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17.
瓷器贴花装饰是民国景德镇的创新品种,是伴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日用瓷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陶瓷艺术装饰。贴花装饰不仅给陶瓷装饰带来了新的面貌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为民国景德镇瓷器装饰增添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建筑陶瓷装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俞康泰  刘儒平 《陶瓷学报》2006,27(3):304-308
简要介绍了建筑陶瓷领域、日用陶瓷和工艺美术陶瓷领域装饰技术的最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引领陶瓷装饰技术发展和最新潮流的意大利、西班牙在这方面的水平和成果,他们为开放的中国从世界陶瓷大国尽快过渡到世界陶瓷强国提供了借鉴和方向。装饰技术的总体水平包括设计、装饰技法、装饰工艺、装饰材料和装饰机械装备等几大方面,其中设计是龙头,它应包括产品的图案设计、造型设计、色彩的搭配、产品的应用及展示设计等多个方面;装饰技法包括平面装饰和立体装饰、平铺和点缀、多种装饰材料的交替和组合应用等;装饰工艺包括布料(多管布料、多次布料、随机布料、微粉和干粒布料),丝网印刷(平面丝网印刷、辊筒印刷、胶辊印刷),各种施釉工艺,抛光,柔抛,釉抛和半釉抛工艺,磨边和水刀切割,拼花工艺等;装饰材料有各种色料、成釉、金属釉、干粒、印油、渗花液、喷墨印刷用耗材等;装饰机械装备包括各种装饰机械和工模具。  相似文献   

19.
现代陶艺以一种装饰形式正逐步介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本文主要探讨利用废渣制作和设计的陶艺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景和意义,并为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现代陶瓷设计在简约家居时代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瓷艺术品在当代家居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陶瓷品的运用还仍未很好地与当代的家居设计中的各种风格很好的融合起来,甚至常常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本文认为在家居装饰中,陶艺作品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物,它应该被统一于整体的家居风格之中,进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