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除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从大庆油田油泥和油田污水中富集培养、分离得到52株菌,通过对各菌株的排油活性及表面张力实验,优选出菌株B381、B101、B64和C43,它们产生的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较低,并且表面活性稳定.对纯化的表面活性剂分析表明,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为脂肽类(Lipopeptide)、鼠李糖脂(Rham nolipid)、槐糖脂(Sophrolipids)及甘油酯类(G lyceride)化合物.用这4株菌的发酵液进行了油泥处理实验,72 h后石油去除率平均达70%以上.与对照样品相比,石油去除率提高到大约7~9倍.  相似文献   

2.
以液体石蜡为碳源,对采油菌株Bacillus FH-1-2进行好氧和兼性厌氧培养。通过测定培养过程中发酵液的表面张力、菌体密度、pH值以及细胞疏水性,发现好氧和兼性厌氧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相近,兼性厌氧条件下的生长较慢;细胞疏水性和发酵液pH值均无显著变化;发酵液接近中性,有利于菌体生长。结果表明,细胞疏水性强能促进菌体生长。对数生长期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随菌体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菌体生长的稳定期和衰亡期,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和菌体密度正相关。兼性厌氧培养更有利于菌株Bacillus FH-1-2应用于原油采收。  相似文献   

3.
从长期受油污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了7株降解石油类菌株,其编号分别为菌2-1、菌7-1、菌1-2、菌5-2、菌7-2、菌油3及菌油5.经形态观察、Biolog鉴定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可鉴定菌2-1和菌7-1为粘质沙雷氏菌,菌1-2为居植物柔武氏菌,菌5-2、菌油3和菌油5都为克雷伯氏菌属,菌7-2为蜡状芽孢杆菌.其中,菌1-2、菌5-2和菌7-2能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36.10mN/m降低至20.20mN/m、20.74mN/m、21.78mN/m,表明这些菌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具有较强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展现了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高效产表面活性剂菌株(Lz2~1)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4份含油土壤和水等样品中,经富集培养、摇瓶培养和排油活性测定等方法筛选出一株能以原油为碳源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菌株Lz2—1;该菌株可以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2mN/m降到28mN/m,且发酵液具有较好的乳化活性;经生理生化16SrDNA及生理生化实验确定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提取其代谢产物经薄层层析及红外色谱分析显示,主要的表面活性剂类物质为鼠李糖脂类,其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0.63047g/L。结果表明,表面活性物质是Lz2—1菌株在微生物采油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治烟草赤星病,从烟草赤星病菌感染区和秦岭山区的土壤样品中,采用平板对峙、抑菌率测定及发酵液扩散法,筛选对烟草赤星病菌有拮抗作用菌株.结果表明:有31株初筛放线菌与烟草赤星病菌平板对峙培养后抑制作用较稳定,抑菌率检测有19株菌株抑菌率达到了20%以上,12株菌株抑菌率大于309/6;进一步通过发酵液扩散试验,有9株放线茵能够产生拮抗烟草赤星病菌的活性物质,其中Y26—2和Y82—2抑菌效果最好,且所产抑菌物质较稳定.而且,这2株放线茵对辣椒疫霉菌、黄瓜枯萎菌、苹果轮纹菌三种植物病原真菌也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酵土豆渣制取膳食纤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利用微生物发酵土豆渣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步发酵模式下,利用菌株C13在菌龄2 d、接种量25 mL、摇床(P270)转速175 r/min条件下发酵土豆渣4 d,灭活后加入菌株D31,发酵2 d,可以获得膳食纤维总含量达到35.28 g/L的发酵液,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为6.31 g/L,为土豆渣深加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采用碳源利用性、细胞表面亲油性和发酵液乳化性方法研究了3株低温烷烃降解菌:A(耶氏酵母菌)、H(红球菌)及LD2(不动杆菌)对石油烃的摄取模式。结果表明,A、H菌利用亲水性碳源能力较强,稳定期发酵液OD600值分别为1.85~2.12、1.41~1.54,同时菌株能较好的利用疏水性碳源生长,发酵液OD600值分别为0.68~0.80、0.63~0.68;菌株细胞表面亲油性在对数生长期最高,MATH值分别为0.69、0.61;菌株均产生表面活性物质,使油层乳化呈微滴悬浮于水相,乳化层与总高度比值最大分别为0.94、0.96;确定A、H菌摄取石油烃时属于细胞与石油烃微滴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LD2菌利用亲水性碳源能力较差,稳定期发酵液OD600值仅为0.48~0.58,但能较好的利用疏水性碳源生长,发酵液OD600值为0.78~0.82;菌株细胞表面亲油性在整个生长周期均较高,MATH值为0.72~0.85;油层无乳化;确定LD2菌在摄取石油烃时属于细胞与石油烃大颗粒之间的直接接触模型。  相似文献   

8.
从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到 3 株对大豆根腐病、棉花枯萎病、小麦赤霉病等多种作物真菌病害有较强拮抗性的芽孢杆菌菌株 Bacillus sp.920,Bacillus sp.930 和 Bacillus sp.932.用琼脂块法分别测定了它们对 11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谱、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大小及其热稳定性,并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结果表明,920 和 932 菌株为广谱性抗真菌菌株;930菌株仅表现出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性.Bacillus sp.920 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可被酸沉淀,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棉花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芽孢杆茵 920 菌剂 可使棉花枯萎病引起的棉苗死亡率由 15% 降至 3.7%,发芽率比对照提高了10%.  相似文献   

9.
多菌种复合发酵对灵芝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红曲霉、红茶菌以及红茶菌分离菌株(K1,K2,K3)与鹿角灵芝菌复合发酵后对灵芝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发酵液胞外多糖.结果显示,红曲霉与鹿角灵芝菌复合发酵后,灵芝菌胞外多糖产量增加15%;红茶菌分离菌株单菌发酵时自身产胞外多糖的能力按大小排列为K2>K1>K3,其中,红茶菌分离菌株K1表现为促进鹿角灵芝胞外多糖的产生;K2,K3以及红茶菌复合菌株则对灵芝菌发酵中菌丝体总量及胞外多糖的产生有竞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5株蜜环菌产几种胞外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蜜环菌不同菌株的生长特性,以及在液体培养过程中的滤纸纤维素酶、漆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菌株M1的生长速度较快;在液体发酵过程中,菌株M1发酵液的滤纸纤维素酶、漆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其它4个菌株。分析表明,菌株M1为一优良菌株。同时,研究了菌株M1在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物量和发酵液pH的动态变化等。  相似文献   

11.
筛选抗肿瘤活性海洋真菌,鉴定活性菌株并初步研究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从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共分离得到真菌31株,发现它们的培养物普遍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4株真菌的培养物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抑制率〉80%)。对活性菌株HGQ6的研究表明,其发酵液对多种肿瘤细胞呈现显著的细胞毒活性,活性产物为极性中等、热稳定性较好和耐酸不耐碱的物质。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HGQ6鉴定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相似文献   

12.
海绵(Marine sponge)是一大类低等多细胞动物,其体内及体表富集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本文分别从繁茂膜海绵和南海海绵中,经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油扩散技术和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分离到高效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H10和菌株S6X。采用16S rDNA基因分析方法和传统生理生化实验方法对这两株菌进行了菌种鉴定,最后鉴定H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S6X为帕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lleronii)。  相似文献   

13.
海绵(Marine sponge) 是一大类低等多细胞动物, 其体内及体表富集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本文分别从繁茂膜海绵和南海海绵中,经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油扩散技术和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分离到高效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H10和菌株S6X.采用16S rDNA基因分析方法和传统生理生化实验方法对这两株菌进行了菌种鉴定,最后鉴定H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S6X为帕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lleronii).  相似文献   

14.
从富含蛋白质的泥土样中筛选到耐盐和耐碱蛋白酶产生菌各一株。研究表明:两株菌(其中耐盐菌的NaCl耐受高浓度为10%)均可在饱和石灰水中生长,并且产生的蛋白酶在pH7~11范围内稳定,且具较好脱毛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一株酯化酶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酯化酶细菌的代谢产物特征。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酯化酶细菌,用B 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改变发酵时间、发酵初始pH值和培养温度等培养条件,用乙醇对发酵液进行萃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嗜热葡糖苷酶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sius)。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甲醇及各种高级醇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酯类物质则逐渐增加;随发酵初始pH值的增加,酸类物质有所减少,在pH为7.5时,产生了较多的酯类物质,但乙酸、3-羟基-2-丁酮、乙醛和3-甲基-丁醇等代谢产物不会随发酵初始pH值变化而变化;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酸类物质和醇类物质的种类有所增加,当培养温度为35℃时,产生更多的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16.
以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EA为研究菌株进行种子培养和发酵,分析其絮凝活性的分布,然后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选取不同的物质作为碳源、氮源,通过测量发酵产物的絮凝率来进行比较分析,对培养基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等主要发酵条件进行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有利的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最有利的培养条件是初始pH值7.5、培养温度37℃、接种体积分数4%.经过优化培养之后发酵液对高岭土的絮凝率从71.7%提高到78.5%.  相似文献   

17.
产共轭亚油酸乳酸菌的选育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亚油酸的含量,从13株实验室保存的乳酸菌中筛选出8株具有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菌株.其中As1.2686产量最高,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含量达到13.63 mg/L;其次是菌株B11693,共轭亚油酸产量为11.55 mg/L.选择B11693做进一步的菌种鉴定,将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细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结合,鉴定菌株B11693为短乳杆菌.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污泥中分离到一株对毒死蜱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TW-1,TW-1能以毒死蜱为唯一碳源生长.研究了外界因素初始pH、外加碳源质量分数、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培养温度、接种量对降解菌降解能力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为7.5,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历时72 h,毒死蜱的降解率可达73.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