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剂量G-CSF方案和G-CSF联合GM-CSF方案治疗及预防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对比常规剂量G-CSF、高剂量G-CSF以及G-CSF联合GM-CSF在化疗后的应用,观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发生概率及各组治疗不良反应的区别。结果:高剂量G-CSF组与G-CSF联合GM-CSF组较标量G-CSF组中位ANC减少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高剂量G-CSF组与G-CSF联合GM-CSF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之间安全性相仿。结论:G-CSF联合GM-CSF方案以及高剂量G-CSF方案治疗及预防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作为一种重要效应细胞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G-CSF基因治疗及大剂量化疗后对荷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以及G-CSF基因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在抗肿瘤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对G-CSF基因治疗后荷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CSF基因治疗与重组G-CSF(rhG-CSF)注射疗法相比,能更明显地提高结肠癌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杀伤C-26细胞的活性以及分泌IL-1、TNF、NO水平。对大剂量化疗后的结肠癌小鼠,仍能明显提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吞噬功能、杀伤C-26结肠癌细胞的活性以及分泌IL-1、TNF、NO水平。表明G-CSF基因治疗比rhG-CSF注射疗法更有效地纠正并提高由于大剂量化疗后引起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降低,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杀伤活性,促进中性粒细胞分泌IL-1等细胞因子,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性粒细胞作为一种重要效应细胞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G-CSF基因治疗及大剂量化疗后对荷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以及G-CSF基因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在抗肿瘤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对G-CSF基因治疗后荷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CSF基因治疗与重组G-CSF(rhG-CSF)注射疗法相比.能更明显地提高结肠癌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杀伤C-26细胞的活性以及分泌IL-1、TNF、NO水平。对大剂量化疗后的结肠癌小鼠.仍能明显提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吞噬功能、杀伤C-26结肠癌细胞的活性以及分泌IL-l、TNF、NO水平。表明G-CSF基因治疗比rhG-CSF注射疗法更有效地纠正并提高由于大剂量化疗后引起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降低.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杀伤活性.促进中性粒细胞分泌IL-1等细胞因子.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Allo-PBSCT)供者经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 ,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 ( 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单个核细胞 ( MNC)及 CD+ 3 4 细胞数之间相关性和移植的剂量标准。方法 :对 6例 Allo-PBSCT供者用 G-CSF或 G-CSF+GM-CSF进行动员 ,于动员前及动员后 ,对外周血及收集的MNC收集物中幼稚粒细胞及 CD+ 3 4 细胞进行检测计数 ,并计算出输给患者每公斤体重的 MNC、幼稚粒细胞及 CD+ 3 4细胞数。结果 :动员后外周血中的幼稚粒细胞与 CD+ 3 4 细胞数同步增加 ,外周血 MNC中幼稚粒细胞数与 CD+ 3 4 细胞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6例患者全部植活恢复造血功能 ,并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转为供者型所证实。结论 :Allo-PBSCT供者经 G-CSF或 G-CSF+GM-CSF动员之后 ,外周血 MNC中幼稚粒细胞与 CD+ 3 4 细胞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 ,MNC与幼稚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 Allo-PBSCT的剂量标准 ,该法检测方便快速 ,稳定性好 ,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使细胞因子的鉴定、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后新的细胞因子不断被发现,目前已有几十种。各种细胞因子的基因结构得到了初步的认识。本文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基因定位与克隆和细胞表达作一简单综述。1 G-CSF基因定位与克隆和细胞表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又称为集落刺激因子3(CSF-3)、粒细胞-巨噬细胞分化蛋白  相似文献   

6.
CD34^+细胞的体外定向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34^ 细胞的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方法:利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磁珠分离系统(MACS)从外周血中分离CD34^ 细胞,加入白细胞介素-3(IL-3)、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G-CSF培养3天及7天后取出用于细胞总数,CD34^ 细胞比例及粒系祖细胞检测。结果:CD34^ 细胞在IL-3、G-CSF、GM-CSF刺激下3天细胞总数扩增51倍,7天细胞总数扩增110倍,IL-3、G-CSF、CM-CSF可使粒=单核巨噬系祖细胞(CFU-GM)在3天和7天时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44wuk t 35.08倍。结论:含有IL-3、G-CSF、GM-CSF的细胞因子组合。可诱导CD34^ 细胞定向生成大量的粒系祖细胞和成熟粒细胞,输注后将可使患者白细胞得以迅速恢复,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CD+34细胞数量变化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和判断是否早期缓解的指导意义.方法 50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于WBC最低点应用G-CSF,不同时间测定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数(MNC)、Plt与CD+34细胞数量,并对它们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化疗后极期CD+34细胞为(3.05±2.47)个/μl,与化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在恢复期显著增加,为(113.46±77.16)个/μl(P<0.01).WBC、MNC、Plt数量变化与CD+34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70、0.837、0.850,P均<0.01).当极期末WBC/CD+34>400,能早期判断AL患者是否缓解,CD+34<5/μl,可应用G-CSF,CD+34>5/μl,停用G-CSF.结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监测CD+34细胞数量变化,对早期判断是否缓解和G-CSF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重建的效果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1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淋巴瘤患者,分别采用化疗+G-CSF或化疗+G-CSF+GM-CSF方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临床资料。分析动员采集效果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发热、抗生素应用等情况。  结果  动员期间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降至40×109/L以下。化疗+G-CSF组患者采集CD34+细胞数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化疗+G-CSF+GM-CSF组(52.5% vs. 90.5%,P=0.003)。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化疗+G-CSF组和化疗+G-CSF+GM-CSF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及回输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化疗+G-CSF+GM-CSF组动员CD34+细胞产率虽然明显高于化疗+G-CSF组,然而移植成功率、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认为化疗+G-CSF+GM-CSF动员方案并未优于化疗+G-CSF动员方案。   相似文献   

9.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影响白血病细胞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白血病(AL)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20例,正常对照20例。化疗前留取骨髓5 ml,制备其单个核细胞(MNC)悬液,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G-CSF培养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DNA倍体的量。同时检测MNC的G-CSF受体(G-CSFR)表达率。结果 骨髓MNC培养24 h后各浓度的DNA倍体量在AML随着G-CSF浓度的增加有线性上升趋势,在ALL和正常对照呈直线。骨髓MNC G-CSFR表达率AML(68.59±13.99)%;ALL(1.90±0.93)%;正常对照(70.50±10.80)%。结论 G-CSF 可促进AML细胞增生,对ALL和正常粒细胞增生无促进作用。G-CSFR于恶性及正常粒细胞表达,淋巴细胞不表达。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检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CD114)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骨髓CD34+细胞上的表达,评价G-CSF应用于AML化疗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