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该文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角度对娲皇宫风景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设计范围主要包括补天湖风景区和女娲文化体验区两大部分。结合风景区的人文资源和历史传说,阐述了两大景区对于场所精神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如何营造风景区内的场所精神。通过人们对场所精神的感知和认同,论述了风景区如何运用现有地形、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场地特征来营造场所精神。结合河北涉县娲皇宫风景区设计建造实例,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场所建构方法。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城市特征的体现,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对其保护与复兴是刻不容缓的,福州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涵盖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其场所精神需要保护、延续和复兴。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理论切入,分析场所精神的概念、内涵和影响因素,从空间形态、人文氛围、人群活动三个方面分析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场所精神,对复兴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场所精神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罗晖 《规划师》2007,23(3):41-44
峨眉山当前面临的游客量剧增、原住民生存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环境保护等问题.峨眉山规划坚持了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采取了全面保存遗产地的原始面貌、限制外来因素对遗产地产生的危害、拆迁已影响遗产地风貌的人为设计、延续遗产地的历史文脉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胡佳敏  王群 《城市建筑》2023,(16):172-174
在传统民居活化的再利用过程中,往往联结着建筑所处地区的人文历史、场地情感和文化价值。文章从适应性理念出发,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再利用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分别从传统历史文化适应、地域环境适应、新空间功能主体需求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当遵循适应性理念对民居再利用设计进行指导时,对有效空间的重组和再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场所精神的延续等方面设计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十三陵景区在发展中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是我国许多遗产地和风景区同样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十三陵自身的特点,围绕中国明文化博览的基本定位,通过详细规划,从内涵到空间,从保护到游赏、交通、风貌、地块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景区发展进行了全面控制。为避免僵硬保护和过度开发,平衡遗产保护展示和景区经济需求的关系,实现遗产地与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热的背后还缺乏对遗产地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以宏观的视角,借助GIS空间分析的手段,从遗产资源到旅游产品转化的能力、可进入条件、基础客源市场条件和遗产城市依托条件4个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中国世界遗产地的存在问题和开发潜力。4个指标得分都高的遗产地还需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优化;存在一个短板的景区中,资源转化能力弱的遗产地需要加强保护;覆盖人口少的遗产地应创新营销;可进入条件差和设施依托弱的景区应做好设施配套。当有多个指标存在局限时,遗产地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从资源保护、市场营销、区域合作、设施建设、产品创新多个角度选择旅游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位于闽赣两省交界处,不但拥有奇秀的自然风光,亦具深厚的人文底蕴,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景区从1982年设立开始便成为众多建筑师进行景区建筑地域性设计的创作场所。文章以不同时期武夷山当代景区建筑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借助多位著名建筑师的地域性创作实践,从尊重地域自然环境、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理性引入现代手段三大方面对武夷山当代景区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手法进行探讨,为今后武夷山景区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园林》2019,(8)
湖滨湿地作为衔接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特殊过渡带,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滞洪蓄水、净化水体和保持生态平衡等生态功能,是湖泊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基底修复技术、生态驳岸、生态浮岛、人工湿地技术和稳定塘技术等,对成都北湖公园进行生态修复,同时结合成都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色,对北湖湿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项目尊重场所精神,因地制宜,坚持最大限度利用已有资源、恢复景区功能、贯彻城市绿色海绵的设计理念,构思北湖湖滨区域景观设计,将北湖打造成为城东北生态明珠、宜人的湿地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9.
《工业建筑》2017,(7):63-67
工业遗产呈现了工业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彰显了历史、技术、社会、艺术和经济等综合价值。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脉的见证,工业遗产也蕴藏着巨大的文脉价值内涵。现如今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大多停留在离散化、片段化保护的较为浅显层面行为,其所关联的复杂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通过对枣庄中兴煤矿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分析,运用场所精神营造理念,激发中兴煤矿工业遗产地段场所归属感及认同感,恢复场所活力,构建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0.
工业废料的处理与再利用一直是个难题,如果处理不得当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该文针对工厂场所精神的特性,提出了景观环境设计中,工业废料在场所精神营造中的就地取材原则、独特性原则、和谐统一原则。并以本钢能管中心景观环境设计为例,在充分满足场地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本钢企业文化,满足三大设计原则,总结出钢铁厂工业废料在营造场所精神中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姚维清  吕明  郑雄彬  张晓婷 《规划师》2021,37(19):48-55
生活品质和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空间、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呼唤城市提供更加符合人文需求的品质环境和精神产品.文章从人文视角出发,以生活环境、交往空间、归属感和场所精神三大人文需求内涵特征为导向,提出人文视角下的城市风貌研究方法体系,同时以南宁为例,探讨其城市风貌规划路径,重点介绍了回应市民需求的6类风貌行动计划,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史俊燕  武建林 《山西建筑》2012,38(18):24-25
基于峨眉山大庙飞来殿古建筑文化、佛道共存、风水文化与峨眉山景区其他景点形成了互补,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指出在峨眉山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下,应该充分利用大庙飞来殿的资源优势,以拜佛问道、古建筑观光为主题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宣传了古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3.
齐冬晖 《山西建筑》2010,36(33):19-20
通过高君字故居景区规划设计实践的论述,体现了通过对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文化、产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使故居修复展示、党团教育基地创立与新农村建设三大主题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独特地域人文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2):289-291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景区西部5000m处的比芒村(北纬33.20°,东经103.82°)。地震的最大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295km2,九寨沟县漳扎镇等17个乡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受地震影响,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基础设施、景观资源以及生态地质环境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损。通过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震后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利用3S技术分析其震后敏感性变化,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恢复重建及后续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4)
在总结世界遗产和传统旅游景区门票制定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整理影响世界遗产景区门票价格的因素。对遗产地景区门票价格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整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环境、游览时间、道路交通、竞争环境、旅游营销、游客满意度。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研究世界遗产景区门票定价的数学模型。并以贵州两处世界遗产:赤水丹霞和荔波喀斯特进行实证对比研究,提出了世界遗产景区门票价格制定中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斌 《山西建筑》2010,36(36):22-23
从近年来监狱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监狱建筑应当具备的场所精神和类型特征,探讨了监狱建设的人文含义,并提出体现监狱场所精神的若干原则和见解,以期为监狱建筑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李小云  段亚鹏 《当代建筑》2021,(11):102-105
文章基于"场所—事件"城市更新理论,在对安源煤矿历史文化与工业遗迹遗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安源煤矿"场所—事件"资源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历史、科技、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提出构建工业遗产更新活化要素体系,挖掘激活工业要素、提升场所事件关联价值,营造多元事件场所、丰富多样空间体验,重塑场所事件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等更新策略,为资源型工业遗存地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思想,从旧工业建筑自身特征,以及城市更新、生态节能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再利用的根本原因和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功能置换"、"新旧建筑融合"、"内部空间整合"和"低能耗改造"等再利用设计研究,以期对旧工业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安置亡灵、进行祭祀和缅怀等特殊功能的陵园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从分析陵园建筑的场所特征入手,对陵园建筑的场所空间的构成和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陵园建筑场所空间的建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阐释,从陵园建筑的场地、建筑细部和光等因素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烘托中分析了陵园建筑场所的内涵,诠释出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为陵园建筑的设计、真实的构建场所以及营造其场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风景区存在较为突出的资源保护与发展问题,以君山景区的详细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保护景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系统,分析了在规划中如何挖掘、整理、充实景区历史人文内涵,与景区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使保护与发展互相促进.君山景区详细规划以风景资源保护为前提,有机规划景点布局、组织游赏序列、举办主题活动、建构特色植物群落景观,正确处理了景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