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87年9月至1990年4月,对240例肝硬化病人的胆囊进行了显象观察,发现胆囊壁不厚而光滑者占13.1%,胆囊壁厚而不光滑者占88.7%,多数病人胆囊壁增厚,并可见双层状,部分病人有胆囊增大。 仪器与方法 我们使用日本产LS-300型线阵式实时超声显象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均禁食、水8小时以上,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本文240例中,男性178例,女性62例,年龄为22~68岁,均为临床最后确诊为肝硬化。超声显像观察有少数病人肝脏增大,多数缩小,内部回声呈弥漫性增强,分布欠均匀,90%的病人有脾肿大和腹水。  相似文献   

2.
笔者回顾研究了 15 6例 B超显像胆囊壁增厚患者。发现 :胆囊壁增厚不仅见于胆囊炎 ,还可在肝脏弥散性病变 ,慢性心功能不全 ,肝硬化门脉高压综合征及其他疾病中观察到 ,现将有关声像图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报道 15 6例 ,年龄在 17~ 89岁 (平均 42岁 ) ,所有患者弥散性胆囊壁增厚 ,应用仪器为 AL OKA SSD- 6 3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度为 3.5 MHz。超声检查在禁食 12小时后进行。2 结果和讨论正常胆囊表现为一围绕充满液体腔的边缘回声。健康人胆囊壁的回声是均匀的 ,厚度不超过 3mm (多数人为 2 mm) ,结果发现三种类型的…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91年10月对42例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壁变化进行了超声显象随访观察,发现胆囊壁声象图的变化与肝硬化的病程进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龄22~67岁,均空腹,三个月后随访一次,连续观察半年到一年。主要观查胆囊壁回声表现:(1)壁厚>3mm为增厚;(2)壁水肿情况,呈双层或三层,其间不规则暗带。结果:囊壁增厚水肿者21例;囊壁单纯性增厚毛糙者19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胆囊壁增厚的相关因素.方法 测量4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非急性胆囊炎患者在MRI上的胆囊壁厚度、门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腔直径,并对比患者MRI检查前2周内肝功能检查结果及每毫升病毒复制拷贝数量.将胆囊壁厚度≤3 mm归为A组;将胆囊壁厚度>3 mm归为B组.结果 A组较B组血清白蛋白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5.
邱洁 《上海医学影像》2005,14(4):302-303
目的探讨长期禁食(3天-7天或以上)患者的胆囊表现。方法对63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长期禁食患者,观察其胆囊壁的厚度,胆囊内胆汁透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3例中显示淤胆型胆囊炎者55例,占87%;胆囊壁增厚并少量沉积物者8例,占 12.7%。结论提高认识,可预防淤胆型胆囊炎的形成,降低胆囊结石及胆囊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景江红  武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17-4717
目的探讨腹水性质与胆囊壁特征性变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比47例经超声检查的恶性肿瘤患者与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变化。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胆囊壁不增厚12例,阳性诊断率为92%,而肝硬化性腹水胆囊壁增厚改变明显。结论通过超声观察胆囊壁厚度的特征性变化能够有助于腹水的性质的鉴别,并对腹水病因的寻找及判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03例腹水患者胆囊壁声象图变化进行了观察。103例中恶性瘤性腹水32例,肝硬化腹水59例,慢性心功能不全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男57例,女46例。年龄22~76岁。按常规进行胆囊扫查,胆囊壁≤3mm为不增厚,>3mm为增厚。按实时超声图象将胆囊壁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为胆囊壁单层不增厚型,Ⅱ型为胆囊壁单层增原型,Ⅲ型为胆囊壁双层增厚型。结果表明,恶性癌性腹水均为单层不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89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超声检查,并观察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位置、大小,胆总管内径,肝内胆管,胆囊三角,肝中静脉等。结果:989例患者中,胆囊结石868例,胆囊息肉121例。胆囊炎急性发作75例,胆囊颈或胆囊管嵌顿结石69例,萎缩性胆囊炎93例,胆囊穿孔2例,合并肝硬化15例,肝癌3例,肝中静脉分支和胆囊床紧邻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969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15例合并肝硬化患者转内科治疗,3例肝癌及2例胆囊穿孔行开腹手术。结论:超声检查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手术难易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B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取同一时间段我院收治的15例肝硬化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比较B超诊断对两种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相比,肝硬化组的胆囊壁厚度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胆总管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胆囊病变的发生率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诊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肝病患者胆囊病变情况,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炎后肝硬化的胆囊病变机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华 《临床荟萃》1994,9(20):926-927
笔者曾调查55例肝炎后肝硬化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56岁.胆囊异常者42例,占76.36%;仅2例有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40例(95.23%)经常规B超检查而发现.胆囊异常情况有:胆囊壁增厚(含水肿或双边)、囊壁毛糙、胆囊结石、胆囊体积增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院1995年9月-1998年1月由B超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内壁占位168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了各种胆囊内壁占位B超表现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现报告如下。三资料和方法本组168例中,女115例,男53例,年龄16-80岁,40岁以上者118例(70.2%)。主要症状为反复右上腹疼痛。采用EUB40和ATL-9实时超声仪,探头频率3.SMHz。检查前禁食12小时,采用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在肝区、右上腹常现做助间,肋缘下斜切、横切扫查。2结果胆囊壁胆固醇沉积症76例,术前B超作出正确诊断74例(97.3%),误诊为胆囊息肉2例。胆囊息肉引例…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与胆囊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彩超检查肝硬化患者胆囊疾病发生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肝硬化患者通过彩超检查发现的胆囊疾病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248例肝硬化患者64例并发胆囊结石;28例并发胆囊息肉样病变;125例为胆囊壁增厚毛糙、双边影,胆囊内沉积物,胆囊实变等。结论 从本组资料得出肝病与胆囊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1-1995年术前应用B超检查胆囊癌2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63.6%。 资料和方法:本组男9例,女13例:年龄45-78岁,其中五十岁以下仅3例。应用SJN-2031及SA5000B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常规全面地对肝胆系列进行扫查,细致地观察胆囊壁、胆囊腔内变化,测量胆壁厚度,观测囊内团块的大小、形状、活动度、有无声影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超声检查在胆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8月 ,在我院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 92例胆系疾病患者的全部资料。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胆系病变 92例 ,男 2 7例 ,女 6 5例 ,年龄 2 0~ 80岁 ,平均 5 3.9岁。1.2 方法 使用SonolineAdara ,AlokaSSD 6 30超声仪及SonolineOmnia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 2 .6~ 5 .0MHz。常规上午空腹检查 ,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坐位等体位 ,肋下、肋间等不同切面扫查 ,观察胆囊长轴、短轴及肝内外胆管 ;常规测量胆囊大小、囊壁厚度、肝外胆管…  相似文献   

15.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在近10年检出的241例胆结石患者中,检出胆囊憩室4例,占总数的1.6%,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5~54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1-2-方法使用日产东芝SAL—22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Hz,检查前一晚餐要求清淡,少油腻饮食,次晨空腹,要求禁食12小时以上。取仰卧位,于右上腹肝胆区常规纵、横、斜多个切面扫查,清楚显示胆囊各个断面,确定胆囊最大断面后冻结、测量、记录。结  果在本组4例中均有胆囊壁不光滑,其中有3例大小正常,1例胆囊大小8.1cm×3.5…  相似文献   

16.
周敏  沈立 《浙江临床医学》2007,9(3):424-424
植物人持续状态患者由于长期鼻饲或长期静脉营养使其胆囊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超声检查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胆囊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植物人持续状态患者均为本院2003至2004年住院患者,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21~64岁。长期鼻饲30例、长期静脉营养28例。正常对照组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2~57岁,均为无胆囊疾病既往史的体检者。采用LOGIQ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空腹12h后,取仰卧位,经肋间或肋下行多切面实时扫查,重点观察胆囊壁厚度、胆囊体积及胆囊内的回声。胆…  相似文献   

17.
袁胜安  李淑芳 《临床荟萃》1994,9(3):116-117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B超检查几乎均显示胆囊壁毛糙,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门静脉增宽和血浆白蛋白降低.本文拟通过55例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门静脉宽度和血浆白蛋白观测探讨其与腹水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患者胆囊壁增厚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超声显像仪观察胆囊壁厚度。结果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壁明显增厚,脂肪肝一般不增厚,慢性肝炎及肝癌患者部分增厚。结论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声像图改变是继发的,与病情呈正比,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为可逆性病变,肝癌患者为不可逆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本组30例病人中男22人,女8人。发病年龄为30~70岁,其中60~70岁16例。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最短半个月,最长6年,患者中绝大部分以腹痛为主要症状。方法检测前一天晚餐后至次晨检查前禁食,检查时先取仰卧位作常规扫查,再嘱病人饮水800~1000ml(内加胃B超快显液1~2支)使胃充盈,  相似文献   

20.
现将我院3例胆囊癌误诊为结石报告分析如下:仪器与方法3例患者均经日产 AL OKA S SD—250型线阵实时超声诊断仪及 S SD—119B 机械扇扫诊断仪检查。空腹,常规仰卧位及左侧卧位于右上腹胆囊区沿右肋缘做横、斜、纵向切面观察,以观察胆囊形态、大小,囊内是否有异物回声,囊壁厚度等。3例病变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所见如下:例1,女,66岁。二年前发现右上腹部有一约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