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重阳气 肾阳为本——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钦安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 ,是从阴阳立论 ,认为元阴元阳即肾中真阴真阳 ,是人身立命之根本。因此他以阴阳为纲 ,统分万病 ,“认证只分阴阳”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在此基础上 ,郑钦安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之义 ,提出个人最重要的学术观点就是重视阳气 ,崇尚扶阳。也就是说 ,在阴阳两纲中 ,他并非等量齐观 ,而是特别看重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 ,他又特别推重肾阳即真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 ,也是人体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1 阳统乎阴阳主阴从郑钦安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  相似文献   

2.
郑钦安乃清代名医,火神派之鼻祖,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郑氏以元气立论,以阴阳为纲,对医理进行阐释,开创了一个以扶阳为特点的学派。他认为元气为人身之本原,人身以先天元气为体,化成后天血肉有形之躯而为用,五行、三焦、六经等皆属后天,旨在分部探求元气在运动过程中之盛衰。郑氏以元气为本,运用先后天的思想,结合阴阳五行学说,示以后世一套较完整的中医元气观。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58-360
从《周易》卦序及阴阳观等方面探讨郑钦安医易思想。以《周易》《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为主要研究对象,参合《黄帝内经》《伤寒恒论》等书,通过梳理分析发现,郑钦安在易学阴阳理论的影响下,论病强调以阴阳为本。在卦序的启发下,以上经"乾坤为始,终以坎离"为据,提出了"乾坤为体,坎离为用"的思想,并阐明了阴阳之先后天及体用关系;以下经"咸恒为始,既济未济而终"为凭,提出治病应重视上下交感、水火相济,论述了阴阳相互交感运动的重要性。郑钦安在易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诸书,形成了独特的医易思想,且理、法、方、药兼备,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4.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出自《黄帝内经》,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精气,生命的本源,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后天之精,元阴元阳之处。阴阳分离决绝,肾精的亡失,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随着现代医学对急危重症治疗的快速发展,中医治疗急危重症逐渐被人忽视,探讨“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作为指导思想在治疗急危重症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钦安之先后天阴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钦安乃清末名医,扶阳学派之鼻祖,以其临证善用温热之品,誉满医林。郑氏倡先后天之说,认为阴阳应分为“先天”与“后天”作考虑。本文试归纳郑钦安著作中的有关内容,略述郑钦安对先后天阴阳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李康铭  刘力红 《光明中医》2008,23(6):741-743
郑钦安乃清末名医,扶阳学派之鼻祖,以其临证善用温热之品,誉满医林。郑氏倡先后天之说,认为阴阳应分为“先天”与“后天”作考虑。本文试归纳郑钦安著作中的有关内容,略述郑钦安对先后天阴阳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陈晓慧  纪云西 《新中医》2021,53(18):193-195
郑钦安之学术思想重视人身阴阳,并形成了以先天坎离为主的阴阳观。辨析围绝经期疾病可单从肾论,也可从心肾关系调。而从郑钦安之阴阳观分析,则当抓住阳衰阴不足、虚阳上浮、心肾不交的特点,以扶阳抑阴为大法,兼潜摄浮阳、交通心肾。  相似文献   

8.
命门功用探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而命门学说,则始自《难经》。在系统整理以往有关命门与命门学说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对命门及其功用作总结性论述及阐发。命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由太极一气而化生先天无形之阴阳,继而再化生后天有形之阴阳,即先有命门,后有五脏;命门水火作为生命的原始物质基础和基本动力源泉,使命门不再是肾脏的附庸,而是总领五脏,统辖全身的中枢器官;命门水火(元阴元阳)不可分割,其水火之间只是互根,而无相互制约;后天有形之火为水所克,先天无形之火为水所生,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深入认识命门的生理病理,对于指导中医学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郑钦安的医学思想以易学哲学为基础,将先后天统一于元阳真气,论病重在扶阳。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无形真气流行其中,脾肾先后互赖,生理上互相支持,病理上互相影响,将先后天关系称为水土合德。治疗重补土伏火,调和阴阳,重视中焦的交会作用。用药上重视附子、甘草的配合运用,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佐以甘草补土缓中,调和上下,有伏火互根之妙用。  相似文献   

10.
本根据阴阳学说的基本定义,对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核酸和蛋白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进行了阴阳属性的划分。核酸属阴,蛋白质属阳;胞核属阴,胞质属阳。并列举实例论证了DNA为阴中之阴,组蛋白质为阴中之阳的性质。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前对应于中医学的“元阴”,后对应于“元阳”。为肾主生殖,肾内先天之本和藏有元阴元阳提出了分子生物学的见解。此外中还从阴阳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对基因治疗的看法,认为仅仅把DNA片段导入宿主细胞耐无相应蛋白质作用配合的基因治疗方法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克隆单的成功,使人联想到阴阳平衡的整体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养生学(二)北京中医医院(100010)吉良晨“命门”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肾主水而藏精,为人身原(元)阴之处(物质);命门主火而升发,为人身原(元)阳之处(机能)。元阴是先天的真水,元阳是先天的真火。二者相互关系是阴阳互根,水火相济,只有水火...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中医学中首先提出元阴、元阳的概念 ,但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 ,则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阴阳学说和传统文化中的生殖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元阴、元阳不能单纯理解为功能性概念 ,而应该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自序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始终抓住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郑氏在临床应用中以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认为心肾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元阴元阳,彼此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转化,体现出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对立统一观,并且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  相似文献   

14.
罗颂平 《中医杂志》2018,(23):2013-2016
《黄帝内经》对女性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规律的论述是后世医家研究生殖调节的理论依据,其渊源是阴阳学说,明代的"命门学说"又为中医生殖理论的拓展提供了新思路。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本原与规律的反映,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全过程,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根源,肾、脾是生殖之水土。提出女性生殖调节应与天地日月相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   

15.
《内经》经络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0,20(4):215-216
《内经》经络体系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 ,由经络血管体系和经络图式体系组成 ,是经络研究的基础。1 阴阳学说在经络理论形成上的指导作用1 1 阴阳学说与“体表十二分法”《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用“ -”“ ”来表示阴阳 ,则在外在背者为太阳“ ” ,在外在前者为阳明“ ” ,在外在两阳之内者为少阳“ ” ;在内在前者为太阴“ ---” ,在内在后者为少阴“ --” ,在内在两阴之间者为…  相似文献   

16.
人身之"神"是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解读,指人的生命活动,既具有不可测度性,又具有可知性.阴阳(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是"人神"之主.人身之"神"可分为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先天之神又称元神,元神又称脑神,但都与精神思维等神志概念不同.后天之神可分为生理之神和心理之神.根据脏象学说对人体的划分,后天之神又可分为心神、肝神、脾神、肺神、肾神等"脏神",并可根据五脏与相应的腑、五官或手足的关系再细分为更低层次之"神".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了解李可老中医的重中气、重元阳理论,并追溯其来源为郑钦安的"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以及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可老中医将先天元阳与后天中气联系起来作为自己的治病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在了解历代医家对闭经的认识基础上,结合李老的重中气、元阳理论,将闭经的病因、病机与治则作以讨论,希冀在传承与创新名老中医思想的同时,亦能对临床中闭经的治疗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8.
郑钦安“补土伏火”说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钦安是清代名医,火神派的创始人。其主要学术思想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以阳气为一身主导,阳主阴从,重视肾中元阳和后天脾土对人的作用,因此在治疗用药上主张扶阳抑阴,即温补脾肾阳气。他对辨证治疗阳虚证的论述尤为详尽,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补土伏火"是他在治疗阳气虚衰时常用的治疗方法。"补土伏火"是通过培补中焦脾胃来达到温益人体阳气的方法,或者通过培补中焦脾胃来治疗人体的虚阳外越。  相似文献   

19.
潘毅 《国医论坛》1996,11(1):12-13
新的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六版),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增补了阴阳交感这一点.并认为阴阳文感是阴阳的最基本前提,没有阴阳文感,就没有世界,则阴阳的对立制约,王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规律就无从论及了。阴阳交感的概念,导源于《易经》“成卦”,《易经·咸》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而审其内涵,则与八卦布陈密切相关,先天八卦的市陈(尼附图)根于《易经》之文,《说卦》曰:“天地定位,山译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根错。”我们只要据此图,将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之卦两两互…  相似文献   

20.
<正> 临床上一切虚损不足的证候,最后一般都转归为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气虚、血虚应着重补脾;肾为先天之本,乃真阴、真阳之所寄,故阴虚、阳虚应着重补肾。危重证候由于其处于“阴阳离决”的危急状态,所以补肾法对于治疗某些危重病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补肾法的基本规律祖国医学认为,肾是“水火之府,阴阳之宅”,内藏元阴和元阳。元阴即元精、肾阴,是生命的根本物质;元阳即命门火、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