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陶庄矿区山西组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大煤(2号煤)形成于废弃的三角洲朵体,其厚度分布主要受泥炭堆积期后河流冲刷作用的影响,沼泽水位的变化影响了煤的灰分分布;小煤(1号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堤后沼泽,下伏河道砂岩(S_3)的展布形态控制了小煤厚度的分布,泥炭堆积期的河流溢岸作用是影响小煤灰分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晋城矿区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本溪组为泻湖、海湾等过渡环境沉积 ,含煤性差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时期发育的半咸水闭流泥炭沼泽 ,这些沼泽发育于滨海平原、三角洲间湾及泻湖海湾滨岸带 ,因而煤层稳定性普遍较好 ;山西组则主要为一套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煤层主要形成于淤平的湖沼和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淡水泥炭沼泽 .沉积环境的演化决定了含煤地层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3.
晋城矿区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本溪组为泻湖、海湾等过渡环境沉积,含煤性差;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时期发育的半咸水闭流泥炭沼泽,这些沼泽发育于滨海平原、三角洲间湾及泻湖海湾滨岸带,因而煤层稳定性普遍较好;山西组则主要为一套河流及三角洲沉积,煤层主要形成于淤平的湖沼和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淡水泥炭沼泽.沉积环境的演化决定了含煤地层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4.
应用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理论,分析了永城煤田上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山西组下部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潮坪,上部及下石盒子组是三角洲体系的产物.煤层的形成、赋存、厚度变化、分布均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和影响,主可采煤层二,煤是在潮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泥炭坪形成的,厚度与下伏砂体呈负相关关系;下石盒子组中的各煤层分别形成于三角洲建设阶段及废弃阶段的泥炭沼泽中.  相似文献   

5.
禹县煤田是我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南带中的重要煤田之一,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通过对三煤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笔者认为它是发育在二叠纪豫西~皖北海湾中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三角洲的一部分,以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经历了建设→废弃→建设三个发展阶段。三_9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过渡带,发育在由分流间湾充填而成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其厚度变化、展布方向等主要受聚煤期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开平-涧河地区山西组的沉积与聚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开平-涧河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山西组的沉积特征,介绍了山西组沉积演化特点,提出了山西组为受海泛作用影响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指出聚煤作用及煤层布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与海侵密切相关,认为聚煤作用主要形成于废弃三角放间湾充填变浅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泥炭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7.
煤中硫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脱硫、降硫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选择了内蒙古鸟达矿务局9号煤层和10号煤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煤中硫的形成及其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煤中硫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泥炭聚积期沉积环境的变化,乌达矿区9层和10号煤怪是在海侵的背景下形成,在泥炭聚积期,由于不同水系的发育,控制了煤怪间距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控制了煤中硫含量的分布,在海水影响下聚积的泥炭比在淡水环境聚积的泥炭含量更多的硫。中硫煤和高硫  相似文献   

8.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主要为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可采煤层有太原组第15号煤层和山西组第3号煤层,两者均为高煤阶无烟煤。对含煤地层内部各成因相及其组合的综合分析表明,太原组为陆表海多堡岛与碳酸盐台地复合沉积体系。第15号煤层形成于海退持续时间较长的潮汐三角洲环境,其中三角洲平原沼泽相中煤层较厚,滞留泻湖相中煤层较薄,障壁沙坝一带煤层厚度较稳定。山西组为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均衡补偿沉积持续时间较长,形成的第3号煤层厚度较大,结构简单。三角洲前缘沙坝中煤层厚度稍薄,分流河道中煤层不稳定。煤层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同一口试气井中,盆地内大部分地方第3号煤层比第15号煤层厚度大,生气能力强,煤层气保存条件优越,气体质量浓度、含气饱和度、煤层气资源量高。因此,第3号煤层应是沁水盆地煤层气试采和商业化开发的首选目标层。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实测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贺兰山中段煤矿成矿规律、沉积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成矿作用进行了简要总结。贺兰山中段的含煤地层主要由晚石炭-早二叠世太原组潮坪-泻湖-三角洲相含煤岩系和山西组陆相含煤岩系及中侏罗统延安组河流相含煤碎屑岩建造组成。含煤岩系受古构造、古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形成相对的富煤带和贫煤带。晚石炭-早二叠世区内大部处于成煤环境,泥炭沉积广泛,是该区最主要的成煤期之一。中二叠世形成的砂岩、含砾砂形成的"盖层"保护了含煤岩系免受剥蚀。中侏罗世燕山运动使贺兰山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被大量繁殖堆积,经生物化学和压实作用,形成厚度大、层数多的大型煤田。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环境参数、相组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山西组分为4段19层42个微相,并归属为泻湖--潮坪及滨海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广布的二煤沉积环境就是在总体海退与短暂海侵、泻湖海湾、潮坪及泻湖海湾、沼泽进一步泥炭沼泽化而成;二煤层厚度主要是受聚煤坳陷基底差异沉降及沉积环境所控制(约占90%),并可用两个对数正态子总体分别描述之一;其次为河流冲蚀作用及后期构造变动的影响(约占10%)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二矿含煤地层山西组下部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潮坪,上部是三角洲体系的产物.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沉积物组成存在不同的压缩比,差异压实作用明显,影响到泥炭沼泽的发育,证实了沉积环境与煤层厚度变化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二矿含煤地层山西组下部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潮坪,上部是三角洲体系的产物.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沉积物组成存在不同的压缩比,差异压实作用明显,影响到泥炭沼泽的发育,证实了沉积环境与煤层厚度变化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钻井、岩心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聚煤环境及模式进行研究。西湖凹陷平湖组的主要聚煤环境为潮坪相潮上-潮间泥炭沼泽、潮控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综合聚煤环境和古构造因素的影响,建立平湖组沉积期的潮坪-三角洲聚煤模式,研究区潮坪和潮控三角洲较辫状河三角洲更有利于聚煤;平湖组下段至上段煤层平面上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西部斜坡带聚煤作用强于东部断阶带。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环境参数、相组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山西组分为4段19层42个微相,并归属为泻湘——潮坪及滨海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广布的二_1煤沉积环境就是在总体海退与短暂海侵、泻湖海湾、潮坪及泻湖海湾、沼泽进一步泥炭沼泽化而成;二_1煤层厚度主要是受聚煤场陷基底差异沉降及沉积环境所控制(约占90%),并可用两个对数正态子总体分别描述之;其次为河流冲蚀作用及后期构造变动的影响(约占10%),且具有在隆起区煤厚变薄尖灭、在场陷区煤层增厚连续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山西朔南勘探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形成于华北聚煤盆地北部,其含煤层段主要是太原组和山西组。太原组煤层形成于泻湖潮坪、下三角洲平原部分,其煤层厚度与砂体厚度具正相关关系。山西组煤层形成于上三角洲平原及内陆冲积平原,煤层厚度与砂体厚度为负相关关系。此外,煤层的物理性质,化学工艺性质,可选性等因素都受到成煤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登封煤田马岭山一带,山西组地层是发育在总体海退阶段,以过渡相为主的含煤沉积。据岩性、岩相和旋回结构的研究,首次将山西组地层划分出四个段,并对“老君堂砂岩”和“冯家沟砂岩”提出了命名。据古生物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古水流、砂岩体及煤层相的研究,用环境参数及相模式法,首次对山西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划分出33个微相,归属为四个垂直相序及泻湖—潮坪—障壁岛和滨海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首次在灰岩燧石层、硅质泥层中发现了海绵岩。据沉积环境和聚煤期古构造的研究,初步得出二_1煤厚变化地质因素主要是沉积环境及聚煤期基底差异沉降,其次为河流冲蚀作用及后期构造影响的结论。通过岩相一厚度法或相一厚度分析,初步认为研究区中部隆起区主要为3.5米以下的薄煤带,而大于8米的巨厚煤带则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东西两侧坳陷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层序发育及聚煤特征,以鲁西南二叠系山西组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强制海退(BFSR)造成的陆表侵蚀不整合面(SU)及其对应的整合面(CC*)、河流侵蚀面(RES)、古土壤层(PSS)、最大海退面(MRS)、海泛面(FS)、最大海泛面(MFS)7种层序界面,将煤系划分为12个准层序(2种准层序类型)、2个四级层序、1个三级层序,提出了低可容空间沉积背景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基准面与沉积界面基本一致,准层序以侵蚀面和海泛面为界并主要沉积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绝对海平面下降速率超过基底沉降速率是层序边界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下三角洲平原和间湾湖泊环境,指出剩余可容空间大小及新增可容空间产生速率是泥炭沉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晋中北山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聚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本文认为晋中北晚古生代山西组是以河控作用为主、兼受潮汐作用改造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并总结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点。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上三角洲平原泛滥盆地、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充填变浅、废弃三角洲朵叶各部位发展起来的泥炭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探讨了河南省下二叠统山西组二1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成成因,指出煤中硫的含量主要受泥炭沼泽介质性质和成煤植物的控制。当介质为半咸水时最易形成高黄铁矿硫煤,淡水介质时往往形成低典铁矿硫煤,煤中有机硫的含量主要受成煤植物控制,当成煤植物为辉木类时易形成高有机硫煤:以石松类为主时,有机硫含量极低,最后从微生物地球化学角度论述了煤中黄铁矿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煤中黄铁矿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20.
乌达矿区主采煤层可选性评价的地质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9煤层为例,从平面上对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的可选性及其聚煤环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的可选性在平面上分布的差异较大,这爱控于泥炭聚积时的古环境。低位泥炭沼泽由于潜水位较高,水流泥炭沼泽表面的改造和冲刷作用较强。形成的煤层具有较好的凝胶化指数(IG)和地下水汉动指数(IGW),并且与精煤产率呈负相关,煤中粘土矿物和黄铁矿难以洗选;高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具有较低的凝胶化指数(IG)和地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