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秦治敏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6):1036-1037
目的:探讨吗啡硬膜外超前镇痛在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于硬膜外麻醉后分为两组,吗啡超前镇痛组(P组)40例,对照组(C组)40例,其中P组于切皮前10min经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5mL+吗啡2mg,以施行吗啡超前镇痛;而C组仅注入局麻药5mL。观察术中术后镇痛时间、效果、镇痛药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P组的术中术后镇痛效果优于C组(P〈0、05).P组术中加药间隔时间较C组明显延长(P〈0.01),利多卡因用量P组明显低于C组,术后疼痛评分小于Ⅲ级,镇痛时间大于24h者。P组为78%。C组为23%,P组明显高于c组。结论:吗啡超前镇痛是下腹部手术中一种较好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复合曲马多应用于硬膜外腔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曲马多硬膜外腔超前镇痛作用。方法:Ⅰ组试验量含氯胺酮、曲马多,Ⅱ组不含。观察麻醉效果、局麻药用量、镇痛满意度评分及VAS评分。结果:Ⅰ组局麻药用量少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和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Ⅱ组(P〈0.05)。Ⅰ组术后VAS评分小于Ⅱ组(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曲马多产生良好的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索琨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49-2450
目的:观察并比较舒芬太尼硬膜外与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硬膜外阻滞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30例,分为硬膜外组和静脉组。切皮前分别经硬膜外和静脉注射20μg舒芬太尼,观察术中患者对牵拉阑尾的反应情况。结果:两种注射途径均有预防牵拉反应的效果,但硬膜外组优良率高于静脉组(P〈0.05);两组患者注药后脉搏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均稍降,静脉组下降明显(P〈0.05),硬膜外组不良反应较静脉组少。结论:舒芬太尼硬膜外和静脉注射均有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作用,但硬膜外注射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量吗啡硬膜外行超前镇痛效果及穴位注射预防小儿硬膜外吗啡镇痛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4组,基础麻醉处方一致。Ⅰ组行超前镇痛术,术毕行新斯的明合东南著碱穴位注射;Ⅱ组行超前镇痛,术举行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和东莨菪碱;Ⅲ组行超前镇痛,术后穴位注射生理盐水;Ⅳ组不行超前镇痛,未毕不作穴位注射。结果:Ⅰ、Ⅱ、Ⅲ组与Ⅳ组比较,加药间隔时间明显延长(P<0.0);氯胺酮及地卡因用量减少(P<0.05);4组术后镇痛时间无显著性差异;Ⅰ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Ⅱ、Ⅲ、Ⅳ组。结论:微量吗啡行硬膜外超前镇痛,可减少麻醉药用药量,延长加药时间;新斯的明合东南营碱穴位注射可预防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肝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范 《临床医学》2009,29(6):30-31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肝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静脉复合全麻,术后经静脉曲马多(12mg/kg)自控镇痛;Ⅱ组为静脉复合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吗啡5mg+布比卡因100mg自控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患者均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Ⅰ组患者的VAS评分于术后各时点分别明显高于相对应的Ⅱ组的VAS评分(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是肝癌患者术后较为合适的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妇产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及对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影响。方法56例ASAⅠ~Ⅱ级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PCIA组(n=18),镇痛用药为吗啡1mg/ml+氟哌利多0.1mg/ml;PCEA—Ⅰ组(n=19),镇痛用药为吗啡0.1mg/ml+0.125%布比卡因;PCEA-Ⅱ组(n=19),镇痛用药为吗啡0.1mg/ml+0.125%布比卡因+氟哌利多0.1mg/ml。术后4h、24h、48h分别记录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血压、下肢麻木及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PCEA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1);术后4~24h,PCEA-Ⅱ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PCIA组(P〈0.05),术后追加镇痛、镇吐药的人数也少于PCIA组(P〈0.05)。三组患者皮肤瘙痒、过度镇静等PCA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PCEA镇痛效果良好,硬膜外持续应用氟哌利多可有效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是妇产科术后镇痛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不同镇痛给药途径用于术后患者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镇痛安全有效的用药最佳途径。方法:将我科住院需手术治疗的90例肝胆疾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在术后采用不同的镇痛给药途径,Ⅰ组为肌肉注射、Ⅱ组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Ⅲ组为微量输液泵。分别于术后6 h、24 h、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Ⅱ组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Ⅲ组微量输液泵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组肌肉注射(P〈0.01),Ⅱ组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组并发症多于Ⅰ组肌肉注射和Ⅲ组微量输液泵(P〈0.01)。结论:3种不同镇痛给药途径用于术后患者,经临床实践研究,其最佳给药途径为微量输液泵,因易操作、安全、不良反应少、可根据疼痛的程度及时调节有效剂量,患者易接受,是一种经济实用科学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吗啡不同使用方法对胸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7例开胸手术患者分成硬膜外吗啡镇痛组和肌内注射吗啡镇痛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血压心率较术前均增高,肺功能较术前均降低,但肌内注射吗啡镇痛组术后24h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硬膜外吗啡镇痛组(P〈0.05),两组术后24h之间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肌内注射吗啡镇痛组肺功能术后24h明显低于硬膜外吗啡镇痛组(P〈0.05),肌内注射吗啡镇痛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吗啡镇痛组(P〈0.05)。结论硬膜外吗啡持续泵入方法用于胸部手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有效,各项术后指标更接近生理水平,并发症明显少于吗啡肌内注射。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注入吗啡对前列腺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患者100例,随机均为两组:Ⅰ组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2mg和氟哌啶2.5mg;Ⅱ组术后肌注哌替啶50mg,作为对照。对镇痛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按VAS法评定镇痛效果,Ⅰ组无痛和轻度疼痛46例,占92%。Ⅱ组无痛和轻度疼痛5例,占100%。两组差异显著(P〈0.01);并发症,术后出血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上述结果表明,硬膜外注入吗啡的术后镇痛法,较肌肉注射哌替啶更有  相似文献   

10.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开胸手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肌肉注射镇痛、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皮下镇痛4种镇痛方法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和镇静效果。方法:①选择2004-01,2006-0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20例行择期胸科手术的患者,男78例,女42例;年龄32~67岁。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标准Ⅰ~Ⅱ级.且对镇痛方法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肌肉注射镇痛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皮下镇痛组,每组30例。硬膜外镇痛组:于末次硬膜外麻醉后追加负荷量内含吗啡1mg+2.5g/L布比卡因+生理盐水10mL后接镇痛泵行硬膜外镇痛.镇痛药物配方为每100mL中含吗啡6mg+布比卡因125mg+生理盐水至100mL。静脉镇痛组:静脉内推注吗啡负荷量5mg后在静脉穿刺套管针处联接镇痛装置,配方为吗啡50mg+生理盐水至100mL。皮下镇痛组:皮下注射吗啡负荷量5mg后在患者前臂置人静脉穿刺针置于皮下,连接镇痛泵,镇痛药配方为吗啡25mg+生理盐水至100mL。肌肉注射镇痛组:不用镇痛输泵,按0.1mg/kg剂量肌注哌替啶。②于术后4,8,12,24,48h采用Kecle口述描绘评分法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将疼痛程度(0~9分)分为:0分为无痛,7-9分为重度痛。③于术后48h用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效果(0-6分):1分为不安静烦躁,6分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④记录术后4,8,12.24及48h患者因镇痛泵持续给药后仍然感觉疼痛而按自控按键单次给镇痛药的次数。⑤观察术后心肺系统主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行胸外科手术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效果:肌肉注射镇痛组术后4,8,12,24及48hKecle口述描绘评分法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皮下镇痛组术后12和48h明显高于硬膜外镇痛组(P〈0.05).静脉镇痛组术后48h明显高于硬膜外镇痛组(P〈0.05)。②镇静效果:肌肉注射镇痛组术后Ramsay评分为1分的比例为27%(8/30)。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为0,P〈0.01).术后Ramsay评分为2分的比例为,67%(20/30),明显低于硬膜外镇痛组[100%(30/30).P〈0.01]。静脉镇痛组术后48hRamsay评分为4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为0,P〈0.01)。③患者自己按压给药次数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患者术后48h内自己按压给药的次数明显少于静脉镇痛组和皮下镇痛组(P〈0.01),皮下镇痛组患者术后4.8.24.48h自己按压给药的次数明显多于静脉镇痛组(P〈0.05~0.01)。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发生情况:静脉镇痛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12/30).明显高于肌肉注射镇痛组、硬膜外镇痛组、皮下镇痛组[3%(1/30),20%(6/30).13%(4/30),P〈0.01]。结论:④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皮下镇痛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镇痛效果优于肌肉注射镇痛。②静脉自控镇痛不良反应最多,镇静作用也最强。  相似文献   

11.
秦怀峰  刘玉 《临床医学》2012,32(2):22-23
目的 研究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子宫切除术后布托啡诺镇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SA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术前15 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Ⅱ组术前15 min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 ml.分别记录术后4、8、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24 h布托啡诺用量.结果 术后4、8、12 h ﹙VAS﹚Ⅰ组均低于Ⅱ组(P<0.05),术后Ⅰ组的布托啡诺用量[(5.7±0.5)mg]低于Ⅱ组[(6.0±0.5)mg](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用于子宫切除手术超前镇痛能减少术后布托啡诺用量,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开胸手术氟比洛芬酯与吗啡超前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和吗啡在开胸手术前使用是否有超前镇痛的效果,并对比其副作用。【方法】ASAⅠ~Ⅱ级肺和食管癌手术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氟比洛芬酯组、吗啡组,每组20例。切皮前10min氟比洛芬酯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00mg,吗啡组硬膜外腔注入吗啡3mg,对照组切皮前不做处理,观察各组术后30min、1h、4h、12h的VAS评分和24h内的副作用。【结果】氟比洛芬酯组术后30min和1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但4h和12h和对照组无差别;吗啡组在4个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副作用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无差别,均明显低于吗啡组。【结论】切皮前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和吗啡硬膜外腔注入均能产生超前镇痛的作用,吗啡的镇痛效果和时间均优于氟比洛芬酯,但副作用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曲马多的超前镇痛和常规术后镇痛进行比较,并探讨曲马多超前镇痛应给予多少剂量为最佳。方法:60例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0~66岁,体重48~72kg,分为4小组:1~3组为超前镇痛组(PA1~PA3组),第4组为术后镇痛组(C组),每组15例。PA1~3组分别于术前静脉给予曲马多1.5mg/kg(PA1组)、2mg/kg(PA2组)及2.5mg/kg(PA3组);C组于术后静脉给予曲马多2mg/kg,术后患者静脉接镇痛泵。记录手术结束后2、4、8、16、24h和32h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各时点曲马多的用量;术前、术毕及术后8h和24h的血糖。不良反应为嗜睡、恶心、呕吐等。通过这些指标观察PA组与C组的镇痛效果有无不同;观察各PA组之间有无区别。结果:PA2组及PA3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及总用药量低于C组(P<0.05),血糖的波动较小(P<0.05)。PA2组及PA3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及总用药量以及血糖的波动低于PA1组(P<0.05)。所有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曲马多超前镇痛对上腹部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常规术后镇痛。镇痛药的首次剂量不应低于2mg/kg。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阑尾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双育分为凯纷组和吗啡组,每组30例。凯纷组病人在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分别缓慢静脉注射凯纷50mg;吗啡组用硬膜外吗啡单次推注做术后镇痛,配方为2mg吗啡加10mg布比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到6mL。采用视觉模拟评分WAS)法评估术后疼痛强度,记录术后6h、12h、24h、48hVAS评分,并观察和记录SBP、DBP、HR、SpO2,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VAS均≤5分,差异无显著意义;凯纷组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明显少于于吗啡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用于阑尾切除术的术后镇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输注利多卡因和甲基强的松龙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胸腹部PHN患者70例,皮损位于T3-T11脊神经支配区。按照入院时疼痛持续的时间分为5组:Ⅰ组(n=13),疼痛持续1—2个月;Ⅱ组(n=15),疼痛持续2—3个月;Ⅲ组(n=16),疼痛持续3—6个月;Ⅳ组(n=12),疼痛持续6—12个月;Ⅴ组(n=14),疼痛持续12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在CT引导下置入硬膜外导管,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输注利多卡因和甲基强的松龙,连续输注18—20d,如果患者自控镇痛次数超过10次/d,则加用曲马多进行治疗。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NRS)评定疼痛强度。结果:硬膜外阻滞期间所有患者均达到满意镇痛,但Ⅲ组、Ⅳ组、Ⅴ组的镇痛泵使用数量和曲马多用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出院后7d,总有效率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Ⅰ组和Ⅱ组的NRS评分明显低于Ⅴ组(P<0.05)。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Ⅰ组和Ⅱ组的有效率仍明显高于Ⅲ组、Ⅳ组和Ⅴ组(P<0.05);出院后3个月,Ⅲ组、Ⅳ组和Ⅴ组患者的NRS亦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出院后6个月,Ⅰ组患者的NRS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除Ⅰ组外,其余各组均有高于20%的患者治疗无效。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R2=0.945)。结论:连续硬膜外输注利多卡因和甲基强的松龙对病程<3个月的PHN患者的疗效优于病程≥3个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张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7):1523-1524
目的:观察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Ⅰ组15例术前给予氯诺昔康8mg,手术后经PCA泵以氯诺昔康和吗啡镇痛;Ⅱ组15例仅在术后经PCA泵给予吗啡镇痛。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24h、术后72h抽取外周血,测定血浆皮质醇(Cor)浓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值比较,Ⅱ组患者术毕、术后24h时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Ⅰ组血浆皮质醇水平仅在术毕时高于术前(P〈0.05)。与Ⅱ组相比,Ⅰ组术毕、术后24h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能减轻皮质醇的增高程度,减轻胃癌患者术后的过度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妇科开腹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温州市鹿城区人民医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并择期行开腹子宫全切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硫酸镁组关腹前给予硬膜外500μg硫酸镁及1 mg吗啡,对照组给予1 mg吗啡,观察两组术后2 h、4 h、8 h、16 h和24 h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术毕、术后4 h、24 h血浆β内啡肽水平和首次需要镇痛时间。结果硫酸镁组患者24小时内各时点的疼痛评分、术后4、24 h的β内啡肽水平、首次需要镇痛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给予硫酸镁复合吗啡较单用吗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子宫肌瘤开腹子宫全切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超前镇痛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对术后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4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23)和高乌甲素组(Ⅱ组,n=23)。Ⅱ组在麻醉前20min静脉推注高乌甲素4mg后缓慢静滴100ml生理盐水稀释的高乌甲素4mg至手术结束;Ⅰ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动态监测术中HR、BP、SpO2、RR及VA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术后24h内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PCA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化法检测术后0、1、3、6、12、24h患侧血清中MDA、SOD表达水平。结果Ⅱ组切缝皮及探查时HR、BP、SpO2、RR等变化幅度及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Ⅱ组术后镇静镇痛评分优于Ⅰ组(P<0.05);PCA按压次数及总药量明显少于Ⅰ组(P<0.05);Ⅱ组术后1~24h的SOD值高于Ⅰ组,而MDA值低于Ⅰ组(P<0.05)。结论运用高乌甲素超前镇痛有助于减轻老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围术期急性疼痛,完善PCA效果和抑制术后早期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ECC)中不同Hb浓度对血乳酸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60名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名。组Ⅰ接受轻度血液稀释,Hb达(80—90)g/L;组Ⅱ接受中度血液稀释,Hb达(70—79)g/L;组Ⅲ接受重度血液稀释,Hb达(60—69)g/L。记录比较各组ECC前、ECC中、ECC后和术后24h乳酸含量、动脉氧分压(PaO2),各组体外循环库血使用率、术后呋塞米用量、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时间。结果3组乳酸浓度和PaO2在ECC前、ECC中、ECC后和术后24h均在正常范围,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外循环库血使用率组Ⅱ(30%)和组Ⅲ(15%)均明显少于组Ⅰ(50%);但术后呋塞米用量组Ⅱ和组Ⅲ均明显高于组Ⅰ(P<0.05);3组患儿均痊愈出院且并发症少。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应用中度血液稀释[Hb(70—79)g/L]和重度血液稀释[Hb(60—69)g/L]对乳酸和术后转归无影响,可明显减少库血用量。  相似文献   

20.
评价舒芬太尼鞘内注射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择期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产妇随机等分为三组。术时用药,A、C组:罗哌卡因15 mg+0.9%生理盐水0.5 ml+10%葡萄糖1 ml;B组:罗哌卡因15 mg+舒芬太尼5μg(0.5 ml)+10%葡萄糖1 ml。术后用药,A、B组:0.16%罗哌卡因+0.002 5%氟比利多;C组:0.16%罗哌卡因+0.002 5%氟比利多+0.005%(5 mg)吗啡。设置:无负荷量,2 ml/h,PCA:1 ml,锁定时间:15 min,术毕开启,镇痛24h。专人术后2、4、6、8、24、36、48 h用VAS和Prince-Henry方法进行疼痛评分、记录用药量、PCA按压次数。结果:B组比A、C组起效时间缩短(P〈0.01),A、C组在术后2、4、6 h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但高于B组(P〈0.01),三组在8、24 h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在36、48 h两个时点A、C组评分均高于B组(P〈0.01)。结论:鞘内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缩短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明显,8后镇痛效果减弱但持续时间较长,有一定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