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特征,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海淀区807名参加体能测试的中小学生进行体成分测量,测量项目包括体脂肪量、总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7名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21.2%,其中男生为24.6%,女生为17.9%;肥胖率为13.0%,其中男生为16.2%,女生为9.9%.儿童青少年肥胖组和超重组的体成分均大于非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组和超重组比较,只有BMI和体脂肪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男值分别为-7.780,-7.646;t女值分别为-5.096,-3.771,P值均<0.05).男生6~12岁阶段的体脂肪量逐年增加,均值从5.07 kg增加到14.79 kg,13岁开始逐年减少,女生的体脂肪量逐年增加,均值从5.17 kg增加到15.78 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男、女生的总水分、蛋白质、无机盐逐年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儿童青少年的体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在变化,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相关指标与肥胖的关系,为中小学生肥胖早期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北京市海淀区3所中学2所小学1268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成分测量,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将人群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采用均数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影响后,儿童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身体脂肪量、去脂肪体重、基础代谢率、身体总水分与BMI呈高度正相关性,偏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8,0.919,0.740,0.665,0.740(P值均<0.01),电阻抗与BMI呈高度负相关(r=0.708,P<0.01);体成分相关指标值均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身体脂肪量及腹部脂肪均值大于男生,男生蛋白质和肌肉量均值大于女生,男、女生肥胖组与正常组的体成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的体成分存在差异.用体成分测量判定儿童肥胖的体脂百分含量可能更具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6~15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其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间的差异;探讨体重指数(BMI)及体脂两种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的不同,对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制定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月纳入乌鲁木齐市儿童青少年907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成分、计算BMI-Z分值;超重肥胖评定参考WS/T586-2018。结果 6~15岁儿童青少年除男生体脂率外,男女生各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变化均存在线性趋势(P<0.05),BMI-Z评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生体脂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女生在11岁时体脂百分比(BFP)超过男生(P<0.05)。BMI及BFP评价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11.5%和9.0%、14.1%和20.5%;其中BMI正常组有7.6%和3.1%的少儿BFP评定为超重和肥胖;在BMI超重组有49.5%的少儿BFP评定为肥胖。各体成分在超重与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有性别及年龄差异;不同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率略有不同,提示BMI评定肥胖标准易低估体脂胖肥儿童青少年;其超重和肥胖组各体成分均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4.
分析成都市7~15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预测该地区超重肥胖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共获得成都市中、小学各2所7~15岁儿童青少年有效数据2 144份.测量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别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以及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结果 根据WGOC标准和IOTF标准,成都市7~15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0.68%,12.92%和6.53%,3.17%.不同性别学生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P<0.0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的年龄段分别为10~12岁和7~9岁,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的年龄段均为10~12岁.结论 成都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且超重和肥胖出现低龄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LMS法拟合北京市6~18岁儿童青少年体脂率百分位数参考值曲线,为进一步制订儿童青少年体脂率肥胖判定标准及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北京地区抽取7 43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BIA,Inbody230)对北京市7 43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成分测定,应用LMS chartmaker软件分别拟合男女生体脂率随年龄变化的百分位数曲线图.以P3,P10,P15,P20,P25,P50,P75,P80,P85,P90,P97作为参考曲线.结果 6~12岁儿童青少年在相同年龄段内男女生体脂率性别差异较小,但13~18岁男女生体脂率存在性别差异(P值均<0.01).百分位数曲线显示,6~11岁男生体脂率随年龄缓慢增长,11 ~ 15岁明显下降,15岁以后保持平稳状态,而女生体脂率在6~18岁呈现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增长的趋势.结论 用LMS方法构建的体脂率百分位数曲线可正确反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普及LMS方法对于制订与健康体质相关的儿童青少年百分位数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北京市海淀区6~15岁儿童青少年足底压力与体成分的关系,为儿童少年足底压力诊断及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和上地实验学校6~15岁健康儿童少年l000人,按实际年龄组分为10组,每组100人,其中男女各50人,进行体成分和足底压力测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各年龄组男女少儿足底压力与体成分的相关系数.结果 男生足底所有区域峰值压强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P值均<0.05).男生相对峰值压力、相对接触面积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和BMI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呈正相关(P值均<0.05),在其他一些区域则相反.女生所有区域峰值压强与体重、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与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P值均<0.05).女生相对峰值压力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体脂肪、BMI呈负相关,与相对去脂体重呈正相关(P值均<0.05).女生相对接触面积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P值均<0.05),在其他一些区域则相反.结论 健康少儿足底压力各指标的变化与体成分各指标的变化有关,且不同性别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探讨苏州市男性儿童青少年发育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儿童青少年青春期预防保健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分层整群抽取苏州地区15所中小学的男生5 059名,根据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将调查学生分为超重、肥胖、正常3组,调查青春期男生的首次遗精年龄,测量身高、体重,调查第二性征发育等级.结果 苏州市中小学男生超重检出率为10.6% (538/5 059),肥胖检出率为5.1% (257/5 059),已发生首次遗精的占19.4%(963/5 059).超重组、肥胖组男生首次遗精年龄晚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值与首次遗精年龄呈正相关(r=0.229,P<0.01);11 ~15岁组男生BMI值与外生殖器发育程度、阴毛发育程度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苏州市男性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肥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了解2014年中国7~18岁学生腹型肥胖流行现状,为制定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库,抽取7~18岁学生共108 56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质量指数和腰围指标判定体质状况和腹型肥胖,了解研究对象的腹型肥胖发生情况及其特征.结果 学生腰围均值为(66.0± 10.3) cm,男生(67.8±11.1) cm大于女生(64.2±9.0) cm(t=58.52,P<0.01).腹型肥胖发生率为17.5%,男生(18.5%)高于女生(16.5%),城市学生(19.6%)高于乡村学生(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0.66,343.66,P值均<0.01).单纯性腹型肥胖检出率为3.5%,女生(5.3%)高于男生(1.7%)(x2=1 081.94,P<0.01);一般性肥胖检出率为6.1%,男生(8.5%)高于女生(3.7%) (x2=1 093.66,P<0.01);复合型肥胖检出率为14.0%,男生(16.9%)高于女生(11.1%)(x2=1 093.66,P<0.01).结论 2014年中国7~18岁学生腹型肥胖检出率仍较高,且在不同性别、城乡、学龄阶段及营养状况人群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静  罗纳  朱霖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088-1091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1985 -2010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及体质量指数(BMI)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1985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北京市海淀区资料,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应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比较7 ~18岁学生各年度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分析各百分位数BMI( P25,P50,P75,P90,P95)变化趋势.结果 1985 -2010年7~18岁男生肥胖率分别为1.0%,4.0%,6.5%,15.2%,女生分别为0.5%,2.1%,2.8%,5.2%.各年龄组男、女生超重、肥胖率以及各百分位数BMI值均随年度不断上升(P值均<0.01).1985 -2010年各百分位数BMI增长表现为男生增速高于女生,较高百分位BMI值增速高于较低百分位BMI值,各年龄组高百分位BMI值全面大幅上升.2000-2010年以来10~15岁男、女生BMI增速明显.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1985 -2010年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以及BMI水平持续增长,10~15岁学生是下一步肥胖防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春发育期体重正常儿童青少年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FMI)随年龄变化特点及其性别差异,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儿童180名,每性别、年龄组约10名,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测定身体成分,根据公式FFMI(kg.m-2)=FFM(kg)/身高(m)2,FMI(kg.m-2)=FM(kg)/身高(m)2计算FFMI和FMI。结果7~15岁男、女生FFMI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青春期FFMI增长加速,且增加总量是女生的2倍;7~15岁男生FMI先增后降,女生一直呈上升趋势,女生FMI增加总量是男生的2倍。男生身高与FMI相关性差,11~15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女生身高7~10岁与FMI呈显著正相关,9~10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男、女生BMI与FMI均呈显著正相关,男生相关系数大于女生;13~15岁男生和7~15岁女生BMI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男生BM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来自FFMI的增加,尤其是青春期男生;而女生BMI的增长同时来自FFMI和FMI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胡媚  孙贵龙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737-1738
探究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制定关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以鄂伦春族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为研究资料,对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筛选,分析其超重肥胖情况.结果 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BMI均值均在超重值以下,但各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35%,其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0.0%,17.9%,14.2%,11.4%,21.3%,19.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7%,21.9%,28.5%,23.6%,22.4%,16.1%.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9.98,17.54,15.05,11.61,20.92,18.50,P值均<0.05).结论 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春期学生体重指数与体脂百分比的关系及对两种方法判定肥胖比较。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北京市郊区171名男生(平均年龄为13.7岁)和162名女生(平均年龄为13.5岁)的体成分,计算体脂百分比(PBF),测定身高体重并计算BMI。结果女生BMI与PBF的相关系数为0.737,男生为0.671。与PBF判定肥胖的标准(女生PBF≥35%,男生PBF≥25%)相比,目前我国常用BMI判定青少年肥胖标准(BMI≥26kg/m2)特异度高达99%以上,敏感度低于30%。结论青少年BMI与PBF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我国目前常用BMI切点对于判定青少年肥胖具有较高特异性,敏感度低,用于筛查儿童青少年肥胖时,应结合皮褶厚度等指标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中日两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能指数(PFI)之间的关系,为有效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水平提供支持和依据.方法 在中国和日本共测试9 594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能项目,采用随机个案法抽取其中4 800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中日两国不同肥胖程度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存在的差异,并分析不同BMI-Z分与PFI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国男生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分组的PFI均值分别为-1.17,-0.03,0.04和0.26,日本男生分别为-2.59,-0.34,-1.46和-2.44,超重和肥胖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国不同BMI分组女生的PFI均值分别为-1.18,-0.08,0.01和1.03,日本女生分别为-1.21,0.51,0.11和-1.30,中国正常BMI女生PFI低于日本,肥胖女生则高于日本(P值均<0.05).中国男生、总体和日本男生、女生、总体方面不同BMI-Z值的P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89,3.05,4.81,2.33,5.34,P值均<0.01).结论 中日儿童青少年BMI-Z分与PFI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BMI-Z分升高中国男生PFI的下降幅度较日本男生更为显著.应结合中国实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能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陈钰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733-735
了解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及“6~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对贵州省2010年20 412名7~18岁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中小学生的现时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中小学生总的营养不良率为33.69%,超重率为5.21%,肥胖率为2.33%.营养不良率男生高于女生(x2=18.87,P<0.01),少数民族学生高于汉族学生(x2=1 105.54,P<0.01),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P>0.05).营养过剩率男生高于女生,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P值均<0.01).结论 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时并存,应根据民族、年龄、性别、城乡等特点进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成都市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及体格现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2164名7~15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体重等的测量,同时使用自行设计体力活动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儿童青少年的静态生活方式。结果男生看电视、使用电脑及做家庭作业时间均长于女生。分年龄组比较后发现,男生中,13~15岁年龄组看电视、使用电脑及做家庭作业三种静态生活方式的时间均长于10~12岁及7~9岁。女生中表现出相同趋势。体质指数z评分(BMI z-scores)和体脂百分比(BF%)均为女生大于男生。分年龄组比较后,男生BMI z评分表现为随年龄增加而降低,BF%为10~12岁年龄组最高。女生BF%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01)。将3种静态生活方式分别分组比较后发现,女生10~12岁组看电视和做家庭作业时间越长,其BF%值越高;13~15岁组中则表现为看电视时间越长其BMI z评分值越高(P=0.0459)。男生中不同静态生活方式组其体格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都儿童青少年看电视、使用电脑及做家庭作业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女生静态生活方式可能与体质指数和体脂百分比相关。  相似文献   

16.
超重肥胖与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皮褶厚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皮褶厚度与肥胖的关系,为中小学生肥胖早期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对北京市海淀区3所中学和2所小学7~18岁1 007名儿童青少年进行皮褶厚度测量,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将人群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采用均数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影响后,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腹部皮褶厚度、骼前皮褶厚度、肩胛皮褶厚度、上臂皮褶厚度与BMI呈高度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6,0.761,0.817,0.684(P值均<0.01).皮馏厚度值均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海淀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皮褶厚度均值在7~9和10~12岁突增,从10~12岁以后男女皮褶厚度增长幅度逐年递减.肥胖组与正常组的皮褶厚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索围青春期女生身体成分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为有针对性进行肥胖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2015年1-12月天津市体质检测中心测试的10~16岁中小学女生2 023名为研究对象,测试其基本形态指标和身体成分.结果 10~ 16岁女生的BMI与体脂、体脂/身高2、体重、体脂百分比呈中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905,0.891,0.844和0.878,P值均<0.01);BMI与去脂体重、去脂体重/身高2呈低到中度相关(r值分别为0.507,0.636,P值均<0.01).11~16岁各年龄组体重、去脂体重均高于10岁时的体重、去脂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 16岁各年龄组的脂肪重量均高于10岁时的脂肪重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3,15,16岁时的BMI、体脂重量/身高2值高于10岁时的BMI、体脂重量/身高2;12,15,16岁时的去脂体重/身高2高于10岁时的去脂体重/身高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围青春期尤其是12~13岁女生体质量指数和身体成分变动幅度大.应为不同年龄段的女生制定不同的体力活动及营养健康计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描述3~17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脂肪组织、非脂肪组织)的发育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南方和北方共计7个城市,包括长春、北京、天津、济南、上海、银川、重庆的3~17岁城市汉族儿童青少年10867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测量身高、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身体脂肪组织质量、非脂肪组织质量等。计算BMI、体脂含量百分比(FMP)、脂肪质量指数(FMI)、非脂肪组织质量指数(FFMI)。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逻辑核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10867例3~17岁儿童青少年数据,其中男生5512人(50.7%)。男生FMP在10~15岁组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β=-1.811(95%CI:-1.987^-1.635)],15岁以后变化不明显;女生FMP在3~7岁组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β=-0.896(95%CI:-1.100^-0.691)],7~12岁变化不明显,12~15岁随年龄增长增速明显[β=0.989(95%CI:0.753~1.224)],15岁以后变化不明显。除9岁组和10岁组以外,女生FMP高于男生(均P<0.05)。男生FFMI在3~17岁各个年龄段均明显高于女生(均P<0.05),11岁以后,女生和男生的FFMI差异变大。男生和女生的FMI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曲线有交叉,略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男生:β=0.033(95%CI:0.018~0.048);女生:β=0.192(95%CI:0.181~0.204)]。脂肪重聚年龄肥胖组小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男生不同体重状态组BMI、FFMI随年龄变化情况类似;男生正常体重组FMI随年龄增长略有降低,一直保持在5 kg/m2以下,超重组[β=0.114(95%CI:0.091~0.136)]和肥胖组[β=0.211(95%CI:0.176~0.245)]的FMI有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体重状态组男生FMP在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正常体重:β=-0.836(95%CI:-0.924^-0.748);超重:β=-1.090(95%CI:-1.269^-0.910);肥胖:β=-1.144(95%CI:-1.321^-0.967)];不同体重状态组女生的BMI、FFMI、FMI随年龄变化情况类似,在8岁以后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正常体重组:β=0.174(95%CI:0.165~0.182);超重组:β=0.325(95%CI:0.304~0.346);肥胖组:β=0.447(95%CI:0.406~0.488)];女生FMP的变化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正常体重组:β=0.963(95%CI:0.851~1.074);超重组:β=0.910(95%CI:0.695~1.125);肥胖组:β=0.895(95%CI:0.569~1.221)]。总体上来看,BMI和FMI的相关性很强(男生:r=0.767;女生:r=0.873),不同体重状态儿童青少年BMI和FMI的r不同。结论儿童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发育特征不同,且存在性别差异。BMI生长曲线和体脂肪的发育特征不完全一致,且存在性别差异,有必要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进行更精准的体成分评估。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体脂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体脂情况,为制定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选定广州市本地生源为主的中、小学各1所,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对1305名7~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脂含量测定。结果男生体脂百分比(BF%)7岁组为13.2%,8~18岁基本稳定在15%左右,没有随年龄而上升;女生BF%7岁组较低,为12.2%,以后逐渐升高,在10~11岁与男生形成交叉并超越男生。男女生的BF%与BMI相关分析r值分别为0.722和0.954,P值均小于0.001。结论BF%可作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诊断标准,但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中变化较大,应根据我国人种特点进行大样本的基础调查。  相似文献   

20.
调查2014年天津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学生超重肥胖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市7~22岁学生9 607名,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问卷调查采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学生调查问卷”.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014年天津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6.3%和14.9%.男生超重检出率(19.2%)高于女生(13.5%)(x2=56.836,P<0.01),城区学生(18.0%)高于乡村(14.6%)(x2=20.121,P<0.01);男生肥胖检出率(19.8%)高于女生(9.9%) (x2=186.000,P<0.01),城区学生(16.4%)高于乡村(13.3%)(x2=18.096,P<0.01).城区学生、男生、每天吃鸡蛋、体育课出汗且感觉累、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1h是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天津市7~2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形势严峻,日常饮食、运动态度与行为、看电视时间较长等生活方式是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