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成出一种新的磷酸根取代多联吡啶化合物6-(4-甲基磷酸苯基)-2,2'-二联吡啶(2)及其Eu(III)的三元配合物[Eu(DBM)3(2)](3)(DBM为二苯甲酰甲烷),通过Si-O-P键将化合物2及配合物3负载到无机介孔材料MCM-41上,并研究了它们的电子光谱性质变化.电子光谱表明,化合物2在溶液中吸收峰分别位于327 nm,274 nm和244 nm,随着pH值升高,分别蓝移至304 nm,263 nm和235 nm;同时发现溶液pH值对化合物的发射光谱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pH值增加,其发射峰从427 nm蓝移至374 nm,荧光强度随之增大,当pH=6.34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随后增大pH值,发射峰位置变化较小,但荧光强度逐渐减小.当化合物2与3通过Si-O-P键与分子筛MCM-41负载后,其发射光谱发生明显变化.化合物2由无精细结构的单发射峰435 nm裂分为双发射峰435 nm和505 nm,而3发射峰位置未发生变化,但其发射峰强度出现了增强.  相似文献   

2.
环境环流变化对东海热带气旋路径折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具有偏北移动分量的东海热带气旋路径折向时的环境环流的参数变化、动力结构及涡度收支等合成分析表明:当热带气旋环境环流的总变化为东风分量增大或由于动力变化产生向左的合力或涡度变化使热带气旋强度减弱时将导致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左折;当环境环流总变化为西风分量增大或动力变化产生向右的合力或涡度变化使热带气旋强度增强时将导致移动路径右折;当合力状况少变,涡度变化不足以改变热带气旋强度时,内力与环境外力平衡维持,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不发生折向.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1~2010年共30a的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可能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地表24℃等温线2~3月和11月的南北跳动可能是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200hPa温度的季节变化早于地面和500hPa,其原因可能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造成的能量下传有关;青藏高原的低温与低的大气逆辐射密切相关.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EB在有机溶剂和结合DNA时荧光增强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常见的有机溶剂乙醇、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对EB及DNA-EB荧光光谱及其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溶液的极性、粘度及EB所处环境的疏水性等是影响EB荧光光谱及其强度的主要因素。当EB分子的菲啶环嵌插到DNA的双螺旋碱基对之间,阻止了溶液中水分子通过质子转移而使激发态EB分子的能量损失,从而使EB的荧光强度大幅度增加,当在DNA-EB体系中加入有机溶剂时,体系的荧光强度先是增加,达到一峰值后,荧光强度又降低,实验结果表明这是由于DNA在有机溶剂中收缩引起的,当DNA收缩到其碱基平面刚好容纳EB分子时,EB与DNA结合最为紧密,激发态的EB分子被水分子通过质子转移所损失的能量最少,因而荧光强度最大;当DNA分子在有机溶剂的作用下进一步收缩成球形时,DNA的相邻碱基平面空间不足以容纳EB分子时,EB分子便被挤了出来,荧光强度大为下降,说明EB是一种探测DNA构象变化的优良探针。  相似文献   

5.
在较低温度(460℃)和无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热蒸发纯Zn粉在硅衬底上成功地制备出ZnO亚微米梳状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室温光致发光光谱(PL)等技术分别研究了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具有均一直径和长度的单晶梳齿规则地生长在作为梳干的ZnO纳米片的Zn-(0001)极性面并沿[0001]方向择优生长.逆气流生长的样品的梳齿粗于顺气流生长样品的梳齿,而其波长为500 nm左右的绿色PL发射峰强度明显低于顺气流样品的发射峰强度,揭示出在氧气较充足的逆气流环境下生长的样品中的氧空位缺陷少于顺气流下生长的样品的氧空位缺陷.样品表面的Au纳米颗粒修饰大大增强了制备的梳状结构样品的紫外发射光强度,并明显降低了样品的绿色光致发射峰强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西藏高寒农牧区冬季夜间温室气温过低、不能种植蔬菜的问题,研究了西藏高寒农牧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提出了适合的温控方式.通过对夜晚温室传热条件的简化,建立了温室夜晚传热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温室补温的需求.从最小能耗与补温效果最佳两个原则出发,提出了自适应温室设定值调整方案;以温室外环境温度扰动为依据,对温室内的设定温度进行预测,然后结合温室大滞后非线性的特点,利用史密斯预估控制实现冬季夜间对温室温度的有效调控.温室温度调控系统能够有效地将温室温度调控至蔬菜正常的生长范围内,保证了蔬菜正常生长.适用于西藏高寒农牧区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温室和对温室温度的调控,为冬季在藏北地区温室中种植蔬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偶氮喹啉双重光谱响应识别氟离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羟基喹啉-5-偶氮-4'-对二甲氨基苯(1)在乙腈中发射双重荧光,其波长分别为512 nm和370 nm,加入F-后,长波处的荧光猝灭,短波处的荧光增强.同时1的吸收光谱和溶液颜色均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1通过氢键作用与F-形成了1:1型配合物,结合常数为5.0×104 mol-1·L,其它阴离子的存在均不影响1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明1对F-有很高的选择性.据此建立了荧光比值法与裸眼比色法检测F-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了氧化铝的外逸电子发射过程,即对外逸电子的产生,输运和逸出过程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对每个外逸电子刚离域时的初始能量和初始位置进行随机抽样,模拟跟踪了每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和能量变化.最后得到了氧化铝在T=500K的能量谱,和不同温度下的平均能量分布图,为以后研究氧化铝的外逸电子发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激光烧蚀固体表面开始于激光对表面层的加热,该阶段持续时间极短(与激光脉冲持续时间相当),随即加热层发生熔融、汽化和电离,形成烧蚀等离子体。烧蚀之前表面首先发生热电子发射,形成热发射电子流脉冲。本文以金属Cu、Al、Ti作为靶材,利用Nd:YAG脉冲激光在真空条件下引发烧蚀过程,针对热电子发射设计了一种测量电路,根据电路模型提出了计算热电子流强度的方法,并以此考查了烧蚀热电子发射行为,验证了该测量方法的可行性。该电路基于电流源短路测量原理设计,可以监测热电子流强度的时间演化。文中以热电子流密度的峰值为指标,分析了光斑面积对热电子发射的影响。表明:表面温升过程是决定热电子流密度的主要因素,而激光脉冲能量与光斑面积决定表面温升;当激光能量一定时,热电子流密度随光斑面积增加而迅速减小。根据包括烧蚀区温度及逸出功的热电子发射模型,讨论了三种靶材的烧蚀热电子发射行为,认为逸出功对热发射影响不大,而靶材熔点是热电子发射峰值电流密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盾构壁后注浆对地表沉降影响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宁波轨道交通某区间隧道施工, 研究了盾构壁后注浆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考虑壁后注浆压力消散和浆液固结硬化过程, 采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开挖过程模拟计算, 分析了不同注浆量和不同注浆压力下的地表沉降变化规律以及浆液硬化作用对地表沉降和管片位移的影响规律, 并将地表沉降和拱顶位移的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本工程最佳注浆量4.0~5.0m3, 最佳注浆压力约0.3MPa; 硬化作用引起的地表沉降占总沉降约5%, 引起的管片位移占总位移约15%. 针对宁波土质, 合理确定注浆量和注浆压力能够有效控制地表沉降, 合理配制浆液, 实时监控注浆量、注浆压力和浆液强度, 能够有效控制管片的上浮和变形.  相似文献   

11.
台风强度变化,尤其是强度的突变(突然加强和衰亡)是台风预报的难点.然而,由于缺乏对强度变化机理的认识,没有足够高的分辨率对现有数值模式表达强度变化精细的物理过程,近年来台风强度业务预报进展缓慢.研究表明,台风强度主要受3类因子影响,即大尺度环境场(如风垂直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VWS))、海洋强迫(包括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容量(Oceanic Heat Content,OHC))以及台风自身的结构(含内核强对流变化(Density of core convection,DCC)以及内核变化).三者间存在作用和反作用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利用正电子寿命谱的PATFIT和MELT分析程序,研究了多嵌段共聚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环氧乙烷(PET/PEO)的自由体积特性.从正电子寿命的最长分量随温度的变化发现,多嵌段共聚物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这表明多嵌段共聚物中PEO和PET相的互容性较差.根据浅束缚态理论解释了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最长寿命分量强度的变化规律,并且利用MELT分析程序得到了自由体积浓度随温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对光磁共振实验中各反常共振信号对应的射频信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反常共振信号的判断方法.利用傅立叶级数展开,对反常射频信号各谐波分量的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反常共振信号是由射频信号中的谐波所引起,而非多量子跃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湿地植被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在生态平衡、生态水分、物质能量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它能够综合反映湿地的生境特征.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水文情势改变与盐分聚集已造成大面积的湿地植被退化,湿地植被面临着不可逆的破坏.本文以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些年来植被高光谱研究的主要成绩和方法,并探讨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又分别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方面讨论总结了湿地环境效应的主要研究成果.作者认为今后应加强湿地水分和盐分的综合环境效应研究,同时应重视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提高环境监测和实验分析的技术水平,开发和完善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湿地植被高光谱诊断模型,以更精确有效和地评估湿地植被变化所导致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5.
拉曼光谱对碘掺杂二氧化钛的晶相与表面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将钛酸四正丁酯直接水解于碘酸溶液的方法制备了碘掺杂的二氧化钛,利用拉曼光谱研究了掺杂前后二氧化钛的相变过程和表面结构,探讨了不同的焙烧温度、碘的掺杂以及碘掺杂量对二氧化钛拉曼光谱的强度、峰位和峰宽的影响.拉曼光谱测试表明,碘掺杂能使金红石相的二氧化钛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并且能有效的抑制晶粒的生长,导致拉曼光谱强度减弱,峰位蓝移且宽化,使表面氧空位增加.  相似文献   

16.
用正电子湮没谱学研究了水热处理时间及温度对NH4NaY沸石的影响.测量了NH4 NaY 沸石分子筛在700 ℃经不同的水热处理时间(0.25 ~4 h)和在不同温度(300 ~800 ℃)下水热处理1 h 后的正电子寿命谱,所有谱中都出现了5 个寿命分量,其第中5 寿命及其强度与生成二次孔的大小和数量相关.实验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NH4NaY 沸石经水热处理后都能产生二次孔,其中水热处理温度为650 ℃处理时间为1 h 所产生的二次孔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孔直径最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脉冲MOS电容器中的电场增强载流子产生.深能级中心的载流子发射几率对电场的依赖性采用Poole-Freakel模型.我们得出了产生电流密度与产生宽度之间的一般手系.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理论结果与实验测量之间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相当好地符合.关于温度对电场增强载流子产生特性的理论预言也被实验结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概述了肿瘤研究中的某些新进展。然后结合位错理论和非平衡态统计指出,肿瘤的治疗应该是输入能量。并进一步从下述方面简述了光谱分析方法在肿瘤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1.正常状态和癌变状态的光谱应有所不同,2.二者的基因、DNA、蛋白质、细胞等可以形成一系列比较光谱。3.由此可以确定构型变化的大概范围。4.由两种光谱的定量差别可确定应输入的能量。5.对不同肿瘤,光谱不同,输入的能量也异。因此,在医学上应大力应用和推广光谱学。  相似文献   

19.
植被护坡中植物根系的阻裂增强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复合材料的角度对植物根系的加固机理进行了分析,将含根系的岩土体看成一特殊的复合材料,其中岩土体为基体相材料,根系为增强相材料,根系犹如纤维,将对根土复合体起到阻裂增强作用.并运用能量原理对根系的阻裂增强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根土复合体中某点的抗剪强度增量的计算公式及该点处根系的抗拔力和最大拔出长度的计算公式,得出某点抗剪强度增量主要与该点处根的面积比、面密度、长径比、抗拉强度、根士间的黏聚力及摩擦系数有关,及如果根系深入某点以下锚同段长度大于该点处的最大拔出长度,根系将被拉断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内源荧光、1-苯氨基萘-8-磺酸(ANS)荧光、远紫外-圆二色光谱以及酶活力测定等手段研究了精氨酸激酶在1,1,1,3,3,3-六氟异丙醇(HFIP)溶液中变性后结构与活性的变化.为避免蛋白质聚沉的出现,实验中采用的变性剂浓度低于8%.当六氟异丙醇浓度为0.5%~1.5%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内源荧光发射峰位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外源ANS荧光强度则显著增强.继续提高变性剂浓度至6%后,内源荧光发射峰位明显红移、二级结构含量增大、外源荧光减弱、酶活力完全丧失.内源荧光和外源ANS荧光的变化证明:在0.5%~1.5%六氟异丙醇浓度范围内,蛋白质分子以一种结构相对稳定并类似于天然蛋白结构的熔球态中间体的状态存在.这种熔球态中间体也是精氨酸激酶在去折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平衡态中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