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术前术后的共同处置事项临床总结分析。方法:将68例需要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按入院的时间先后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术前使用吗啡,术后用施乐扣固定并立即使用单次抗生素。对照组单纯按传统方法穿刺,术前术后不作以上处理。结果: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P〈0.05)。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前注射吗啡术后使用施乐扣固定及使用单次抗生素能明显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舒适、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置管输液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PICC及63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治疗的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置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4.9%(75/79),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堵管高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而导管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的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两组在导管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输流治疗中有简单易行、护理方便,留置时长等优点,相比较而言,PICC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自行设计引流管固定带,应用于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术后患者,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6例梗阻性黄疸行PTCD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PTCD导管在思乐扣外固定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PTCD引流管固定带作二次固定,对照组采用3M胶布作二次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导管脱出率、引流不畅率、二次固定装置周围皮炎发生率、日均二次固定费用、护理时长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导管脱出率、引流不畅率、皮炎发生率、二次固定装置日均费用及护理时长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TCD术后使用引流管固定带作二次固定,能降低导管脱出、引流不畅和固定处皮炎发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减少医疗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手背静脉输液的固定方法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高分子泡沫板,松紧带,尼龙粘扣制成固定支具肢体约束带.将100例手背静脉输液的老年痴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使用改良方法固定,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固定.分别观察输液渗漏,回血,肿胀,重复穿刺情况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良后固定支具的老年患者输液手部不易挣脱,更方便牢固,舒适度及实用性,更优于传统固定方法,静脉穿刺输液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实验组采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穿刺置管的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完成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的并发症,分析临床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行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置入术的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处理方法及疗效。结果:147例患者完成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系统置入术,操作成功率为98%;操作时间为25-60 min,平均43 min;3例手术失败,其中1例气胸,2例穿刺锁骨下动脉;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结论: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置入术操作简单、使用安全,临床操作及护理程序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经锁骨下斜切口侧入路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8月实施单侧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53例患者,对照组实施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术,观察组实施锁骨下斜切口侧入路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与术中出血量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77%(2/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8.87%(10/53),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是100%,对照组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是75.47%,组间术后美容满意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锁骨下斜切口侧入路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安全性高,瘢痕粘连等并发症少,术后瘢痕隐蔽,不影响颈部外形美观,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颈内、锁骨下及腋静脉入路输液港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8日至2018年6月28日在江阴市人民医院行DSA引导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肿瘤患者827例。根据患者输液港不同入路途径分为3组:经颈内静脉组(A组)125例,经锁骨下静脉组(B组)87例,经腋静脉组(C组)615例,比较3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SA引导下A组首次穿刺成功率98.40%(123/125), B组穿刺成功率94.25%(82/87),C组穿刺成功率97.89%(602/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穿刺成功率低于C组,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随访(15.56±2.91)个月(3~26个月),术后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5%,A组为4.00%(5/125),B组为9.20%(8/87),C组为2.93%(18/615),其中B组发生率高于C组(P<0.016 7),各类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2%(39/827), A组发生率为4...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技术,是急诊抢救和危重手术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输注全静脉营养液的有效技术方法,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一般住院周期长,术后常需长期输液。自2009-08~2010-12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通过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得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普通病房操作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0.
刘福尧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39-1440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锁定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2月产科实施剖宫产后出现产后出血的104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有52例产妇,对照组采用传统宫腔填塞法止血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法止血治疗,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52例产妇的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阴道流血量以及术后贫血发生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的血清FSH、LH、E2以及LA/FSH等性激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8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4.62%,对比两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法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快速有效止血,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7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DHS内固定31例为对照组,PFNA内固定治疗41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总优良率方面高于对照组,在髋部疼痛、肌力减退、关节活动受限、内固定物失效(切割、松动)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较传统手术发生率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诊治体会。方法:将6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行单纯缝合修补术,对照组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随访1~2年,观察对比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复查胃镜溃疡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行单纯穿孔缝合修补术,治疗时间短,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且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隐静脉曲张采用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离与曲张静脉切除术,观察组行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术具有显著疗效,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作为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优先选择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制肢体固定带及出血检测装置配合改良斜坡侧卧位对减少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 120 例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用自制肢体固定带及出血检测装置配合改良斜坡侧卧位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腰背部疼痛程度及术后血压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血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11.7%),术后尿潴留发生率(1.7%)低于对照组(5.0%),腰背部疼痛评分(4.30±2.78)低于对照组(7.30±2.61)(P<0.05),手术前后血压波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止血过程中应用自制肢体固定带及出血检测装置配合改良斜坡侧卧位,可以降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减轻腰背部疼痛,降低血压波动,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DHS(髋螺钉)和PFNA(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PFNA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DHS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均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传统"S"形切口皮瓣转移修复术与改良"S"形切口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S"形切口及皮瓣转移修复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S"形切口及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术后切口外观的满意度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暂时性面瘫、耳颞神经综合征(Frey's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对手术切口外观的满意度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整体满意度达到10分的患者比例(38.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形切口及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腮腺肿瘤较之"S"形切口皮瓣转移修复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伟 《临床军医杂志》2005,33(6):704-705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ICU重症病人,治疗组43例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对照组49例行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10±2.30)m in,切口大小(1.5±0.31)cm,术中出血(7.50±2.30)m 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在危重患者中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术(VSD)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均急诊行切开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切开减压术后采取传统换药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创面采用聚维酮碘浸泡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采用VSD进行持续负压吸引。两组患者均根据骨折不同部位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石膏固定、克氏针内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术后均配合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创面情况,直接缝合伤口或植皮、皮瓣修复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创面缝合情况,并随访患者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2例(4%)患者发生创面感染,再经两次清创及更换两次负压引流后治愈;对照组中有3例(25%)患者发生感染,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观察组术后创面植皮率为24%,对照组植皮率为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1年,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恢复良好,未出现肌肉挛缩及骨不连等并发症,对照组有1例患者(8%)减压创面大量瘢痕增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腰托联合骨科患肢制动固定装置在肝癌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腰拖、加压沙袋、患肢固定装置三部分融合,设计形成腰托联合骨科患肢制动固定装置。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确诊为肝癌,介入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术后护理,对照组采用手工联合沙袋加压包扎、制动止血,观察组采用改良式腰拖联合骨科患肢制动固定装置进行止血和制动,比较两组术后止血效果、患者舒适度及皮肤损伤程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血/渗血及沙袋掉落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排尿困难、腰酸背痛、穿刺侧不适发生率和疼痛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术后护理装置所致皮肤损伤的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结论 腰托联合骨科患肢制动固定装置可以提高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和舒适度,使用安全,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