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的战略选择:走创新型国家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战略是近30年来欧美和亚洲先行国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一般认为,城市的发展历经传统城市、数字城市,最终将会进入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演进的高级阶段,这一理念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成为当前推动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已有累计超过200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国家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已开始展开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市场竞争.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黄颖 《厦门科技》2006,(4):22-25
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改变了资本的属性,科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高新技术则是其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因素,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现已扩展到生物、医学、环境.经济管理、和其他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中,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肖玲玲 《安徽科技》2013,(11):55-56
智慧城市是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全球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跃升,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资源利用为核心、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孙金玲 《科技资讯》2006,(23):245-245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转折关头,都伴随着一场礼仪观念的进步和礼仪习俗的更张。礼仪文化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反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和面貌,从而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从2001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提升老龄群体生活质量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也是促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梳理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养老政策和实践的演进路径,强调了居家养老既要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也要满足老龄群体的生活需求;鉴于中国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仍然滞后于老龄化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在智慧社会下,通过信息化策略(虚拟空间)与可步行邻里环境(实体空间),提升已有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构建老龄群体的智慧社区生活模式、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时空匹配、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水平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天津科技》2006,33(5):1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主要力量,深刻影响并改变着生活与生产方式,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的力量在于传播,在于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依靠科技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潮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网络购买以其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着个人、产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成熟,加速了信息社会的进程。网络购买行为在当今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引发了对网络购买行为的研究,而C2C模式和B2C模式作为网络营销的主要模式,便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主题的变换,创立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在不断变革中创新发展,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基础,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封丹 《科技智囊》2012,(7):26-27
“信访”在我国已具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可谓文化底蕴深厚、生存土壤坚实,它一直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民意表达的一种惯用方式并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赋予了信访活动全新的内容和生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今日的信访制度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中国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管是对个人、学校或者一个企业来说,计算机网络已不可或缺,并已成为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是网络工程以及操作人员应该首先想到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信息网络系统已开始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运行的一条重要生命线。因此,在进行网络计算机操作之前必须随时做好网络安全方面的准备工作,对可能存在的威胁要做到未雨绸缪,以便在遇到安全问题时能尽可能的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本文主要针对物理安全措施、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四方面网络安全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赢。研究产业结构演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可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下产业结构演进,使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文章结合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实例,从产业结构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着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演进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05—2019年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稳中有升,产业结构演进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实现了从拮抗阶段逐步进入到磨合阶段,并朝高水平耦合阶段逐步迈进。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和信息交流的需要已推动世界迅速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在极大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信息安全、网络综合症、网络低俗文化泛滥以及网络犯罪等问题。网络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教育力量的积极介入,引导网民对网络的社会效应形成正确认识,培养网民的正确网络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共同构建网络价值观的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6.
农民经济合作的演化经历了传统时期社会网络内的合作、20世纪50年代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和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专业性经济合作三个阶段。不同合作阶段在社会经济结构、合作纽带、主导力量和合作路径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从合作的演化趋势看,社会网络内农民合作将长期存在,但朝着规范的方式演进;政府对农民合作的推动力量逐渐隐蔽,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主导的专业性经济合作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评论参与重大事件,反映社情民意,表达自身诉求,网民群体已经成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这个“网络围观”的时代,网民充满热情的民意表达,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带来了复杂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引导其理性表达,使网络民意成为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历政治风波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且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逐渐崛起并迅速高涨起来的,进而成为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是随着国力的强大,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上主张和平与发展。中国根据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强化民族主义,已成为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期形成的新民族主义,并分析其特征及对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银川科技》1997,(4):8-10
信息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尝发展的积极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社会都在关注和重视的一件大事.成为国家发展与竞争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国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F、我国的信息机构一个个建立.信息工程一个个实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理全国已建起1000多十信息中心、4万多个咨询机构,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全国信息咨询服务业每年  相似文献   

20.
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的必要性,提出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推动地方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