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杉梢斑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杉梢斑螟以幼虫危害青海云杉新梢嫩叶,在甘肃省寿鹿山林区一年发生1代,以1龄幼虫在当年新梢基部和针叶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活动并危害新梢,6月中旬化蛹,6月底始见成虫,7月上旬末,中旬初达羽化高峰。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下旬幼虫孵化,幼虫轻微危害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状态,6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用25%灭幼脲Ⅲ号悬浮液3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90%左右;羽化期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2.
微红梢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Hampson),属鳞翅目螟蛾科。该虫在我国分布广泛,从东北到云南均有分布,受害树种有马尾松、华山松、油松、云南松及云杉。幼虫蛀食主梢和侧梢,使松梢枯死,引起侧枝丛生,树冠成扫帚状。 我们苗圃担负着为社会提供优质无病虫害绿化苗木,为北京市绿化服务的使命。华山松苗木一旦被微红梢斑螟危害,就会降低价值,影响销售,影响造林绿化质量,已成为制约我圃生产的一大虫害。为有效控制微红梢斑螟危害,我们经过几年的室内外观察及防治试验,已初步掌握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年生  相似文献   

3.
云杉梢斑螟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微红梢斑暝,又名松梢暝,主要危害马尾松、国外松,以及油松、黑松、黄山松、雪松等。2006年旌德县暴发该虫危害,全县1.75万亩幼松林都不同程度地发生,3年生马尾松小班受害严重,虫株率达90%以上。幼虫蛀害主梢,引起侧梢丛生,使树冠形成畸形成为扫帚状,树木不能成材,或降低木材利用价值。幼虫蛀食球果影响种子产量,蛀食幼树枝干,则造成幼树死亡。  相似文献   

5.
以5年生马尾松、湿地松为寄主材料,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对微红梢斑螟与桃蛀螟2种害虫的蛹期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害虫化蛹的一些行为学特性、蛹的历期和羽化时辰节律存在一定差异,而蛹体长、蛹最宽、翅芽最宽、翅芽最窄等蛹的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微红梢斑螟羽化高峰期出现在晚上(18:00~24...  相似文献   

6.
在思茅松纯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以(E,E)-2,4-癸二烯醛、(Z)-11-十六碳烯乙酸酯为引诱剂,对松实小卷蛾和微红梢斑螟进行了诱捕试验。结果表明,以(E,E)-2,4-癸二烯醛为引诱剂,在思茅松纯林和混交林内平均每个诱捕器分别诱捕到松实小卷蛾6.30头和3.10头;以(Z)-11-十六碳烯乙酸酯为引诱剂,在思茅松纯林和混交林内平均每个诱捕器分别诱捕到微红梢斑螟3.60头和2.40头;混交林内的松实小卷蛾和微红梢斑螟的诱捕量显著少于纯林。  相似文献   

7.
赤松梢斑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文敏  任贞 《林业科技》1993,13(3):23-27
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 Ratzeburg为危害红松幼树嫩梢、球果及干部的重要害虫。中国只分布于黑龙江省。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后形成的松瘤包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幼虫期长达330天,在韧皮部蛀食为害达110多天,引起主梢枯死,主干分叉。幼虫共5龄,5月下旬老熟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交尾产卵。新幼虫6月下旬孵化,9月份越冬。栽针保阔,在透光抚育时,保持侧上方蔽荫0.3郁闭度,最后形成针阔混交林。它是避免红松幼树遭到害虫攻击的最好途径。化防以选择内吸剂并采取根部打孔注药为好。  相似文献   

8.
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 Guenée是危害团花树的重要害虫。采用室内饲养与林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明确了团花绢野螟卵、各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形态。室内卵集中产在养虫笼壁上,孵化率达98.3%,卵期约4~5 d。幼虫共5龄,低龄幼虫群集取食,食量较小,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危害,食量大增。老熟幼虫于叶片内结蛹室化蛹,蛹期7~9 d。雄成虫翅展略小于雌成虫。成虫羽化多集中于夜间,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羽化第2天便可交尾,持续时间50~180 min,交尾翌日即产卵。  相似文献   

9.
采用全面踏查、定点跟踪观测和室内培养等方法,调查评估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对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子园1年生幼果、2年生球果和当年生嫩枝的危害情况,记录该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征,掌握其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活动规律,为开展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在...  相似文献   

10.
冷杉梢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冷杉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针对病害的危害程度,进行防治研究,对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微红梢斑螟,又名松梢螟,主要危害马尾松,国外松,以及油松,黑松,黄山松,雪松等。  相似文献   

12.
微红梢斑螟对国外松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红梢斑螟对国外松的危害比较普遍,据在湖南52块标准地调查,占被调查块数的71.15%;被害株率为10.13%。其中最严重1块为3年生火炬松幼林,被害株率达87.5%;单株受害梢严重的达28个枝条之多、主要是主梢和上部1—2轮生侧梢。此虫在湖南一年发生二代,生活史极不整齐,以幼虫在被害处越冬。化学和生物林间防治试验证明,多种化学药剂防治均有一定效果,而生物防治则以白僵菌防效明显。化防林间喷雾以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最好,防效可达53.97—64.81%;生防林间措施以含孢量65/克白僵菌,每亩1公斤,死虫率达73.91%。  相似文献   

13.
冷杉梢斑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布及为害状况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Denis et Schiffermiiller)又名红松球果螟、松梢螟、红松梢果螟。国内分布于黑、吉、辽、京、陕、苏、浙、鄂、湘、奥、川;国外分布于捷克、波兰、芬兰、苏联、美国、加拿大、朝鲜、日本等。为害树种有红松、冷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云杉、西伯利亚红松、太平洋银杉、加勒比松、银杉等。它是以幼虫进行为害,为害状况如下: 1、嫩梢被害的两种状况  相似文献   

14.
果梢斑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Ragonot)是蛀食类害虫,以幼虫危害红松当年生球果和先年生球果及嫩梢。在吉林省抚松县露水河林业局该虫1 a发生1代,以3~4龄幼虫在球果内、果痕处及嫩梢内越冬。翌年5月开始活动危害,5月末至6月下旬为蛹期。6月中旬始现成虫羽化,终见于7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卵期,6月末至7月中旬幼虫孵化,部分幼虫在球果采摘前转移至果痕附近、嫩梢、当年生球果内继续危害,于9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确定冷杉梢斑螟在林芝地区林芝云杉上的生物学特性,为以后科学防控该害虫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通过野外定点观察、室内解剖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冷杉梢斑螟的年生活史、各虫态形态特征、习性。 结果 表明:冷杉梢斑螟在林芝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危害林芝云杉球果果轴、种鳞和种子,且以幼虫在球果内越冬,有滞育现象,无转移危害现象,翌年6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成虫期5~8 d,卵期9~14 d,幼虫期近10.5个月,蛹期25~36 d。 结论 冷杉梢斑螟危害林芝云杉球果,影响林芝云杉林的天然更新,建议每年12月、1月对落地球果和挂在树上的畸形球果进行清理并深埋,以减少冷杉梢斑螟的种群数量和对来年林芝云杉球果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防控危害华山松Pinus armandii的昆明松梢斑螟Dioryctria kunmingnella,在云南省弥勒市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的方法,较系统研究该虫的形态特征、危害行为、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结果表明:该虫在弥勒市1 a发生1代,以幼虫在受害枝梢内越冬,幼虫主要危害期为2—11月,羽化高峰在4月下旬,产卵高峰期为5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为6月上旬。  相似文献   

17.
黄杨绢野螟是园林植物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滕州市1a3代,以2、3龄幼虫在茧内越冬,幼虫取食黄杨类植物叶片成缺刻或食光全叶,造成植株点片变黄、枯死。采取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对遵义市的松褐天牛进行了镜检、野外观察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在遵义1年发生1代,松褐天牛卵孵化期4~10d,最长可达15d,最短2d,幼虫4龄后期进入越冬期,到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  相似文献   

19.
王琪  严善春  徐波 《林业科学》2012,48(7):79-85
为了探讨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幼虫的生存策略差异及与寄主红松化学防御的相互关系,研究1,3,5龄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幼虫中肠解毒酶、保护酶的活性,同时分析相应生长发育期红松健康、受害球果及主梢内多种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健康红松球果及主梢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与其生长发育时期有关。梢斑螟幼虫的取食可诱导红松球果及主梢内5种防御酶活性显著提高,寄主不同部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与该龄期幼虫取食有关。不同生存策略的2种梢斑螟幼虫体内解毒酶、保护酶活性有差异。冷杉梢斑螟幼虫专食红松球果,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显著高于果梢间转移为害的赤松梢斑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几丁质酶(CT)的活性与梢斑螟幼虫是否转移为害无相关性。赤松梢斑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冷杉梢斑螟,表明这2种活性较高的保护酶,能够降低其在转移为害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威胁。冷杉梢斑螟幼虫主要通过生理解毒,而赤松梢斑螟则以生理解毒和改变取食范围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寄主植物的化学防御。植物化学在2种害虫的生存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治微红梢斑螟,调查了试验地微红梢斑螟的发生规律,并采用人工+化学防治手段进行综合治理.结果表明:该虫喜温暖,幼虫常见于早春活动,在试验区1a发生2代,在盛夏时存在幼虫、蛹、成虫的叠加虫态,人工林的受害程度更高.防治试验显示:人工剪除被害枝条可以显著降低林内害虫发生率,"药剂+渗透剂"的组合对蛀道内幼虫有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