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机电信息》2003,(6):54-55
在药剂学中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纳米之间。药剂学中的纳米粒可以分成两类:纳米载体和纳米药物。纳米载体系指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各种纳米粒,如纳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囊、纳米球、聚合物胶束等。纳米药物则是指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成的纳米粒。  相似文献   

2.
微纳米生物机器人与药物靶向递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纳米生物机器人与生物医学的结合可以解决传统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微纳米生物机器人作为药物载体用于药物靶向递送技术,是机器人学、动力学、纳米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产物,对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特别的临床意义。但当前国内外的微纳米生物机器人及药物靶向治疗的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介绍目前主要的药物靶向递送技术——磁性药物靶向及其实现机理和应用进展,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方法,提出以磁性红细胞作为机器人而组成的药物载体机器人群的概念,将纳米磁性红细胞机器人群应用到药物靶向递送技术上,由于与其他药物载体相比磁性载药红细胞具有强大的优势,使得它们可以很好地解决药物靶向递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到最优的、可控的、准确靶向及高浓度的药物递送机制。最后展望微纳米生物机器人在生物医学特别是药物靶向递送领域的未来前景及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富勒烯作为碳纳米材料家族中第一个对称纳米结构,在纳米材料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富勒烯具有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光动力活性和细胞保护作用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富勒烯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富勒烯在药物载体、光动力、抗氧化和抗菌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信息     
我国研制成功可进入细胞内的纳米微操作机器人1台能够在纳米尺度上操作的机器人系统样机近日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863”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专家组的验收。这种纳米微操作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纳米科学实验研究、生物工程与医学实验研究、微纳米科研教学等领域。使用纳米微操作机器人可完成对细胞染色体的切割操作;可以利用它操作纳米微粒,装配纳米级的电子器件,甚至画出纳米电路。未来利用纳米电路制成的电脑和家用电器,可以“想要它有多小,就能做多小”,直至可以进入细胞内部。太阳帆首次重要试验取得成功美宇航局…  相似文献   

5.
催化传感器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使催化传感器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文中研究了纳米材料制备工艺以及纳米氧化铝载体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的纳米效应,如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等对催化传感器性能的改善作用.并从载体孔径控制、提高载体的稳定性和掺杂方面探讨了纳米催化传感器的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超声颗粒操纵技术应用于血管中纳米药物颗粒聚集,笔者针对液体流速因素的影响和纳米颗粒由于纳米效应存在的自发团聚现象,基于压电方程、声-结构边界耦合方程、动量方程,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流速扰动聚焦超声下颗粒聚集的理论计算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了聚焦超声聚集纳米颗粒的原因、纳米颗粒团簇介入解释理论以及流速干扰情况下局部流速变化的影响规律,证明了封闭管道中液体里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聚焦超声的方式聚集,且该超声在流速小于1.92 mm/s的情况下仍对纳米颗粒团簇具有一定束缚能力,为未来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载药纳米颗粒与血管支架自装配机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综合分析微器件三维自装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方法在纳米级微器件三维功能结构自装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应用介电泳动、毛细作用和疏水性等微观作用力,实现载药纳米颗粒与血管支架的自装配,并对实现自装配所涉及的介电泳力和毛细力的控制机理和方法、载药纳米颗粒药物的选择和制作、裸支架本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自装配实现工艺流程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自装配的实现工艺平台以及相应的电场空间分布仿真结果。上述研究成果为最终研制纳米颗粒载药涂层支架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菜籽油中加入经修饰的纳米WS_2,并分析油样的稳定性,使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不同纳米WS_2含量菜籽油的摩擦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经修饰的纳米WS_2在菜籽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纳米WS_2可以提升菜籽油的润滑性能,且在一定的范围内,纳米WS_2掺量越高,摩擦因数和磨斑直径越小;在纳米WS_2掺量相同时,压力越高抗磨减摩效果越好,说明纳米WS_2有良好的极压润滑性能。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试验后钢球磨斑表面形貌、典型元素含量和化学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WS_2在钢球表面产生了吸附,并会参与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由纳米WS_2、WO_3、Fe_2O_3和FeSO_4等组成的边界润滑膜。  相似文献   

9.
中等粒度纳米金刚石抛光陶瓷表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各种不同粒度分布的纳米金刚石抛光CaTiO3陶瓷表面。讨论了纳米金刚石颗粒大小及其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对磁头表面形貌的影响,评价了由该种材料抛光所形成的缺陷和表面质量。试验分析表明,用粒径越小、粒度分布越窄的纳米金刚石抛光时试样表面粗糙度越小,而粒径越大,即使分布窄,所得的试样表面粗糙度也越大。同时,即使纳米金刚石粒径较小,如果分散稳定性不好,也会在试样表面产生若干很深的划痕和凹坑,从而影响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10.
《机械工程材料》2005,29(11):54-54
中德两国专家将从现在开始联手主攻包括研究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在内的六大纳米生物技术。这是今年4月在长沙召开的中德纳米生物技术国际会议传出的消息。中德纳米生物技术协会也在此次会上正式成立。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和德国科技部等部门对此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1.
谭刚 《中国机械工程》2005,16(Z1):341-343
通过自制纳米CeO2超细粉体,并配制成抛光液对硅片进行化学机械抛光,研究了纳米CeO2抛光料对硅片的抛光效果,解释了纳米级抛光料的化学机械抛光原理.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纳米抛光料粒径小,切削深度小,故材料去除采用塑性流动方式.使用纳米CeO2抛光料最终在1μm的范围内达到了微观表面粗糙度Ra为0.124nm的超光滑表面,满足了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根据Stb(o)er法,控制和调节反应物的浓度制备出不同粒径的SiO2乙醇溶胶,利用十八醇,在高温、惰性气氛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对无机纳米微粒进行表面化学修饰,制备出油溶性的纳米微粒;将不同粒径的油溶性SiO2纳米微粒用作润滑油添加剂,对其摩擦学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表面修饰SiO2纳米微粒粒径分布均匀,能在有机溶剂和油中分散形成稳定的有机溶胶;纳米微粒粒径大小对其摩擦学性能有一定影响,SiO2纳米微粒的粒径越小,减摩抗磨效果越好,因为小的纳米微粒更容易在金属磨损表面形成低熔点且易剪切的纳米润滑防护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量超纯水通过纳米阵列的平均流量、样品上下表面压强差,利用哈根一泊肃叶公式,求得纳米阵列的平均孔径.泊肃叶流量法与AFM电镜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测量误差小、周期短、花费少和对样品无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芮鹏  李关章 《机电技术》2012,(2):116-118,128
当铁氧体粒子尺寸小到纳米级会表现出很多独特的性质,磁性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出超顺磁性、矫顽力特性、巨磁电阻效应等。文中研究了纳米铁氧体内部磁畴结构变化,分析了单畴结构对形成其磁特性所起的作用。介绍了基于这些磁特性而研发的各种材料的研究进展及他们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纳米硅尖在原子力学显微镜、微机械电子、光学研究、纳米级图形加工上具有广泛的用途。然而,如何制备小曲率半径高纵横比的硅尖仍为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根据各项异性湿法刻蚀硅尖原理,设计了硅尖的加工工艺流程,并制备出不同纵横比的纳米硅尖。通过观察掩模对角线刻蚀进程,得到了掩模对角线刻蚀速率与刻蚀温度的关系;对比了不同刻蚀温度对刻蚀硅尖的影响,发现采用40wt%KOH刻蚀液,水浴78℃的刻蚀条件满足自锐化且刻蚀出纳米硅尖曲率半径小而纵横比大,其曲率半径为26 nm,纵横比为1.9。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合成了负载超小碳纳米点阵的光学MOF薄膜材料。碳纳米点(CDs)由于其高化学稳定性、低毒性、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优异的光物理性能,在催化、荧光、传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实验室创新性地利用了MOF材料和葡萄糖分子在碳化温度上的显著差异,去实现碳纳米点与  相似文献   

17.
四、再制造技术的创新拓展 综上所述,再制造的关键支撑技术是表面工程技术。我们相继开发出了先进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前者充分利用了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大大提高了再制造产品的表面性能;后者适应了再制造生产对批量化、自动化的迫切需求,将再制造产品质量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纳米孔的DNA测序技术以其快捷、低成本和能够检测长片段DNA等优势而备受瞩目。目前,纳米孔DNA测序中,核苷酸通过纳米孔所形成的原始基准离子电流是非常小的,为皮安(pA)级。如果考虑信号放大,放大电路会同时放大噪音信号和调制信号,信噪比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因此,对过孔原始电流进行去噪声处理能够有效提高DNA序列的测序精度。本文首先研究探讨了现阶段两种不同纳米孔测序的原理,包括基于库尔特计数器原理的纳米孔测序与基于隧道电流检测法的纳米孔测序。然后,对在纳米孔测序过程中起主要影响1/?噪声、Johnson热噪声以及气泡噪声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选取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和小波分解层数,利用小波滤波方法提升了测序电流信号的信噪比,有效地去除了信号中的噪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软质层的形成、作用以及纳米磨料的自身变形对材料去除的影响,改进了CMP过程的接触力学模型;分析了纳米磨料自身变形量对磨料嵌入硅晶片基体材料的深度的影响,以及纳米磨料硬度对抛光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软质层的存在增加了单个纳米磨料所去除材料的体积,且对基体材料有保护作用,减小了纳米磨料嵌入基体材料的深度;纳米磨料的自身变形抵消了纳米磨料嵌入基体材料的切削深度,从而也决定了抛光表面的粗糙度;纳米磨料的自身变形量与纳米磨料的硬度有关,硬度低的纳米磨料自身变形量大,因而切削深度小,抛光后表面的粗糙度值低。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基于激光能源的纳米SiC陶瓷材料制备研究现状,包括零维纳米SiC离子、一维纳米SiC晶须、二维纳米SiC薄膜和涂层以及三维纳米SiC块体等的制备;介绍了相关的各种激光制备方法如激光诱导气相沉积法、激光熔覆法、激光消融法、激光退火法和激光重熔法等,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