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差异。方法将我院住院的DK或DKA患者随机分为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对照组)各22例,2组年龄、血糖和体质量指数(BMI)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血糖、尿酮体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但达目标血糖值的时间相似,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尿酮体均转阴性,但CSII组尿酮体转阴时间为(10.9±4.7)h,较对照组(47.5±11.3)h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为(0.6±0.6)次/人,较对照组(1.3±0.7)次/人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DKA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差异。方法将我院住院的DK或DKA患者随机分为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对照组)各22例,2组年龄、血糖和体质量指数(BMI)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血糖、尿酮体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但达目标血糖值的时间相似,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尿酮体均转阴性,但CSII组尿酮体转阴时间为(10.9±4.7)h,较对照组(47.5±11.3)h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为(0.6±0.6)次/人,较对照组(1.3±0.7)次/人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DKA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3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接受小剂量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6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治疗后,p H值恢复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尿酮恢复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血酮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等观察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CSII)和多次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MSII)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4例需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27例和MSII组27例,比较两组病例处理前后的血糖控制、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率、治愈天数等。结果:CSII组治疗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的疗效和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MSII组;CSII组治疗达到理想血糖控制所需的胰岛素剂量明显少于MSII组;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SII组。结论:CSII对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和准确的控制血糖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尿酮转阴时间、低血糖发生及胰岛素用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可靠的方法,符合正常的生理需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皮下注射与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低血糖发生率和血糖漂移度。方法:选取妊娠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治疗。观察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和血糖飘移度。结果: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和血糖飘移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胰岛素泵输注治疗妊娠糖尿病较分次注射更能有效维持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3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血糖均明显降低,但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均少于MS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快速稳定控制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能减轻病人多次注射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以及护理措施。方法:在我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选出150例为对象,根据胰岛素的给药方式分组:A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皮下给药,B组患者给予胰岛素静滴,同时两组给予精心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A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人均用量、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 0.05;A组低血糖发生率6.67%低于B组的低血糖发生率21.33%,P 0.05。结论:胰岛素泵皮下持续给药有利于快速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酸中毒现象,且降低低血糖现象,减少胰岛素用量,且用药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5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入院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根据患者的给药方式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A组、B组、C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A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微量泵持续泵入治疗,B组给予患者胰岛素一次性静脉冲击联合小剂量持续静注,C组给予患者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对比以上4组患者用药后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血糖恢复时间、pH恢复时间、尿酮体恢复时间及胰岛素用量。结果:以上4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血糖恢复时间、p H值恢复时间、尿酮体恢复时间及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A、B及对照组,同时C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较A、B及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显著,同时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较低,且胰岛素的用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CSII)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2型糖尿病白内障围手术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行白内障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CSII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组给予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观察2组疗效。结果 CSII组对控制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以及果糖胺(FMN)的效果明显优于MSII组,CSII组人均日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术前待手术时间、低血糖、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MSII组。结论 CSII较MSII可明显缩短待手术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能更平稳、更迅速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血糖、血脂控制及延缓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我院住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75例 ,分为治疗组 (37例 )和对照组 (38例 ) ,分别使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胰岛素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常规胰岛素的用量为 0 .10IU/ (kg·h) ,待血糖降至 13.9mmol/L时 ,对照组改为胰岛素多次注射 ,治疗组则继续使用胰岛素泵。观察血糖、血 pH或CO2 CP、尿酮体、血脂的变化 ,以及胰岛素剂量、平均治愈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 ① 2组患者的血糖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 ,无显著性差异。② 2组患者的酸中毒在治疗后均得到纠正 ,血 pH或CO2 CP恢复正常 ,治疗组恢复正常时间 ((8.2± 2 .0 )h)短于对照组((14 .0± 3.0 )h) ,2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t=9.6 6 ,P <0 .0 1)。③治疗组治疗后尿酮体转阴时间为 (9.2± 2 .2 )h ,对照组为 (14 .5± 2 .5 )h ,2组有显著性差异 (t=9.73,P <0 .0 1)。④治疗组血脂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以取得比对照组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中医药急救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胰岛素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达标、酮体转阴、酸中毒纠正时间以及治疗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酮体转阴、酸中毒纠正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血糖、钠、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钾、CO2结合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1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中医药急救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确切,不仅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预后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并通过胰岛素泵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时期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的3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1)经统计分析,治疗1周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hP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达标率高达97.14%,高于对照组的74.29%,而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仅为2.86%,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上,相较于皮下注射胰岛素的传统方法,胰岛素泵精确的控制胰岛素的供给,在有效改善患者血糖的基础上,降低了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微量注射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临沧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32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患者均应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以微量注射泵的形式给药,对照组以静脉滴注的形式给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酮转阴时间为(1.21±0.35)d,血糖达标时间为(5.21±1.21)d,住院时间为(7.12±2.33)d,维持胰岛素量为(37.62±6.21)U,低血糖发生率为6.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注射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组1采用胰岛素泵治疗(CSII组,32例),组2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组,28例,)住院期间监测2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将上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住院期间CSII组比MsII组血糖控制更理想,其低血糖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相比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为安全有效,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每日多次注射(MDI)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这两种注射方法对1型糖尿病患儿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本院糖尿病登记中心资料翔实的1型糖尿病患者2015年—2017年定期监测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和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 QLTM4.0和糖尿病特异性量表Peds QLTM3.2对两种注射方法的37名1型糖尿病患者(多次治疗组24名,胰岛素泵治疗组13名)进行分析。结果:在1型糖尿病的患儿最近三年的治疗中,胰岛素泵治疗与胰岛素每日多次注射治疗都没有发生严重低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较好,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种治疗方法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方面逐渐趋向一致。在两种生存质量测量表的测定中胰岛素泵治疗组的患儿总体满意度高于胰岛素多次注射组。结论:CSII组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方面优于MDI组,需要和持续血糖监测技术结合才能长久保持这种优势,CSII组在生活质量方面优于MDI组。  相似文献   

17.
梅坚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841-842
目的 观察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疗效.方法 DKA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纯实施持续静脉小剂量胰岛素疗法治疗,治疗组34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静滴.结果 治疗组胰岛素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其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尿酮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持续静脉小剂量胰岛素疗法治疗DKA可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药辅助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临床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内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糖控制、尿酮体.消失及酸中毒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 DKA患者在西医应用胰岛素的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缩短血糖控制、尿酮体消失及酸中毒纠正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和解少阳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加强补液、小剂量胰岛素静滴、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加味小柴胡汤内服,配合甲氧氯普胺于双侧足三里穴穴位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78.13%(P0.05)。和解少阳法配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可减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症状,缩短患者酮体转阴、酸中毒纠正及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同时提高患者GLP-1水平。结论:和解少阳法配合穴位注射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GLP-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脉注射液在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行常规DKA治疗方案)和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复方参脉注射液静滴),观察两组患者入院72小时期间血压波动及心电监护情况,血糖降至11.0mml/L时间及所用胰岛素剂量,尿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反复、突发心衰及继发感染例数,以及血糖(P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及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参脉注射液治疗组对老年DKA各时段血压控制,血糖降至11.0mmol/L时间及所用胰岛素总量,病程中发生心衰及继发感染的例数,以及BUN、Cr及CRP等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作用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在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救中有升高、稳定血压,协助胰岛素降糖并减少胰岛素剂量,有效纠正和预防心衰的作用,且不易致心律失常和其他毒副反应,并减少继发感染机会,可发挥一定的抗肾脏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