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介导的C-fos基因的表达与多巴胺D1受体的超敏现象有关。本实验在鼠胚胎黑质细胞植入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后第1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阿朴吗啡诱发的C-fos蛋白,同时取相邻切片进行酷氨酸羟化酶检测,结果经图像分析发现胚胎黑质移植,能显著减少移植侧纹状体中C-fos的表达量,说明胚胎黑质移植能够纠正多巴胶受体的超敏现象。除此之外,还发现C-fos减少的区域明显超过相邻切片酷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区域,表明细胞移植对超敏的多巴胺受体的影响范围大大超过了其诱发宿主残存多巴胺神经元再生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钙-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脑内移植后偏侧帕金森病(PD)样猴行为的改善及纹状体区D2受体的活性。方法 1只MPTP诱发右侧PD样猴接受右侧脑纹状体区APA-BCC植入;观察移植后的行为变化;于移植后48个月时行^11C-raclopride标记多巴胺D2受体活性的PET检查。结果 APA-BCC脑内移植后48个月时,偏侧PD样猴的异常行为仍得到明显纠正;脑PET三维图像显示移植侧纹状体区D2受体活性较对侧明显增高。结论 APA-BCC脑内移植可长时间地纠正偏侧PD样猴的异常行为并升高移植区突触后膜多巴胺D2受体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介导的c-fos基因的表达与多巴胺D1受体的超敏现象有关。本实验将鼠胚胎中脑腹侧区细胞植入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后第1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阿朴吗啡诱发的c-fos蛋白,同时取相邻切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检测。结果经图像分析发现胚胎中脑腹侧区移植,能显著减少移植侧纹状体中c-fos的表达量,说明胚胎中脑腹侧区细胞移植能够纠正多巴胺受体的超敏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移植入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侧脑室后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对PD大鼠模型旋转行为、纹状体区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6-羟多巴立体定向脑内注射制作PD大鼠模型,将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成3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HAECs组)、磷酸缓冲组(PBS组)和帕金森组(PD组),1w后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观察各组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连续观察10w,HAECs组5w后用人特异性抗体Nestin和Vimentin检测人羊膜细胞的存活情况,10w后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观察各组PD大鼠模型黑质部TH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情况及HAECs的分化情况,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仪测定纹状体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等神经递质的水平.结果 HAECs在PD大鼠侧脑室内移植可以长期存活达10w,并且可以分化为DA能神经元,HAECs组大鼠旋转数较PBS组及PD组明显降低(P<0.01),黑质部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PD组及PBS组升高(P<0.01),HAECs组大鼠纹状体区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HVA含量较PBS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入PD大鼠侧脑室可以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纹状体区DA等神经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表达的酪氨酸羟化酶(TH)减少或者活性降低。目前外源性多巴是最有效的抗PD药物,但常在数年后失去其有效的治疗作用。用胚胎脑细胞移植虽有效果,但胚胎脑来源困难。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将遗传修饰的成肌细胞植入偏侧PD鼠模型纹状体进行基因治疗。移植转TH基因的成肌细胞(治疗组,n=24)和未经遗传修饰的成肌细胞(对照组,n=10)于偏侧PD鼠损毁侧纹状体。用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行为,RT-PCR、TH免疫组化检测TH基因的表达和TH蛋白的合成以及HPLC-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以此评估基因治疗的效果。治疗组移植治疗后APO诱发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1),且可持续13个月,而对照组APO诱发的旋转行为无改善(P>0.05),应用RT-PCR、TH免疫组化和HPLC-ECD在治疗组移植部位检测到TH基因的表达、TH蛋白的合成和移植侧纹状体部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增高。遗传修饰的成肌细胞能够在体内长时间、有效地表达TH,并改善PD鼠的病理行为,是PD基因治疗的合适靶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6.
胚腹侧中脑移植入帕金森氏病鼠纹状体内的存活及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D.胚鼠 E 13~15天(CRL10~15mm)腹侧中脑(富多巴胺神经元)移植至23只帕金森氏病鼠纹状体中,14只行为改善鼠经不同成活期后处死(1~2月,3~4月,8~12月),进行酪氧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研究。发现移植区 TH 阳性细胞早期成簇密集至成串分散,由散乱分布至沿移植区周缘分布:移植区从有明显边界至渐不显而呈现与受体脑整合。表明去神经的纹状体靶组织能诱导多巴胺神经元迁移,移植组织能在受体脑内长期存活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分离、培养、鉴定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上,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纹状体注射制作24只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生理盐水组;C组为细胞移植组,将已标记CM-Di I的PMSCs移植PD模型大鼠,在移植后4 w取脑组织行冰冻切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ELISA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的含量,并从行为学变化对PD大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胎盘组织经酶消化后获得贴壁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可见PMSCs形态为梭形,成漩涡样生长,将CM-Di I标记的PMSCs移植到PD大鼠纹状体治疗4 w后,可见细胞散在分布于注射侧脑组织,细胞移植组dopamine含量(7.812±0.46)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898±0.32)ng/ml(P<0.05),PD大鼠的旋转行为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使其旋转行为得到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增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提高纹状体dopamine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D)大鼠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治疗后多巴胺细胞的功能状况。方法 :采用 6 -羟多巴胺损毁制备 PD大鼠模型 ,腹腔注射阿朴吗啡 2 h后诱导移植后 12周纹状体组织内 c- fos和 Jun- B的表达 ,分析其分布和阳性细胞数目。结果 :移植后 12周 ,移植物内和与宿主接触面 c- fos表达增高 ,而 Jun- B的表达没有变化。结论 :移植物内和与宿主接触面 c- fos表达增高表明移植细胞仍保持着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帕金森病鼠移植后的存活情况,以及它对帕金森病鼠旋转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6-羟多巴胺立体定向纹状体注射制作帕金森病鼠模型;51只大鼠随机分三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假手术PBS对照组以及空白模型对照组.制模成功后第5周用人特异性抗体Nestin和Vimentin检测人羊膜细胞的存活情况,第10周切片观察黑质部TH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情况,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仪测定纹状体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等浓度以及脑脊液DA的含量.结果 人羊膜上皮细胞帕金森病鼠侧脑室内移植可以存活达10周;移植组大鼠旋转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黑质部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对照组升高(P≤0.01),纹状体区DA、HVA和DOPAC含量较PBS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0.05),移植组脑脊液DA含量较PBS对照组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 人羊膜上皮细胞侧脑室移植可以改善帕金森病鼠的旋转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纹状体区多巴胺等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腺苷2A受体(A2AR)大量分布于脑基底节区,和多巴胺D2受体(D2R)及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形成异聚体,共同调节纹状体突触前后功能。研究显示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PD动物模型纹状体A2AR、mGluR5表达增加,而两受体拮抗剂应用可改善异动症PD动物模型异常行为,从而提出A2AR和mGlu5参与了异动症突触可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微囊化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大鼠的疗效. 方法 采用机械分离法和酶消化法原代培养人RPE细胞,传代后用高压静电微胶囊成型装置制作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细胞,将其立体定向移植人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的PD模型大鼠的右侧纹状体.实验分为模型组、裸细胞(RPE)组、空囊对照(APA)组以及微囊化细胞(APA-RPE)组.检测各组大鼠移植前后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变化和移植后8周纹状体中多巴胺(DA)的含量. 结果 APA-RPE组大鼠在移植后4周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次数[(6.25±1.04)r/min]开始减少,与移植前[(12.88±7.34)r/min]相比减少幅度为51.48%,至第8周[(5.87±2.03)r/min]减少更加明显,减少幅度为5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108.14±1.89)mol/L]比较,APA-RPE组移植后8周[(342.63±28.32)mol/L]大鼠纹状体DA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PE组和APA组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微囊化人RPE细胞对PD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可作为一种前景良好的治疗PD的方法 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SPIO)、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双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移植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P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FP基因修饰mNSCs移植组和GDNF基因修饰mNSCs移植组,将相应细胞移植到PD大鼠纹状体。阿朴吗啡(APO)诱导PD大鼠旋转行为评估细胞移植的治疗作用。磁共振成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研究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结果GDNF基因修饰mNSCs移植能显著改善APO诱导PD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大多数移植细胞停留于移植原位,移植8w后,GDNF基因修饰mNSCs移植组有更多的细胞存活并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结论MR I成像可对体内移植的SPIO标记细胞进行活体示踪。GDNF基因修饰胚胎mNSCs移植可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障碍,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PD)的病理和生化研究已明确黑质-纹状体区多巴胺(DA)能神经通路的变性是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PD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到DA神经元突触前和突触后的复杂改变,既存在黑质-纹状体系统DA合成功能的减退,也有突触后DA受体活性和突触前多巴胺转运体(DAT)释放、回收DA功能的改变.临床上常通过以下方法对PD患者取得这些改变的依据: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基底节核素显像(DA代谢、DAT、DA受体等)、局部脑血流、葡萄糖代谢测定及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测量黑质一纹状体体积、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在上述众多方法中纹状体区的PET和SPECT核素DA能系统显像能在PD早期提供诊断帮助,此时仅有病变区域功能障碍而无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4.
抗帕Ⅰ号方剂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抗帕Ⅰ号方剂对帕金森病(PD)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1(DR1)、D2受体(DR2)表达的影响.方法 6-羟基多巴胺损毁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PD大鼠分为4组,分别进行抗帕Ⅰ号方剂、左旋多巴甲酯/苄丝肼、左旋多巴甲酯/苄丝肼/抗帕Ⅰ号方剂和生理盐水灌胃治疗4周,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RT-PCR检测纹状体DR1、DR2受体的表达.结果抗帕Ⅰ号方剂联合左旋多巴治疗使PD大鼠产生稳定的对侧旋转行为;左旋多巴治疗后使PD大鼠在盐酸去水吗啡诱发后产生逐步增加的对侧旋转行为;联合抗帕Ⅰ号方剂及左旋多巴治疗可使盐酸去水吗啡诱发的对侧旋转次数减少.联合左旋多巴及抗帕Ⅰ号方剂治疗后损毁侧纹状体DR1 mRNA表达较对照组、抗帕Ⅰ号方剂组增强(P<0.05),而DR2 mRNA表达较对照组、抗帕Ⅰ号方剂组减弱(P<0.05).结论联合抗帕Ⅰ号方剂及左旋多巴治疗可改善PD大鼠行为学,但单独应用抗帕Ⅰ号方剂对多巴胺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且抗帕Ⅰ号方剂无明显受体激动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评价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单侧黑质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应用6-羟多巴胺损毁SD大鼠单侧黑质制备偏侧PD鼠模型。3周后根据药物诱发试验,TH免疫组化证实模型制作成功。进一步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HPLC-ECD在体检测PD鼠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结果:82只大鼠中有36只阿朴吗啡(APO)诱发的旋转次数>7转/min。6-OHDA注射侧黑质DA神经末稍已绝大多数被损毁。6-OHDA损毁侧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明显低于健侧(P<0.05,P<0.01)。应用6-OHDA制备的偏侧PD鼠模型是PD研究的理想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对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只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猴及4例临床PD患者在施行单侧STN DBS手术前后给予SPECT检查,测定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转运体(DAT)及多巴胺D2受体(D2R)含量变化。结果STN DBS电刺激后2只偏侧PD模型猴及3例疗效较好的PD患者纹状体区DAT含量明显增加,2只PD模型猴D2R含量逐渐下降,4例患者D2R检测与术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N DBS可以明显改善PD症状,SPECT检查显示刺激侧纹状体区DAT含量升高,提示STN DBS可能改善了刺激侧纹状体区多巴胺的代谢,这可能是STN DB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被动吸烟对帕金森病 (PD)大鼠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 6—羟多巴胺 (6 OH 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采用生化、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PD大鼠纹状体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 (GDNF)及多巴胺 (DA)含量的变化以及术前 4周开始给予被动吸烟 (持续 6周 )和术后 3周给予的被动吸烟持续 2周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术前及术后吸烟的PD大鼠纹状体DA含量、脑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较PD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结论 :被动吸烟能减轻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外源性酪氨酸羟化酶(TH)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BMSCs-D-NSCs)在猴帕金森病(PD)模型脑内移植后长期存活情况及其功能评定。方法应用MPTP制成偏侧PD猴模型。将构建的pEGFP-hTH转染培养的自体BMSCs- D-NSCs,而后植入PD猴模型脑内,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葡萄精代谢显像)检查。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成功构建pEGFP-hTH和pEGFP-C2转染的BMSCs-D-NSCs中TH和EGFP基因均有效表达;细胞移植后5个月PD猴症状仍有所改善。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见细胞移植组术侧纹状体平均标准摄取值低于对侧及健康猴,而高于PD猴术侧。葡萄糖代谢显像见细胞移植组术侧纹状体平均标准摄取值低于对侧及健康猴,而高于PD猴术侧,而细胞移植组间明显差异。免疫组化发现, 细胞移植术后5个月移植区仍存存大量TH、EGFP阳性细胞。结论 pEGFP-hTH和pEGFP-C2转染的BMSCs-D-NSCs存体外和体内均长期表达外源性TH、EGFP基因,基因工程细胞在PD猴脑内存活并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化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多巴胺能药物和深部脑刺激(DBS),但这两种治疗方案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完全根治且有不良反应。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移植能够修复受损的组织,为PD的治疗带来了曙光。本文介绍了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的细胞移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细胞替代策略基于这样一个思想,即移植的细胞可以重建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传导,尽管该病呈慢性进展过程并累及大脑的其他部位和功能,但是重建的神经环路至少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维持一定的神经功能.20年以前的实验业已证明在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移植富含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胚胎中脑组织可以促进发生退变的纹状体内神经再生并促使某些神经功能改善.更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移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表现出内源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特征--重建退变的纹状体、释放多巴胺并与宿主神经元建立有效的突触联系,而且能接受宿主的传入冲动.移植后的神经再生可以部分(并非全部)改善啮齿类动物和猴的多巴胺缺失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