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探讨郁证性疲劳的病脉证治。古代中医早已认识到疲劳之症除躯体疲惫劳倦外,更有神疲神困、精神短少的表现,均可为郁证的表现之一。郁证性疲劳看似气血不足,实乃悲忧过虑之果。盖心主神志,劳神则倦;肝主疏泄情志,为罢极之本;脾主四肢肌肉,思虑伤脾影响水谷精微化生。郁证性疲劳的治疗包括药物和(或)非药物治疗,应重视调摄情志对于防治郁证性疲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郁证从脾分期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之提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运气医学论述中“胜、复、郁、发”四大病证之一。而明代以后则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讨论的郁证,亦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易怒易哭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根据郁证之临床表现特点,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抑郁症、焦虑症,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在郁证论治中,由于受“肝主情志,肝主气机”的中医理论的影响,故一直以来郁证论治多“从肝入手而兼顾心脾”。…  相似文献   

3.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4.
赵炯恒从郁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承烈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868-870
赵炯恒主任中医师临证从郁论治内伤杂病,提出了肝失疏泄、思虑伤脾致肝脾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是郁证的基本治法,及《伤寒论》四逆散是该法的代表方剂,并提出了“情胜疗法”是临床诊治活动中不可忽视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6.
介绍王庆其教授运用《内经》相关理论辨治郁证的临床经验。认为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阴阳辨证,抑郁症属于阴证,焦虑症属于阳证;因郁证和脾的关系密切,提出了"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理念,分为抑郁情绪相关性脾胃病、焦虑情绪相关性脾胃病和认知偏差相关性脾胃病三类;强调郁证的治疗遵循"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养心益肾的原则,自拟宣阳化痰开郁汤、栀子消虑汤、养心益肾定志汤临证加减治疗,并结合心理疗法,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7.
郁证证治琐谈吴艳华郁之为病,不外七情和六淫两个方面。六淫之郁,总由邪不解散,如寒邪之郁于营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之类。七情之郁,多见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引起的病证,如怒伤肝则气上,思伤脾则气结之类,其涉及范围甚广,参杂在各种疾病中,放前人有“百病...  相似文献   

8.
郁证为情志不畅、气机;郎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乃临床常见病。虽中医典籍论治颇多,但临床辨治颇费思量。《医方论》云:“凡郁证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基于这一理论观点,笔者近几年治疗郁证,以疏畅气机为总治则,按初郁气结、郁久化热及郁伤心脾三证型辨证及结合心理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七情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反应,不同的情志变化,可直接使脏腑功能失凋,导致病情加重。而情志的舒展、气血和顺,则可缓解病情,加速痊愈。因此,护理人员对每个病人的情志护理不可忽略。1 七情因素对脏腑的影响及所致病证 古语曰:“精神内伤,身必败之”。又如《内经》所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极则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迫血妄行而成血证。最常见的情志护理以心、肝、脾三脏病证为多。情志影响于心,则心神不宁  相似文献   

10.
<正>广泛性焦虑症与中医学"郁证""惊悸""怔忡""不寐"等病都有相关性。近年来,笔者应用疏肝养心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显著,兹作以下探讨。1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类经》中记载:"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志藏神,肝主疏泻藏魂,情志病与心肝二脏息息相关。二者乃母子之脏,生化有序、相互为用,心主血、肝藏血,心肝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寐有多种病因病机,但最为多见的是受思虑、悒郁、忧愁、恼怒、惊恐等情志因素影响而发生,其病机主要与心、脾、肝、胆等脏腑有关。郁证不寐的情志病因分为"外感性情志病因"与"内生性情志病因",前者是指受生活负性事件影响而发生的应激性情志变化,当内心恢复平静后,其不寐多可告愈;后者是指宿主的郁证性心理和人格特质及气郁质体质禀赋,对"外感性情志病因"的应激性更大,甚至即便无明显"外感性情志病因"刺激,亦可内生忧思悲恐惊,其不寐积年难愈。在多数情况下,寐佳则无郁,郁去则寐安。郁证不寐的治疗,可通过解郁疏泄以安神促寐,亦可通过安神促寐以舒肝怡心;解郁与促寐类药物,其药性相通。  相似文献   

12.
探讨郁证性颤振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及现代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发现情志、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震颤,且震颤从郁论治或佐以从郁论治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郁证性颤振主要包括惊恐颤、思悲颤、肝颤,以及心劳、肺劳颤等,其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思虑伤脾、心胆气虚、肾气亏虚、肺失宣发肃降以致筋脉失养。其病位在筋,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也可涉及心、肺及其他脏腑。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补益心脾、滋肾养脾、宁心安神、益气养血等为主,辅以心理疗法。西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所诱发或加重的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属中医学郁证"震颤"范畴,可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疾病在讲授到它们发病的病因病理时,无不提及与七情所伤密切相关。例如,论述郁证,《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是岳全书·郁证》说:“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论述中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相似文献   

14.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13(8):1509-1509
郁证是因情志内伤、忧思过浸、痰热郁结所引起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此证初起多实,久病则损伤心脾,使气血生化不足.迁延不愈;以虚象多见。笔者近年来用自拟的处方在临床中加减治疗郁证,取得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郁证病因分为情志和体质两方面因素,情志失调方面主要是肝郁气滞,体质方面主要是素体先天禀赋不足或肝旺。病机主要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肝脾不和,内蕴痰湿。临床治疗以调气祛痰为主要原则,气行则郁散,痰化则证消,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郁证是一类由情志忧郁、气机郁滞引起,且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疾病。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高建忠主任认为,郁证多为气郁,属于内伤。他从内伤角度出发,治疗上以通为原则,着眼于恢复脏腑功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自拟解郁方治疗,使患者气郁无从产生,心神得安。他还观察到郁证患者常因脾气郁滞而出现痰气内阻的症状,因此运用门氏联合方组的思想,将解郁方与温胆汤联合治疗,临床疗效良好。文章结合两则案例,患者甲为气郁型郁证,治以自拟解郁方调畅肝脾气机,安心养神;患者乙为气滞痰阻型郁证,治以解郁方调畅气机,重镇安神,和温胆汤理气化痰。两例均疗效显著。文章介绍高建忠主任治疗郁证经验,以期为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郁证发微(三十)——郁证泄泻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郁证性泄泻的病脉证治。由情志因素导致或加重的泄泻,且从郁论治或辅以从郁论治有效者,概为郁证性泄泻,主要包括怒泄、惊泻、肝泄以及心劳、脾劳、肺劳泄泻等类型。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心、脾、肺;病机涉及肝气郁结、胆虚受惊、思虑伤脾、费神劳心、悲愁伤肺等多端,可交杂出现。根据郁证性泄泻的不同类型有多种的治疗方法,包括疏肝解郁、壮胆镇惊、养心安神、养脾补肺、调整气机等,其中尤以疏肝抑木、强脾实土最为重要而常用,心理宽慰、调整患者生活态度等非药物治疗的作用亦不可忽视。现代医学中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所致腹泻,大抵属于郁证性泄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自拟疏肝解郁汤治疗郁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郁证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称“郁冒”。郁证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每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临床多见于神经官能症、癔病等,更年期综合征、狂躁抑郁症及老年性抑郁症等亦具有该病特点。临床表现为心情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全面复习古代有关文献,认为:遗精多属于郁证的范畴。引起遗精的主要是恣情纵欲、劳心过度、妄想不遂、肝气郁结、君相火旺、思虑过度等情志因素;遗精在本质上属于心病,肝气郁结、思虑伤脾为其常见病机。肾虚与肾虚不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肾虚因于久病大病,未必有失封藏而遗精;肾虚不藏必因于情志因素,并通过心肾不交或心肝肾联动机制而发生遗精。遗精常见的伴随症状多具有郁证表现的特征。古代对于郁证遗精多从心论治,甚至认为通过净心舒情可不药而愈。演变至今日,遗精从肝论治者日益增多;诊治遗精当知郁证性遗精,切不可只知一味补肾。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探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马欢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37-538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持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属心境障碍、抑郁相,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的疾病之一,又是引起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祖国医学称之为“郁证”。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疾病的总称。狭义的郁证主要指由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思绪不宁、悲伤善哭、胸胁胀痛、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症状[1]。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狂躁忧郁证、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都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病,关于情志为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配五气,以生喜怒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